印章對于文人藝術家來說,可謂是人手必備的一個神器。小小一方印章,卻有萬物之情狀。印章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尚無定論。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印章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
印章起初隻是商業上交流貨物時所需的憑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才擴大為表征當權者權益的法物,成為當權者統治人民的工具。當然擴大為當權者象征的僅僅隻是當權者手中的印章(玉玺),并不是說所有的印章都是統治人民的工具。
古往今來印章并非一朝之物,随着朝代的更叠,印章也出現了不同态勢的發展。戰國古玺、秦印、漢官印、漢私印、魏晉南北朝印、隋唐以來的官印、宋元圓朱文印、今體字印章等等。
從戰國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銅為主,其他有金、銀、玉、鐵、水晶、瑪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黃楊、樹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傳說元代王冕創始以花乳石治印,由于石質易于受刀便成為人們競相取用。
“文彭刻章”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書畫家文徵明的大兒子,他的弟弟文嘉也會書畫。
當時的社會習慣,刻印是被看作“雕蟲小技”的,一般有專職的工匠刻制,材料大體采用牙章。
文彭喜歡自己設計篆印,然後交給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據說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
一次,他無意間遇到一位老人,趕驢馱着幾筐半透明的“燈光凍石”,這是當時用來雕刻婦女裝飾品的,他便出高價全部買下用作印材,從此“凍石”才被文人重視起來。
印章有二,分朱白而各據一方
朱文印(亦稱“陽文”):印文雕刻成凸狀,用印泥钤蓋後呈紅色;
白文印(亦稱“陰文”):印文雕刻成凹狀,钤蓋出來後為紅底白字。
除此之外還有陰陽文,即為朱白文相間于同一印面之上。印面左側面上刻制作者姓名、治印年月等,叫做刻“朱白邊款”,邊款多用陰文。
朱白文印對比圖
白文印相對來說在手法上要求更高,不适宜初學者。初學者可先拿朱文印練手,等手法熟練以後再操刀白文印。
想要設計出一方好的印章,不僅要參考各種印譜資料,主要還得靠自己反複構思,印章字數不同排列格式也不盡相同。設計一方好印章,就好比繪畫,何處該方正,何處該圓滑,何處該疏,何處該密,都是有一定的章法的,下面列出了不同字數印章的常用章法:
一 字 印
單字為印,變化難度大。可以改變印邊和形狀,同時也可以對字體進行變形,或添加裝飾圖案。
二 字 印
改變字體、筆畫粗細、風格等方面,或添加圖案裝飾,至于如何變化要根據印文而定。
三 字 印
三字成兩行時,可以将其中一個适宜拉長的文字獨立成行。
四 字 印
初學适宜先設計平正一路,如滿白文。有了一定的基礎,方能在字體、筆畫粗細、風格等方面增加變化。
五 字 印
六 字 印
七 字 印
八 字 印
多 字 印
多字印要注意安排妥當,取得整體的統一協調,還要注意橫線或直線間距的整齊。
除了字數章法布局之外,還有針對文字的章法。
【增減,重複】
為求全印妥帖,對部分文字有時要做增減處理,但一定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減,增簡筆畫也不能太多。
如上兩方印章“靈” “壽” “琴” “書” “詩” “畫” 若不簡化,會變得非常悶塞
印中有重複字接連出現,一般以兩小點代替:如不接連出現,則要變化篆法,以不緻雷同、單調。
左側兩方印章“鮮鮮”“存存”接連重複,以兩小點代替
右側兩方印章“鐵”“豫”不接連重複,則變化篆法
【挪讓,呼應】
在字有空處無法填實,或一字筆畫無法使之平正方直時,伸縮文字所占的地位,移動文字筆畫位置,使全印氣勢寬展。
左側印章 “焦”字變上下為左右結構
右側印章 “亻”為了符合章法而進行了下移
十 宜
1. 筆畫字數過多的印宜排得安詳
2. 筆畫字數過少的印宜排得沉着
3. 方筆方形字宜豐滿
4. 圓筆或圓形字宜挺勁
5. 單筆無所依者宜挺而略帶濡澀
6. 有相同筆畫的字宜緊湊而排列得有參差
7. 多轉折之字宜靈活
8. 字的橫劃或直劃宜刻得渾厚
9. 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勁
10. 白文一般宜刻得質樸
十 忌
1. 筆畫方正忌闆
2. 筆畫圓轉忌滑
3. 字數少忌散漫
4. 字數多忌雜亂
5. 巧忌纖媚
6. 拙忌狂怪
7. 筆畫瘦忌單薄
8. 筆畫肥忌臃腫
9. 筆畫轉折忌露角
10. 字之起筆、終筆忌尖而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