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蘭台。
蘭台一直有一個觀點,如果清朝乾隆皇帝是漢人皇帝,那麼他一定是曆史上武功最盛的皇帝。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漢武帝與匈奴戰争,最遠一次是霍去病“封狼居胥”。
所謂的“封狼居胥”,就是霍去病讓士兵堆土增山,然後他本人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
而中文史料裡所記載的“狼居胥山”經過國内外學者多方考證,就是今天蒙古共和國境内的肯特山。
這大概算是清朝之前,中原軍隊到達過最遠的地區。
唐朝時,李靖曾經率軍經過肯特山,隻是不知道李靖此時知道不知道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狼居胥山”。
明太祖朱棣五征蒙古,曾經追擊蒙古敗軍至狼居胥山下,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然後勒石記功凱旋還朝。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武功強盛,所以到“狼居胥山”就和到自己家後院一樣,很方便。
清代康熙帝率軍遠征葛爾丹的戰役中就曾經“封狼居胥”。
《清鑒》這樣記載:“三征葛爾丹,帝親征,渡黃河幸甯夏,勒銘于狼居胥山,五月還京師。”
換言之,在清朝,“狼居胥山”屬于皇帝想封就封的地方了,毫無挑戰的難度。
而到了乾隆帝時代,乾隆帝把中國軍人遠征最遠之地一口氣推進到了塔吉克斯坦。
乾隆戎裝圖
史書中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天山以南的回疆統治者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次年,乾隆發兵征讨回疆。1759年,清軍窮追不舍翻越帕米爾高原,直至今天阿富汗東北部和塔吉克斯坦東部的巴達克山國與瓦罕國,最終逼迫巴達克山國交出了大小和卓的首級。從此,清朝的疆域也到達巴達克山與瓦罕以東,占領大部分帕米爾。光緒年間在其上設立了11個哨卡,其中10個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
在征讨大小和卓最後一役的發生地雅什庫裡湖畔,清朝政府樹立了一塊石碑,用滿、漢與維吾爾三種文字詳細地記述了這次戰役的經過,稱為“乾隆紀功碑”。
當然,這塊“乾隆紀功碑”還無可争議的表明中國對帕米爾高原擁有主權。
不過遺憾的是無論是原碑還是新碑,早已不在原地,從史料上看,海英考察隊很可能是在當地見過它的最後一批中國人。
海英,是在光緒年間擔任過喀什噶爾的地方官員。當時英俄兩國開始私下劃分帕米爾各地,嚴重侵犯我國領土主權。光緒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加強新疆西南部的軍事實力,組織人員查勘新疆南部邊境地區,海英和李源炳二人受命率隊勘查帕米爾地區,耗時兩年。
《新疆圖志》記載,海英率考察隊于1892年1月到達乾隆紀功碑,發現僅存碑座一方,在當地尋獲斷碑3塊,上存83個漢字。海英忠實地記錄下這殘留的83個字,重樹一塊新碑,并繪制了一幅考察地圖。
之所以舊碑與新碑目前都不在了,主要是因為沙俄搗毀。
紅點就是霍羅格博物館
當時沙俄正在中亞地區謀求擴張,所以對“乾隆紀功碑”這樣能證明清朝對帕米爾高原擁有主權的文物都是采取搗毀的處理方式。
曾在帕米爾高原生活過15年的瑞士學者羅伯特·米德爾頓在他所著的《塔吉克斯坦》一書中詳細記述了碑座的命運。
他說,20世紀60年代早期,碑座還在原地,後來被運到霍羅格,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時被埋在博物館門前列甯大道的地下。
2004年街道拓寬時被挖出,後可能存于霍羅格博物館,也有人說被送到了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
2013年複旦大學考察隊來到霍羅格博物館,但得知這塊“中國石頭”保存在庫房裡,不公開展出。
不過,蘭台可以理解為什麼塔吉克斯坦方面不公開展出這塊“乾隆紀功碑”,要是公開展出,豈不是證明中國對帕米爾高原也擁有主權?
綜上所述,乾隆帝武功之盛,真的是曆代帝王所不及,遠遠強于漢武帝的。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