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豆面燈習俗

豆面燈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8 16:18:38

膠東半島的民俗雖然整體相似,但不同區域之間還是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為“東西差異”。

所謂“東西差異”,就是半島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差别。這些差别,此前已經提到一些,比如半島中西部地區過年要挂“門錢”(門箋),而東部無此習俗;又如,過年蒸的大棗饽饽,東、西做法也有明顯區别。

而除此之外,在正月十五祭祖送燈這個環節上,東、西亦有不同。

豆面燈習俗(膠東民俗正月十五的)1

(面燈)

按照膠東民間一般的習俗,每年有三個時間節點需要上墳祭祖,分别是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清明節和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至于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近些年來雖然逐漸受到重視,城裡也經常能見到有人在路邊祭祀。但這種祭祀,跟前面三個日子有明顯的不同。在傳統觀念當中,上元、清明、寒衣這三天,都需要阖族男丁一起上墳祭拜。如今,老規矩已經松動,不非要阖族一起,但親到茔地祭拜則是必須的。中元節則未聞有此講究。

上元、清明和寒衣,雖然都要上墳祭祖,但側重點不太相同。上元祭祖,主要是為了“送燈”;清明祭祖,是因為開春草木新生,茔地也要祭灑;寒衣祭祖,寓意則是冬季到來之時為先人換上寒衣。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上元節,按照習俗,祭祖時就要送燈。早些年的“燈”,大多是手工制成,上墳之後将燈點亮,放在墓前的石龛裡。後來,因為手工做燈比較複雜,逐漸采用小蠟燭代替。再後來,随着防火意識的增強,上墳送的“燈”一般隻供奉而不點,也有的以電池發光的“燈”作為替代。

說到這正月十五的“燈”,半島東、西之間也有差别。中西部地區多流行做“面燈”,而東部鮮有此風俗,一般隻是做個蘿蔔燈。

栖霞居于半島腹地,西部習俗與萊陽、招遠相近,東部習俗與福山、牟平相仿。雖然同屬栖霞,但東西鄉之間卻有着明顯差異,猶如半島東西差異的一個縮影。

筆者老家在栖霞之東,小時候并沒有見過“面燈”,長大之後才有所了解。而隋建國先生為栖霞西鄉人,那裡就有做“面燈”之習俗,他本人也撰寫了不少介紹面燈的文章,讀之收獲頗多。

豆面燈習俗(膠東民俗正月十五的)2

(面燈,隋建國先生供圖)

蘿蔔燈的做法比較簡單,就是将蘿蔔切成段之後,剜出燈孔,插上燈線,倒上燈油,然後即可。

而“面燈”的做法和講究就比較複雜,有上墳燈(茔燈)、十二生肖燈、十二月燈等。對于半島東部的朋友來說,第一次聽說“面燈”的講究,往往有雲裡霧裡的感覺。

“面燈”的造型别緻(有動物的形狀,有花瓣的形狀,十二月燈的褶子數量也不同),不僅有祭祀意義,而且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品。其中,萊陽做法的豆面燈較為有名,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栖霞西部和南部的官道、觀裡、蛇窩泊等鄉鎮,做法與萊陽相仿。

在“面燈”當中,有的需要送到墳前,有的則是在家中點亮。此前,農民作家北芳就曾寫過:“茔燈的特點是沒有褶子,隻捏個盛油的碗。如果是第一年新添的墳,燈碗需要用白面做。”

豆面燈習俗(膠東民俗正月十五的)3

(面燈,隋建國先生供圖)

與上墳燈不同的是,十二生肖燈和十二月燈都是在家中點亮,并且第二天還可以吃掉(本身就是豆面做的)。在傳統觀念當中,十二生肖燈和十二月燈,用來祈福以及預測新一年十二個月的走勢。

當然了,面燈和蘿蔔燈雖有很多不同,但在點亮的那一刻,人們心裡的虔誠和盼望都是相似的。在這一方面,東、西做法,異曲同工。

而随着時代的發展,不管是面燈還是蘿蔔燈,現在做的數量都已經大不如前了。除了一些非遺傳承人之外,主要就是一些老人還在堅守。生長在城裡的年輕一代,大多不知面燈。即便見過,也隻是當做一種手工藝品來看,背後的文化含義,亦不太了解。再過三十年的話,膠東的上元節,還會有多少盞面燈亮起呢?(本文作者:耳左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