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陳禮碧(左一)帶領學生開展天文觀測,進行天文科普。 受訪者供圖
青山疊翠的湖南浏陽小河鄉“星河天文台”。 鄧霞林攝(人民視覺)
聽說要在家鄉建“中國天眼”,陳禮碧興奮之餘懷有期待。有次天文專家來貴州平塘縣走訪,在縣城通州中學從事物理教學10多年的陳禮碧,受邀參加講座。
“等望遠鏡建好了,月亮、星星能看得更清楚,定能勾起學生們的興趣。”講座間隙,陳禮碧抓住寶貴機會交流,不料話音未落,竟在客人面前鬧出笑話,“專家解釋,‘中國天眼’是探測宇宙無線電波,主要靠‘聽’,不像光學望遠鏡,可以‘看’,兩者不是一回事。”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守在電視機旁的陳禮碧,第一次看清全貌。“像一口大鍋,有多大?比鎮裡的農貿市場還大!準确地說,足足有30個标準足球場大小。”
随着“中國天眼”落成啟用,這座大山裡的小縣城愈發熱鬧起來,國内外天文學家、各地天文專家紛紛來到這裡。而當陳禮碧第一次聽外國學者的天文學講座時,隻覺得雲裡霧裡、一知半解。
兩次講座,主題相似,心情相近。“慚愧!焦慮!急切!”陳禮碧心想,“得讓孩子們知道,在‘中國天眼’的家鄉,不能對天文學一問三不知!”
改變的種子就此埋下。2017年的一場培訓會上,陳禮碧結識來自北京梨園學校的教師伊娜。“她把天文講得深入淺出,算得上天文科普教育的範本。”10多天後,伊娜帶着一台天文望遠鏡來到通州中學,給孩子們講解組裝、使用知識。“2017年學校成立天文科普社團,這就是第一台天文望遠鏡。”陳禮碧說,此後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漸漸激發。
陳禮碧沒想到,這台天文望遠鏡在學校成了寶貝。“晚上我們把它架在操場,對準月亮,1000多名師生排隊觀測。”盡管隻有短短幾秒鐘,但人群裡總能傳出陣陣驚歎。
之所以選擇觀測月亮,陳禮碧也有考量:月亮經常能夠看到,但我們肉眼看到的隻是表象,通過天文望遠鏡,呈現的卻是另一個模樣,這種反差最吸引人。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彼此相距38萬多千米。起初,陳禮碧對月球的認知僅限于此。至于月球如何形成,怎麼會有環形山,為何總是以固定的一面對着地球……如何将這些問題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他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
比較典型的要數模拟方法。“怎麼解釋月食現象?讓3個學生站成一排,從左到右分别代表太陽、地球和月球,左邊的學生用手電筒向右照射,光線被中間的學生擋住,右邊的學生看不到光……”陳禮碧發現,因為天文科普教育的深入,不僅自己得到鍛煉,對學生的影響也愈發顯著。
作為全縣成立最早的天文科普社團,通州中學天文科普社團規模從最初的六七人,逐漸發展到六七十人,負責科普教學的教師也從3人增加到16人。
衆多學生裡,陳禮碧對譚興彪印象深刻。“他成績一般,連普通話也說不了幾句。”可譚興彪卻在天文學習上閃閃發光。“動手能力很強,拿組裝望遠鏡來說,其他同學要3分鐘,他1分鐘都用不了,還能立馬對準月亮調好參數。我建議他畢業後學幼師專業,以後可以教娃娃天文。”陳禮碧說。
如今,随着“天文小鎮”建成,平塘縣逐漸成為天文科普體驗地,也為當地科普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們是一群‘追月亮的人’,通過充分調動一切條件,讓學生在求知與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陳禮碧信心滿懷。《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0日 06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