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我國曆史上哪個朝代作為風光,那麼一定非唐朝莫屬,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一般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發光,又像一個打破常規思想的青年。
大家對于唐朝的感受,大多是繁華熱鬧的世界大都會,女子以胖為美的開放風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又或是佛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良好傳播。
實際上,在大唐這樣的盛世之下,還藏着許多不為人知的隐私,尤其是皇家秘史。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期間最久的皇帝,可謂是鼎鼎大名。
早年,唐玄宗李隆基勵精圖治、從谏如流、兢兢業業,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但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卻在一天之内連殺了三個兒子,還霸占了自己的兒媳。
那麼,李隆基到底受了什麼刺激,為什麼會做出這些瘋狂的舉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與原委。
天家無父子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要是在封建統治的古代,遭到了帝王的懷疑,那麼這個人離死也就不遠了。正所謂“天家無父子”,曆史上不論是老子殺兒子,還是兒子弑老子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像李隆基這麼瘋狂的還是頭一個,事情的起因其實還是來源于黨争,而且此次黨争還是前朝與後宮聯手造成的。楊貴妃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位格外寵愛的妃子,喚為武惠妃。
這位武惠妃育有四子三女,其中,壽王李瑁便是最讨武惠妃歡心的那一個。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盛寵之下,武惠妃漸漸地起了一些小心思。
她想着既然自己如此受寵,為什麼我的兒子李瑁不能是太子呢?這個欲望在武惠妃的心中不斷長大,最終蠶食了武惠妃的理智,在手下的幫助下,武惠妃成功地聯絡上了朝中大臣李林甫。
用後人的話來說,李林甫那可是一個妥妥的大奸臣,欺上瞞下、陰險狡詐,就連李林甫願意聯手武惠妃陷害太子的理由,都十分可笑,僅僅是因為太子李瑛,不是在他的扶持下上位的。
李林甫害怕将來太子登基後不會重用他,便決定殺了太子,再親自送李瑁上位,以保證自己将來的榮華富貴,寵妃和佞臣的搭配确實産生了巨大的效果。
武惠妃整日在唐玄宗李隆基身邊吹吹枕邊風,時不時的明朝暗諷一下太子,再适當的誇一誇自家兒子李瑁,這讓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産生厭惡之情。
宰相李林甫在前朝則為武惠妃再添一把火,總是揪着太子的小辮子不放,兩人相輔相成,成功地在唐玄宗李隆基心中,種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隻差臨門一腳。
最後一擊武惠妃也選取得十分巧妙,那就是捏造太子謀反。她先是派手下去和太子報信,聲稱宮中巨變,請太子速來救援,太子李瑛聽後臉色大變。
他十分擔心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危,立馬喊來了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二人,帶上幾千精兵一起去營救唐玄宗李隆基。奈何,這一切都是武惠妃設下的圈套,宮中沒有發生任何事。
太子李瑛如此氣勢洶洶地沖進皇宮,直接被當成了謀逆,再加上武惠妃的煽風點火,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更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
至于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李林甫的一句:“陛下,小心玄武門事件重演”,這句話徹底讓李隆基下了殺心,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會允許别人挑戰自己的權威,哪怕是自己的兒子。
于是,李隆基直接下令斬殺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從結果上來看,武惠妃與李林甫的陰謀大獲全勝,甚至一石三鳥,直接解決了三位皇子。
但壞事做多了就怕鬼敲門,也許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的死狀太過凄慘,又或是壞事做多了心虛,武惠妃開始整日做噩夢,精神一度恍惚,人也慢慢的消瘦下去,最終香消玉殒。
最可笑的是,即使武惠妃用自己的命解決了李瑛,自己兒子卻還是沒有坐上太子之位,甚至還離皇權的中心越來越遠,這一切僅僅是來源于一個女人,那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
說到底,楊玉環能夠上位還和武惠妃息息相關。武惠妃死後,唐玄宗李隆基悲痛不已,但悲痛并不能夠代表這位皇帝願意為了武惠妃守身如玉,他所悲痛的隻是因為少了一位絕色佳人的陪伴而已。
就這樣,李隆基一邊悲痛,一邊在民間大肆搜尋美女。高力士三番兩次在李隆基耳邊,提起壽王妃楊玉環乃人間絕色,徹底激起了李隆基的好奇心。
不久後,李隆基将楊玉環宣召進宮,定睛一看果然是絕色美人,心中頓時起了掠奪的心思,但楊玉環的身份非常尴尬,他是自己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自己的兒媳。
但美色當前,唐玄宗李隆基管不了那麼多了,隻能生搶,他手段強硬地将楊玉環留在宮中。然後,身為父親的他,又賜了三個女人給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
似乎是想要告訴兒子,我用三個女人換一個楊玉環,并且為了讓李瑁不要鬧,也不要和楊玉環有所接觸,還将李瑁遠遠的打發到了封地上,可謂是要美人不要兒子。
楊玉環也是個識時務的人,看丈夫是在無法救她,索性便從了公公李隆基,好在李隆基對自己确實不錯,畢竟當皇上的寵妃可比當壽王妃來得富貴的多。
晚年的唐玄宗可謂是徹底放飛自我,整日呆在酒池肉林之中,身邊更是美女如雲,好似要把前幾十年用在政事上的時光,全部都補回來似的。
鐘愛楊貴妃的他,更是将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封為虢國夫人,就連楊玉環的兩個哥哥,也托妹妹的福封了大官,朝中一度流行起了給楊家送禮就可以買官的風氣,可謂是荒唐至極。
除了唐玄宗不過問政事以外,他還罷免了清流砥柱張九齡,選擇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大奸相李林甫做宰相。一時之間,大唐朝局混亂不堪。
再加上,後來安祿山主導的馬嵬坡之亂,大唐徹底從耀眼的山巅給拉了下來,也真正地開始走下坡路。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輕時确實是一位明君。
即使他晚節不保,也無法掩蓋他之前的付出,隻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位曾經的明君卻沒有做到從一而終罷了,可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