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姓氏沒有民族與國界的區别,在我國少數民族也有與漢族一樣的姓氏,那麼他們與漢族姓氏有何聯系?
一、少數民族姓氏由來
姓氏古籍主要是漢族姓氏,而對少數民族的姓氏則用筆較少。其實,少數民族姓氏是中華姓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漢族姓氏有着密切的關系。
其實有些民族還是漢族的後裔,有些是與與漢族長期融合通婚發展而來。因此這些嚴格來說,不能算少數民族。
有不少系以部名為姓氏,大都為複姓,也有三字姓和四字姓。這些姓氏約有近300個,經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基本上都已改變為單姓,和漢族的姓氏融合為一體。
更多是一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由于受到漢族的文化,逐漸在學習或者模仿漢族姓氏,而引入漢族姓氏,進而流傳下來。
如翟、戎、安、尉遲、宇文、長孫、呼延、慕容、萬俟等這些姓,南北朝之前的古書上是找不到的,這些原本是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後來進入中原地區,部落名稱也就成為姓氏。
少數民族學漢族文化,有取氏族或家族名稱為姓氏,還有皇帝賜姓氏,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姓氏和漢民族形式是同一個字,但是沒有宗親宗族的必然聯系。
二、少數民族改姓原由
少數民族改姓的主要原因是崇尚漢族文化,有的則為了明确血緣關系,唐末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據說耶律氏是炎帝的後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拓跋氏為元氏,表示是黃帝的後裔。
少數民族直接采用漢姓,有朝鮮、壯、土家、白等19個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漢姓,有滿、蒙古、彜、藏、景頗等27個民族。
少數民族姓氏起源與圖騰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關聯。如四川省德昌縣金沙鄉的僳僳族,崇拜李樹的姓李,崇拜黃樹的姓黃,崇拜獐子的姓張等。
有的依據本民族原先圖騰名稱的漢字音譯轉化為漢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則直接假借漢姓;有的是由當地漢族教師為學生另取漢姓。
還有由于戰争以及政權颠覆等原因,導緻一些少數民族為生存下去,不的不改姓,這其中的代表是滿足,辛亥革命後,很多滿族都為成漢族。
最為重要的還是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在與漢族長期雜居通婚後,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些少數逐漸與漢族融合在一起。
三、少數民族姓氏的發展曆史
藏族人姓氏起源較早,公元前一世紀西藏一些部族已經形成并發展起來。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有的以封地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為氏,但一般都是貴族才有姓氏。
滿語稱姓氏為“哈拉”,是标志血緣關系的稱号。據史書所載,早在北魏時期滿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清朝滅亡之後,滿姓人多數已為漢姓,其改姓方式,如佟佳氏改為佟氏。
蒙古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極富民族特色。據《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講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淵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現于貴族階層,用以顯示自己祖先的功業、部落血統的高貴和社會地位。所以,如果光從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難看出部分少數民族姓氏的本來面貌。
土家族姓氏起源,也與漢族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主要來源,一是以部落或部族名稱為姓,冉姓即遠古部落名稱;二是源于圖騰崇拜,如李姓,本意是土家族以虎為圖騰。
壯族早期的先民沒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個分支。秦末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陀,雖然已有趙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遷入壯區的中原人士。
總之,不管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改為漢姓,還是我們的近鄰也使用中國姓氏,這些都是文化的影響力。因此,文化是無國界的,中國姓氏就是最好印證。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