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友們好,我是玩了十多年魚的江南養魚人。
今天和魚友們聊聊養魚“老三樣”這個話題。
什麼是養魚“老三樣”?答曰:換水、升溫、下鹽。除此之外,我在文末還會補充另外兩樣:增氧、停食。
養魚“老三樣”是非常精辟的總結,包含了無數前輩魚友的經驗,值得咱們花些時間好好了解一下。養魚“老三樣”,包括我補充的增氧和停食,都屬于基本無副作用、又特别有用的東西,深得老魚友的喜愛,也值得推薦給新手魚友。
不過,對于老三樣的使用,還是有不少注意點的,用得不得當,也會出事的。所以這篇文章我就來和魚友們聊聊:具體如何使用老三樣?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先點個收藏吧,喜歡養魚的你一定會用到這些知識。
一、先說換水。
換水的作用是什麼?稀釋水中的有毒物質,調整水質。
第一種情況:魚生病了。
絕大部分魚病,都是水質不好引起的。魚生病了,首當其沖的就是換水。長期不換水,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濃度太高,水太肥導緻細菌過多,水質偏酸,等等,都會引起魚病。像常見的打粉病,就是因為水質過酸,由一種嗜酸性的卵甲藻大量繁殖引起的。
一旦發現魚出現問題,就要立即通過高頻率的換水,稀釋水中的有毒物質,調整水質,改善魚的生存環境。水質調理好了,有些魚病是可以自愈的,也隻有将水質調好,才能夠期待魚病痊愈。
大量換水也減少了水中緻病菌數量,減少了進一步感染和病情加重的風險。
第二種情況:魚健康。
魚的狀态好,也需要養成定期換水的習慣,隻是換水頻率和換水量不用太高、太多。很多魚友問我多久換一次水,這個問題沒有标準答案,因為具體要看飼養密度、過濾強弱、投喂量的多少,還有觀賞魚的品種、大小等因素,隻能通過細心地觀察水質和魚的狀态,找到适合你的換水周期。怎麼判斷水質的好壞,我之前的視頻中有詳細分析,想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看一下。
換水一定要先困水。所謂困水,就是把自來水放在一個容器裡,然後拿到魚缸旁邊,靜置一天以上。(為啥要解釋一下,因為真的有不少魚友問我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困水?
1、為了讓水中殘留的氯氣揮發掉,避免氯氣對魚和過濾中的硝化細菌造成傷害。
2、困水是為了讓新水和魚缸中的水溫度接近。去除餘氯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因為餘氯最多半天就揮發完了,如果用氣泵增氧的話,一小時基本就揮發完了,就算沒有揮發掉,水中殘留的氯氣也不至于要了魚命,除非你飼養的是非常小的燈科魚或者小魚苗,困水的主要作用,其實是為了讓水溫和魚缸中的水溫接近,避免魚因為水溫差異太大而産生應激反應。
3、讓水中的小瓜蟲因為沒有宿主而死亡。小瓜蟲是導緻魚白點病的病原,小瓜蟲24小時找不到宿主,就會死亡,困水一天,小瓜蟲就死光了,不可能進入魚缸,也就從根源上杜絕了白點病發生的可能性。
每次換水的量,不要超過總水量的三分之一。因為魚在缸中生存,已經适應了魚缸中的水質,無論水質酸堿、軟硬程度如何,隻要魚的狀态好,就說明它适應了這個水質,過多的換水會導緻水質劇烈變化,魚無法适應,就會出現應激反應,輕一點的是趴缸,嚴重的就直接翻肚子了。
如果你的過濾配置不是特别強大,濾材容量不足魚缸總水量的五分之一,那麼,更應該勤換水,而且,最好在換水時用管子抽低,将沉澱在魚缸底部的魚糞和殘餌抽走,這樣可以減少有機物,減輕硝化系統的負擔。
二、再說升溫。
水溫低的時候,通常比溫度适宜的時候,魚更容易得病。
原因有三個:
1、水溫低,魚的進食和代謝都相應地降低了,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被細菌和病毒入侵。
2、當水溫低于10度時,過濾器中的硝化細菌的活性就會大大降低。硝化細菌對水中有毒物質的轉化作用大幅度降低,這時候如果你還不減少投喂量,硝化細菌來不及對有毒物質進行轉化,水質就會變壞,這就是為什麼天冷了就要減少投喂甚至停食的原因。
3、有些細菌和病毒,在低水溫時反而肆虐猖狂,比如引起白點病的小瓜蟲,水溫低于28攝氏度時它就開始活躍起來。比如水黴病,也是在低溫狀态下魚特别容易患上這種病。
升溫的原理,首先是改善魚的生存環境,提高魚的代謝和體質,提高硝化細菌的活性。通俗地說,就是讓魚感覺到舒服,自身強壯了,自然有助于趕走魚病。其次,有些寄生蟲和病菌,是無法在高溫下存活的。比如治療白點病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升溫,水溫升到30度,維持一周,小瓜蟲就徹底死翹翹了,白點病自然也就治愈了。
不過,升溫需要注意,就是水溫無論是升還是降,都要慢慢來。魚友們千萬不能看到了升溫原來這麼有效,就趕緊弄根加熱棒往魚缸裡一放,直接把溫度設定到30度,水溫短時間内從零下升到30度,這魚肯定受不了啊,本來就病怏怏的,現在水溫又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樣的升溫,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中大型魚可能扛過去,但是對于小魚來說,必定是滅頂之災。降溫也得慢慢來,直接拔掉加熱棒的電源,水溫驟降,又是要魚命的操作。升溫最好是每天升2到5度,魚個頭較大,可以每天升5度,這樣可以通過升溫盡快治療魚病;降溫時每天降2度。總之,升溫、降溫,一個字:穩。
升溫升到28至30度為宜,不能超過34度。
三、最後,重點說說下鹽。
下鹽對于養魚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是好是壞,要看如何使用,以及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先說下鹽的好處。
1、鹽能殺菌,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濃度要掌握好。濃度低了,不僅不殺菌,反而有助于培菌。要知道,實驗室裡培菌用的那可是鹽水啊,細菌也喜歡鹽水的。但是,當鹽的濃度高于千分之五,鹽就具有了殺菌效果。鹽殺菌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讓結構比較簡單的細菌脫水而死。不過,鹽不是萬能的,對于一些結構複雜的病毒和細菌,鹽沒有殺死它們的本事。鹽不是藥物,但可以作為很多魚藥的輔助,在魚病不嚴重時,下鹽可以緩解病情,對于治療魚的體表疾病也有好處,原理是:鹽可以刺激魚的體表粘液分泌,原有的粘膜脫落,附着在粘液上的寄生蟲、緻病菌就随之脫落,體表疾病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治療寄生蟲的魚藥大白片,很多成分就是鹽。需要提醒魚友們注意的是,魚病發展到後期、非常嚴重的時候,絕不能用鹽代替藥,還是需要對症下藥,并且在下藥時不能下鹽,因為下鹽不利于魚藥的吸收。
2、鹽比較溫和,就算濃度掌握不好,下多了,也不會對魚有緻命的傷害,隻要持續觀察魚的狀态,一旦看到魚狀态不對,立即稀釋鹽水的濃度,魚還可以緩過來,最重要的一點是,鹽不會對硝化細菌造成損害,這一點非常難得,因為幾乎所有魚藥都會對硝化細菌造成損耗,唯獨鹽是個例外,這也就是為什麼魚商在推薦鹽的時候,可以那麼得理直氣壯,因為就算是新手,不會正确地使用鹽,全缸下鹽,也不會造成硝化系統崩潰。很多魚友有事、沒事都往魚缸裡下鹽,說是可以起到預防魚病的作用,我不推薦這種做法,原因下文再說,不過,就算這麼做,對硝化系統也沒有什麼壞處。
再說下鹽的壞處。
1、鹽刺激魚體表粘液的分泌,使粘液脫落,這既有助于去除寄生蟲和緻病菌,也使魚體的粘液變薄,一旦停止用藥,失去正常粘膜保護的魚更容易受到緻病菌的侵害,魚病很容易反複。
2、鹽會使魚褪色或者使顔色變暗淡,尤其是對于金龍、紅龍這種特别在意顔色的觀賞魚而言,下鹽務必謹慎。
3、魚的體表受傷,比如魚因為打鬥或剮蹭或長途運輸,導緻魚體受傷,或者出現爛肉等症狀,不要下鹽,鹽不利于傷口愈合。
鹽怎麼使用呢?
首先,往魚缸裡下的鹽,最好是水族專用鹽,如果使用食用鹽的話,不能用加碘的。
其次,魚不生病,我是反對在魚缸中下鹽的,因為自然界中,不可能給水下鹽。下鹽的濃度達不到千分之五,不僅無法殺菌,還會起到培養細菌的反作用,所以依靠鹽來預防疾病,這是不可取的做法。另外一方面,魚長期生活在鹽水中,不利于發色,魚體粘膜變薄,反而不利于魚的健康。
最後說一說鹽和滲透壓。很多養魚人都說鹽可以調解魚的滲透壓,關于這一點,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甚至搜過知網上的專業文獻,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一個令我信服的解釋。我也不是魚,無法知道待在下鹽的水中是不是真的感覺會舒服一些。所以,我對鹽調解魚滲透壓的這個說法,是存在疑問的,也歡迎大神們能夠在評論區談論自己的看法,解析一下鹽和滲透壓的科學原理。
除了上述的養魚“老三樣”,還可以增加兩樣,也是非常有用,而且安全。這兩樣就是增氧、停食。增氧就是在水中放一個氣泵,病魚單獨隔離到隔離箱治療魚病,一定是需要增氧的,因為隔離箱一般都比較小,而且沒有過濾設備,增氧既滿足魚生存對氧氣的需求,高溶氧量的水體也有利于魚藥的吸收和魚恢複健康。另外,在魚缸中增氧還可以加速有機物的分解,提高硝化細菌的活性,一定程度上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停食,主要作用是兩點:1、魚生病了,代謝和消化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停止喂食或者少喂食,可以減輕魚的消化和代謝的壓力。2、大部分魚病都是由水質敗壞引起的,而水質敗壞的源頭則是有機物,不投喂了,就減少了有機物,減輕硝化系統的壓力。
好了,魚友們,這篇文章就先分享到這裡,如果你認為有用,請記得點贊關注加轉發,你們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我是江南養魚人,持續分享養魚的幹貨知識與經驗,咱們下一篇文章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