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國家人文曆史公衆号
背誦古詩,想必是每個人幼時學習繞不開的記憶。畢竟,誰還沒有過關起書、背着手,花上好半天,就為了把書頁上的古詩裝進腦子裡的經曆呢?
不過,也有些詩句,壓根不需要我們刻意記誦。“心有靈犀一點通”“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憐天下父母心”…… 攔都攔不住,變着法兒地往我們腦海裡鑽不說,其中不少,還成了大家日常交流的必備金句。
所以,這些“半截子”詩,憑什麼“火”了?
情真,所以流行
這一年,剛把春衣送到當鋪的杜甫,樂呵呵地用換回的錢買回了一壺美酒。
别人看不懂衣難蔽體、處處欠着酒債的他。杜子美也不惱,自顧自寫着日記——“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到七十古稀,管它世事滄桑、人生艱難,放縱行樂也無不可。
一不留神,這帶着酒意和潇灑勁兒的後半句,就流傳到了今天。
正如此例,有這麼些“半截詩”,一路過關斬将,靠的就是一個字——“情”。
比如,現代小說和散文頗為青睐的一句古詩——人生若隻如初見。
此句出自納蘭性德所作的《木蘭花令·拟古決絕詞》,全句為“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十四個字,描摹着愛情的千古悲歡。
納蘭性德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悲畫扇”,化用的是西漢女辭賦家班婕妤的《團扇歌》。班婕妤本是西漢大将班況的女兒,生得雍容大氣,自幼還擅長詩詞歌賦,也因此被選入宮闱,成為少使。入宮後的班婕妤備受成帝的寵愛,很快被冊封為婕妤。然而,命運還是張開了血盆大口,趙氏姐妹入宮後,各種勢力的争鬥很快将成帝的後宮攪成一團泥漿,班婕妤也在喪子、失寵的打擊之下,被迫退居長信宮。也是在此時,她寫下了這首《團扇歌》(也稱《怨歌行》),以團扇自比,苦嘲自己從“團團似明月”到“棄捐箧笥中”的悲涼起伏,湮滅内心對情愛和幸福的向往。數百年後,這番團扇之喻觸動了納蘭的心緒,時隔千年的納蘭也讀懂了曾經一位深宮女子掩于團扇之後的凄苦悲訴,将其歸納為一句“人生若隻如初見”,讓這份對情愛的哀怨與無奈,流淌到了現在。
影視劇中的班婕妤形象。來源/電視劇《母儀天下》劇照
嘗過了愛情的苦澀,又哪能落下親情的綿長?
有這麼一句詩,不僅将此情寫得淋漓盡緻,更經曆百年的時光考驗,成了現代人的口中“長談”和心中“金句”——殚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慈禧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記得這句詩的真正“出處”。據說,那年是慈禧母親的七十大壽,可惜慈禧并沒有時間能夠回家賀壽,隻能讓侍臣給母親送去了很多的珍貴禮物,這還不夠,左思右想,寫下了一首祝壽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彈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據記載,慈禧從入宮至上位再到榮登太後寶座,實際上隻回家省親過一次,此後,深紅高大的宮牆便隔開了慈禧與其親眷,翻天覆地的權勢最終也沒能化開這道藩籬。許是因此,當母親生日來臨,位高權重的太後讓筆下最為直白的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時隔百年,牽動起當代人的思親情愫。
慈禧太後。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貧賤夫妻百事哀”。
此句出自元稹悼念亡妻所作的《遣悲懷》,原句為:“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此恨,正是世間人人敵不過的陰陽兩隔。
元稹的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最小的女兒,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嫁給了元稹。盡管此時的元稹仕途不順,兩人婚後也是清貧度日,可韋叢毫無怨言,将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好。隻可惜,這樣的“雙向奔赴”沒能賽過世事無情,兩人成婚僅七年,韋叢便撒手人寰。悲痛的元稹一連寫下三首《遣悲歡》,苦訴對妻子的思念。
盡管元稹後來的風流往事也被人诟病,可隻看一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流傳度,我們也能相信,那個守着亡妻遺物不敢直視,一連寫下多首悼念詩的才子元稹,曾真切地用詩文和世人共情。
事真,所以動人
有的半截詩,藏着詩人的起伏際遇。
比如,出自羅隐筆下的“為誰辛苦為誰甜”。
用現在的目光看,羅隐的命途和運氣,都不咋順。這位出生于公元833年的才子,原名羅橫,從小便負有詩名,有着世人公認的才華,或許正因為才華傍身,羅隐生成了恃才傲物的性子,仕途更是坎坷到出奇。在第六次科考失利時,年輕考生有些心灰意冷,他給自己改名羅隐,還順手寫了首《自遣》,以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抒發不得志的失落與哀怨。
羅隐最終創造了十二次科舉,一次都沒考中的“反面”紀錄。據說,當朝宰相宰相鄭略和李蔚還專門跑去看過他的卷子,發現此人有才華不假,可就是太過“敢說”,句句不離對權貴的譏諷,估計也沒人敢給他評個好名次。最終,年過半百的羅隐勉強謀了個一官半職,也把敢說敢言的性格發揚到極緻,誓要與更多的人同不甘,共不平。
這一次,是一隻采蜜的蜜蜂讓羅隐破防。在這位凄苦半生的詩人眼裡,芸芸衆生和辛勤勞作的蜜蜂有何差異呢?辛勤一生,又能剩得什麼呢?底層勞動人民的悲劇人生,卻是被“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概括得幹幹淨淨。
采蜜的蜜蜂。來源/紀錄片《地理·中國》截圖
和此句的沉重不同,“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故事寫着更多巧思。
故事的主人公是範仲淹。擔任杭州知府時,這位滿腦子想着天下憂樂的志士不僅殚心竭力,更頗會用人,但凡在身邊發現有才能、能造福百姓的人,都會推薦提拔。卻獨獨有一個叫蘇麟的人,因為當時在外做官,範仲淹并不了解,所以沒有得到推薦。有些失落的蘇麟見到範仲淹後,喜出望外地發現此人德行高重,态度和藹,腦子一轉,有了個好主意。不一會兒,兩句詩被呈到了範仲淹面前——“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範仲淹也很快看穿了這位下屬的心思,暗示自己不能隻提拔身邊的人,再看詩句,覺得蘇麟也有真才實學,于是滿足了他的心願,寫下一封推薦信。就這樣,“近水樓台先得月”,成了溝通智慧與通達事理的特殊見證。
傾訴過自己的心願,半截詩也會打趣他人的人生。
“不愛江山愛美人”,按現在的目光看,就是意外走紅的“觀後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劇作家孔尚任感慨南明的社會興衰,寫成了傳奇劇本《桃花扇》。文人陳子玉看劇看得尤其起勁,對其中南明皇帝朱由崧更是氣不打一出來——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這家夥居然還隻顧着後宮選美?義憤填膺的陳子玉覺得,南明衰亡,就亡在了統治者的這番腐敗荒淫上。他把這份觀感如實記錄,也就成了這首《題孔東塘桃花扇傳奇》裡的“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也有半截詩是精心烹煮的“心靈雞湯”,比如蘇轼筆下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此句是蘇轼對友人董傳的鼓勵。彼時的董傳不僅生活清貧,也未獲得丁點兒才名,平日裡也隻能拿粗絲綁發,用粗布披身。不過,蘇轼可不這樣想。他早就看到了友人褴褛衣衫之下藏着的才華——酷愛讀書,隻為求知,身上絲毫沒有功利氣。因此,在蘇轼眼裡,這位看似清貧無依的朋友卻生出了不一樣的氣質。正因此,堅信董傳能搞出點名堂的蘇轼在和友人别過時,寫成了這句“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然而,成就此句的遠不止董傳本人的際遇。事實上,寫作此詩時,蘇轼本人也遭遇着命運的滑鐵盧,因故罷官返回汴京。值得品味的是,此詩後三聯尋不到半分頹靡之氣,相反,官場失意的東坡還頗有信心地勸朋友,繼續讀書吧,遲早有一天能夠考中,是金子遲早會發光。事實證明,此時的東坡并非嘴硬,此後不管流落何處,他總能尋到自己的樂子,筆下的“金句”也是越來越多,本人更是成為後世無數文人的心中偶像。這麼來看,一生曲折,終被蘇轼做成辭章,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在溫暖的鼓勵與自勉中,予以古今同樣的溫暖與動容。
意真,所以長存
有這麼些“半截詩”,能成為現代“金句”,也是有點秘訣在身上。
秘訣一,便是引經據典。
現代人總喜歡念叨“天若有情天亦老”。可這句詩壓根和愛情沾不上邊。偏就是詩鬼李賀借一個經典傳說,講給世人的故事。
相傳,西漢時期,漢武帝聽東方朔說,早晨的露水就有延年益壽之效,專門在長安城的建章宮裡建起了承露盤,采集甘露。這寶盤被一個銅鑄的人像雙手舉過頭頂,這件天天承接甘露的銅人,便是金銅仙人。百年後,魏明帝曹叡聽聞此事,心癢得不行,下令讓人趕往長安,将銅人拆下,移往洛陽。據傳,這銅人被移到洛陽後,經常流淚不止,每每哭泣,都是眷戀着自己的故土長安。
北海公園中清代仿建的金銅仙人。來源/紀錄片《北京發現》截圖
雖是傳說,史上也留下了金銅仙人的典故。正巧那年李賀因病辭官,從長安趕赴洛陽轉回家鄉。走着和“金銅仙人”相似的路線,李賀的想象也随着滿腔愁緒翻飛——當年,被強行運往洛陽的金銅仙人也是如此吧,蒼天如果有感情,也會為它的悲慘遭遇和蕭瑟妻涼的送行景象感到悲傷而變得衰老吧。一首《金銅仙人辭漢歌》畢,李賀把這個故事告訴了世人,也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穿過時光阻礙,給世人留下這段滄桑聯想。
秘訣二,為後人“造夢”。
李涉也不知道,自己記錄日常的一首《題鶴林寺僧舍》,怎麼就這麼受追捧?原因不難理解,他活出了多年後的當下,無數人希望的樣子。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看着像是白描,可放在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現在,這股子“偷”來的時光,怎能不讓人們為之一顫呢?于是乎,李涉不小心用一次登山郊遊給後人“造夢”,我們也一次次咂巴着這句“偷得浮生半日閑”,憧憬着這份世事繁忙中的閑适與安甯。
秘訣三,用自己的雙眼,看見他人的喜樂。
那是公元816年的秋天,被貶江州的白居易在行中偶遇一位琵琶女,寫下一首《琵琶行》,留下了那句經典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者發現,在日本所保留的金澤文庫本和管見抄本裡,白居易寫的和此有出入,後句卻是“相悲何必曾相識”。一位是在廟堂闖關的士子,一位是身世飄零的琵琶女,前者為後者悲什麼呢?
學人再一研究,發現這種現象在晚唐詩歌裡還真不少,統稱為“士伎同悲”。原來,在中晚唐時期,女妓仍屬官奴婢,不僅地位卑微,甚至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漂泊無居、貧困潦倒正是他們的必然歸途。也恰恰在這個時期,宦官專權、藩政割據等毒瘤侵蝕着腐朽的唐王朝,裹挾一衆文人士子走向了悲劇末路。比如劉禹錫、柳宗元等多次被貶,元稹、白居易等也沒得善終。都說自己淋過雨,才懂得為他人撐傘。白居易也是在這番光景下,看到了琵琶女的悲哀。所以他自顧自地提筆,講出了琵琶女的故事,留下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感慨,讓我們時隔多年,還能窺見這些來自晚唐士人的同理心和慈悲情。
(明)郭诩 琵琶行圖軸(局部)。來源/故宮博物院
秘訣四,把日子活成詩。
這就得一提南宋大儒朱熹的春日遊記。一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至今還能勾起人們心中那一隅爛漫春景。不過,據研究,朱子在詩中提到的“泗水”原為孔子的傳道之地,南宋時早就淪陷在金人的鐵蹄下,朱熹再怎麼踏春,也踏不到那裡去。原來,這不過是朱子戲說自己到孔子那裡去尋求真理,可即便這樣,捧着知識和哲理而歸的他,也仿佛覓得了一日春風,見到滿目春色。坐而論道,也能寫盡姹紫嫣紅,還在“以假亂真”中驚豔後世,這可算把日子過出了詩意,也難怪跨越古今的長廊,此句還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輕輕松松說進大家的心坎兒。
耳旁的誦背聲漸遠,煙雲也盡數散去,往昔故事已然翻篇。這些“半截詩”卻在兜兜轉轉中流傳至今,成了人們口中的金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曾經的光陰裡,他們曾真切實意地駐足于紙上,承載過這旖旎人事與日月光景。
參考文獻:
陳洪,喬以鋼主編,中華詩詞900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
秦言編著,中國曆代詩詞名句典,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
冷月編著,慈禧太後身世之迷 秉筆直書中國千年大變局,揭開一代鐵腕太後神秘垂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08
申,呂淩峰主編,銅文化故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
陳曉芸,弘教系列教材 曆代經典詩文吟誦鑒賞讀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19.
賴芳伶編著,唐代詩選,九州出版社,2018.
賈太宏編,唐詩通解,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
文豔蓉.論中唐士伎同悲詩[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06):96-10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