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元散曲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也知道它的作者是張養浩,老師要求背誦的嘛。
但是如果再多問一句,張養浩是誰,幹什麼的?
恐怕很多人都會傻眼了,這,老師講課的時候也沒教啊。
的确,我們的語文課上講古代文學作品時,很少會涉及作者本身的背景故事介紹,就連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我們學過了他們很多的經典詩篇,對其生平卻也沒什麼了解。
還是說回張養浩吧。
他經曆了什麼,怎樣的絕望,才會寫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的千古佳句呢?
這首散曲,是張養浩在赴任的路上途徑潼關有感而發揮筆寫就的。
當時的他辭官歸老田園已經8年,曾7次拒絕朝廷征召,卻在60歲的時候終于同意出山,從山東千裡迢迢趕赴陝西任職。
原因很簡單,但很令人感動,朝廷這次征召,是請張養浩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負責治旱救災工作。
大旱,現在看起來有些幹巴巴的兩個字,在古代封建社會絕對是天大的災難。
曆次大旱,如果救治不力,很可能會引發可怕的次生災害,先是流民,然後是流寇,繼續發酵下去就會變成席卷天下的農民起義。
隻要翻開曆史典籍查看一番就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張養浩從小家境富裕,祖父曾從軍,父親是儒商,他自己從小聰敏好學。
19歲時因一篇文章火出了圈,跻身濟南文化名流,還被山東按察使破例接見,推薦他做了學正。
或許正是因為這件事,讓父親隐隐看到了希望,決心讓張養浩離開家鄉去大都求仕。
張養浩入仕後先後在禮部、禦史台、中書省等處曆練,後又被外派出任堂邑縣尹。
正是在擔任堂邑縣尹期間,讓張養浩有機會真正站在官員的角度體察民情,看到了此前身為平民無法接觸和理解的世界。
張養浩這位縣尹不辭辛勞地保境安民,懲處盜賊,很受堂邑縣百姓的歡迎和愛戴。
幾年後,張養浩被召回京師,入職監察禦史。
在監察禦史任上,張養浩上《萬言書》針砭時弊,直陳朝政“十害”,卻被罷官,并編織罪名将他貶為平民,永不得叙用。
自知事态嚴重的張養浩,不得已改名換姓逃離大都。
好在第二年元武宗駕崩,仁宗繼位,張養浩又被重新召回授予官職,并在幾年後以禮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元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公元1321年,已經擔任朝廷中樞要職的張養浩,卻突然以照顧老父親為由辭官回鄉,就在這年,張養浩先後送走了自己的老父親,兒子張強。
在家鄉賦閑的8年間,朝廷先後以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顯要職務征召張養浩,全都被他拒絕了。
張養浩本就出生平民,去大都入仕見識了上流社會的腐化堕落,也從另一個側面體察了民情,最終又回歸平民生活,對于仕途他已經沒有任何的激情。
就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冷眼旁觀了發生在大都的多次政變,政局動蕩不安。
直到1329年正月,陝西大旱。
二月,朝廷再次征召張養浩,要求他主持陝西處置災情。
沒想到,這一次張養浩一反常态,在散盡家财分給家鄉的窮苦百姓之後,立即赴任。
因為張養浩深深地知道,政局動蕩,加上大旱,如果不立即妥善處理,會發生什麼。
大都的皇室貴族互相殘殺争權奪利,以高官厚祿相邀他可以視而不見,但眼看着天下百姓受苦受難,他不能見死不救。
越是接近陝西,張養浩的心情越是沉重,說是餓殍遍野或許誇張了,但也好不了多少。
張養浩一路走一路救濟災民,掩埋路旁的屍體。
當走到潼關時,情緒終于到達亟需宣洩的頂點,一篇雄文噴湧而出: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路過華山時,張養浩去了西嶽廟求雨,聲淚齊下,感天動地。
在陝西任上,張養浩每天奔波勞累,忙得連自己的家都沒有回,隻為一件事:赈濟救災。
可是他竟然發現,此情此景,還有無恥小人在其中營私舞弊,欺壓百姓。
本來工作就十分繁忙的他,還要專門花心思對付這些蛀蟲。
四個月後,張養浩積勞成疾,離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