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甯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諸葛亮的《誡子書》。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重視精神修養。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這篇短文中,“淡泊”、“甯靜”的氣息處處彌漫。然而,我們如果從《誡子書》中讀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來,願意将“淡泊”、“甯靜”作為座右銘,以此安放自己的靈魂,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這可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原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顯然,“淡泊”、“甯靜”是“明志”、“緻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緻遠”則是“淡泊”、“甯靜”的最終目标。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于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麼增長才幹又是為了什麼呢?了解我國曆史議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修複,作為内在道德實踐與出世的宗教家所講究的修養之不同就在于其強烈的入世精神。諸葛亮自不例外。《誡子書》所談之養心修身學問是有明确的終極指向的,那就是“接世”——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所益處。這就是諸葛亮的“甯靜”、“緻遠”所要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諸葛亮當年“躬耕于南陽,苟全生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可謂“淡泊”、“甯靜”之極。然而,其心憂國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為此做了長期的不懈努力,讓雄才大略的劉備生出“猶魚之有水”之感;助劉備聯孫權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劉禅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一生對“緻遠”的執着。
---
傳統文化那些事兒:微信排名第一的文化類自媒體公衆号,每天和你趣聊文化曆史、風俗習慣、中醫養生等傳統文化知識,偶爾也會噴點“重口味”内容,帶你重新發現中國文化之美,歡迎關注!
chuantongwh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