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00:19:36
“自性”一詞由來

1、佛教語。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有談到“自性”。大意主要有:

其一,謂事物的本體、本質。比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其二,謂事物的存在狀态。比如《成唯識論•卷八》:“初能遍計自性雲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别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1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2

圖: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禅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禅、淨、律、密八大宗派。

不過,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不一樣,具體來說:

(1)有部的自性: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體。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3

圖:上座部佛教的空間世間。世間,即以崩潰、破碎、破壞、毀滅之義而為“世間”。 有三種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空間世間,也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

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濕彌羅一帶。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毗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了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複合體而發現内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雲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複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别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4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5

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

對于這樣恒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毗婆沙論》中有着詳細的解釋說明。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

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舍自相?若無轉變,雲何此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複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恒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恒有。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6

圖:對于般若空性智慧無量的包容屬性,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從林。惡人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2)中觀家的自性:破斥有部的自性,提出無自性。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7

圖:龍樹不但熟谙印度非佛教的思想傳統,且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論》,因高度濃縮語言的頌文形式,種下日後诠釋上的争端,帶動中觀學派的發展。

中觀學派在接受唯識思想的挑戰與刺激之餘,并沒有被它收編或擊倒,反而依照中觀思想的原理,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唯識思想的辦法,那就是立于真、俗二谛的觀點上,從世俗谛的立場安立“唯識無境”的觀點,而在勝義真理的立場上采取“一切法畢竟空”的中觀派的觀點。

在佛滅度後的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于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着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豎緣起無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

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谛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

自性與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并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裡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隻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于常見了。

有自性的事物是緣起的嗎(自性之溯源之一)8

圖:15世紀藏文抄本插圖中的龍樹形象。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