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
秀才者,士夫之胚胎。
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
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個人理解】
小孩是大人的雛形,秀才是官吏的雛形。
但如果鍛煉得不夠火候,陶冶得不夠精純, 以後走向社會或者作官,最終難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心得體會】
1、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不久前與一位朋友談起家庭教育的重要,務必要多花心思在小孩德行方面的培養,很多思想觀念是從小就造成的,孩童時期的習性對于其成人後的處世待人有很大影響的。
2、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教子》:“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教育孩子要在嬰孩階段教育好。
3、幼兒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紮根教育,德才兼備是先有‘德’,方能成就‘才’。前幾天看到一個奶奶帶孩子,孩子剛會走路,絆倒在馬路牙子上,奶奶就打罵馬路牙子,孩子走着走着撞到了停在路旁的轎車上,奶奶就罵誰亂停車,這孩子未來做事弄不好肯定要“遷怒”于人。
4、20年前一位同事談她家女孩,當時孩子隻是11-2歲左右,在過生日的時候,同學都給她送生日禮物,她媽媽周末在飯店預備一頓飯回請,可是發現孩子請的同學不都是送禮物的,就問孩子為什麼?孩子說:送禮的不一定請,沒送禮的不一定不請,我自有安排。當時這位媽媽談這事的時候是以誇贊孩子深謀老練的口吻,我當時聽起來心情很難受。孩子一生的善惡标準就被媽媽這麼塑造出來了!
5、老家農村有這習慣,過年過節殺雞吃肉的時候,都把雞冠給男孩吃,說是将來能當大官,孩子幼小的心靈也許就認為當官了,就有錢了,就有勢了,就能高高在上了。其實這真的是迷信。
6、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于《易經》。 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态。“童蒙”即指幼兒階段的特點,因此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教育”。 “童蒙養正”即指以幼兒發蒙階段給予最重要的養正教育,培養正确的人生觀,未來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7、現在的小朋友每天的“排程”,英語班、舞蹈、繪畫、音樂等等,可能比他們當總裁的爸爸還繁忙……他們學到的,不一定是能夠養正,隻能說未來用這些能獲取更多的資源,父母以為充分的占有了生活資源就能活得幸福的人生,事實上呢?我們的工資比25年前漲了20-30倍,可是幸福指數呢?
8、《論語》中“學而優則仕”,優:通"悠",有餘力。此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之餘還有餘力或者閑暇,就去做官(進一步推行仁義)。後來被廣泛引申為“學問好了去做官”,可見做官的前提是德行和學問,有才無德而做官必然大則禍國小則殃民,貪官排行榜出爐,房産、情人、贓款的數量都很精确。
9、一批一批的貪腐行為充斥着我們整個社會,據說駕校教練都有提出潛規則的;我家小區門口的保安,遇到有誰家娶媳婦嫁姑娘,因為開門放行用到他們,都要求喜煙喜糖;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缺乏奉獻精神,普遍缺乏德育。
10、修行之路更要先打好基礎,福德是必修課,常行布施,持戒、忍辱修積福德,修除性障避免虧欠福德,難行能行,非忍能忍,待磨練精純,一念智慧相應,更能利益無量人天!
11、火力不到,陶鑄不純,涉世立朝,終難成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