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教學設計
教學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
景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詩人内心的情感。
3、賞析詩歌,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
教學重、難點
1、賞析詩歌名句,理解詩歌内涵
。
2、反複誦讀,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反複誦讀法、讨論鑒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楚國的屈原忠而被貶、報國無門、憤而沉江;“吾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晉代的陶淵明遠離世俗隐居田園怡情自樂;“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體現了杜甫不畏艱難、勇于登攀的淩雲壯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閃爍着譚嗣同為國捐軀、殺身成仁的沖天光芒。翻開曆史的畫卷,那些為國為民的名人志士,那種激蕩人心的慷慨正氣,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今天我們再來結識南宋時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一起品讀他那悲壯的詩篇,一起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他就是文天祥。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簡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寫作背景:祥興元年(1278年)冬,文天祥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将張弘範勸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被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1283年被元軍殺害。這首詩作于1
279年,即文天祥被元軍所俘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這首詩
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張弘範看後,連聲稱贊 “好人!好詩!”
三、聽讀誦讀,感知全詩
1、聽錄音,學生聽讀仿讀,揣摩朗讀時的語氣、語調。
2、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點評。
3、教師範讀,指導朗讀技巧。(把握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處理好以下幾個地方:惶恐——讀出恐懼,運用顫音來讀;人生句——讀出高昂的激情。
4、學生個讀、齊讀、深入體會
[說明]古代詩詞側重于誦讀。聽朗讀錄音,為讓學生便于模仿,之後仿讀,促使學生理解掌握一些朗讀技巧方法。教師的範讀不宜過早出現,等學生有了一些體會後再範讀,學生便于接受
,且便于教師随後的指
導。
四、精讀,了解内容(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
1、這首詩屬于什麼體裁?并圈出韻腳。
2、結合課下注釋,了解詩歌内容。
3、這首詩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心情沉重——痛苦哀歎——激情昂揚,舍生取義
4、按以上分析的作者情感,再次誦讀全詩。
五、品讀,賞析妙筆
(一) 你喜不喜歡這首詩?你
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為什麼?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适當點撥。
(二)明确各聯内容:
1、作者面臨生死關頭,首聯回顧了哪些經曆?
個人經曆:科考入仕,國家大事:起兵抗元
2、颔聯“風飄絮
”“雨打萍”各比喻什麼?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句話的情景。背景:當時八歲的衛王趙昺在陸秀夫等擁立下,行朝設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時都有覆滅的可能。因此,大宋的江山就像風中的柳絮,無法挽回。而文天祥在抗元鬥争中,出生入死,家破人亡,自己也被俘。這遭遇正如慘遭風吹雨打的浮萍。
3、頸聯中作者“說惶恐”、“歎零丁”是不是表現出了作者的懦弱?怎樣正确理解這種心情?
明确:“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時。”偉大的英雄也不是鐵石心腸,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有正常人的情感,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也願意求得生存,但他們更能做到舍生取義
。就像十六歲的搞清志士夏完淳的詩《别雲間》一樣,“已知泉路近,欲别故鄉難”,不怕犧牲,但親情難舍;大義當前,仍高呼:“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和夏完淳一樣,文天祥也是這樣的英雄,他眷戀家人,慨歎身世,害怕孤獨,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崇高與偉大,并不影響他以死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尾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詩句名言或典型事例?
(組内讨論品味)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代于謙《石灰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代林則徐);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事例:蔺相如甯為
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六、課堂總結
文天祥以一腔浩然正氣,滿腹愛國熱忱唱響了生命的最強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豪言壯
語激勵着後
代多少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啊!最後讓我們飽含着對他的崇敬贊美,再次深情地誦讀這首詩。
[說明]此教案設計強調學生的誦讀,從詩的内容出發,多角度的理解詩人形象。崇高偉大英雄中亦含有其平凡與平常的人的真性情,更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