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7:23:07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的經典場景,被視為預示寶黛愛情結局的一曲凄婉悲歌。哀傷凄恻、抑塞不平是這一場景的主基調,讀來讓人為之落淚。但曆來較少讀者從佛禅靈性成長的角度解讀黛玉葬花,而整部《紅樓夢》,佛學思想貫穿始終。作者寫得清清楚楚,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講的是生命從無明,癡愛,煩惱,痛苦走向覺悟、解脫的故事。而黛玉葬花正是這一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充滿了佛禅意蘊。由此我們也可以對寶黛故事進行另一番解讀。

佛學最基本的思想可概括為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這在黛玉葬花中體現得無比深刻。(當然,涅槃寂靜代表的是覺悟和解脫之境,并不是能輕易達到的,但正因為對痛苦的最深體悟,才會需要超越和解脫。)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1

首先是諸行無常。紅樓夢中充滿了無常之歎,從開始的好了歌,到太虛幻境中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乃至借小紅之口說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其中最詩化的表達莫過于黛玉葬花。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寫的是一切事物都不能永恒,無論多美好動人終将凋謝枯萎。在《三國演義》裡,這是另一番景象,“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蘇轼的詞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主題都是一樣,“生死無常”,萬物流轉不息。

諸漏皆苦有時又作諸受皆苦 (一切情緒皆苦)。正因為萬物都是暫時聚集,終歸離散,人心卻執着于這些暫時的事物,産生各種各樣的情感,愛恨情愁,幻想能長時擁有所愛的美好的事物,當幻象破滅,将體會到深沉的痛苦。“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作為詩人,黛玉對美有極高的敏感度,正因為愛過桃花的嬌豔明媚,花的凋謝便顯得如此悲哀,偶然踩到了落花,已覺得殘忍無情,不堪觸碰。黛玉更進而聯想到自身的命運,“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2

對于“諸受皆苦”,佛法指的是宇宙人生之理,具有普遍性,即每個人都将遭遇生死無常。而一般的現代人如果沒有遭遇大的災禍打擊不易體會,或者雖然能感受到但會尋找各種方式麻醉自己,不直面生死無常的真相,因為太深沉的痛苦,多數人難以承受,隻有選擇麻木或忘卻。而在佛教看來,感受并認識這種痛苦是通向解脫的必經之路。

因此,黛玉的痛苦,在一般人看來主要是對人生境遇的悲歎,對美好愛情的挽歌,如果她處境更好一些,快樂會更多一點。可如果我們從滲透到《紅樓夢》全書的佛禅哲理來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如夢,幻滅不可避免,所有的紅樓夢中人都是曆劫而來。所謂曆劫,是經曆各種順逆之境,大死大生,最終獲得圓滿解脫。我們從這個角度對寶黛故事進行另一番解讀。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3

黛玉,本為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到人間為報恩還淚而來。這其實是留下一個疑團的,既然是報恩,為何卻要還淚,雖然绛珠解釋: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但應該還是存在其他報恩方式的,比如更傳統的以身相許。有人也許會一笑,覺得太俗氣,可在我們很多民間故事裡,如白蛇傳、牛郎織女等,這确為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此,應歸結于紅樓夢的立意,绛珠仙草的報恩,是幫助神瑛完成人間曆劫的修行,用最深的愛以及愛的毀滅讓彼此感受到最深刻的悲劇和痛苦,開啟覺悟之路。

因此,真正的木石前盟,并非紅塵中的美好姻緣,而是靈性成長之約。草木有本心,石頭也有天然的淳樸和靈氣。它們得天地之精華,有一種獨特的慧根。這一慧根使他們與其他凡夫俗子相區别,是通向覺悟的基礎。這一慧根為何?筆者看來,應是一種慈悲平等之意,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内心單純毫無功利。這在黛玉葬花中也有展現。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4

書中,黛玉葬花出現了兩次。第二次是讀者們熟悉的葬花吟的場景,第一次的情感色彩并沒有那麼悲傷。當寶玉在桃花下讀着會真記,一陣風吹下滿身滿地的花瓣。他不由對落花産生了憐惜之情,本要将身上的花片抖将下來,唯恐腳步踐踏了,于是兜到池邊,抖在了水上。但地上還有很多花瓣,寶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寶玉對每一片落花都懷着憐愛。與他有相同情懷的,是黛玉。

(黛玉)肩上擔着花鋤,鋤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幹淨,隻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随土化了,豈不幹淨。"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5

在他們眼裡,每一片花,都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不能被随意踐踏,應該被珍視、呵護,即便死亡,也應保持美和純潔的本質,回歸大自然中。正是這樣一種對生命的愛,對美的尊重感動着千千萬萬的紅樓夢愛好者。

這種對所有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愛,既使寶黛等人有對痛苦更深刻的體驗,也是他們最終成長覺悟的基礎,同時還是他們心靈相通的根源。

與木石前盟的靈性特征相比,金玉良緣是現實導向的,金玉是塵世富貴的極緻,代表着支撐世俗世界的财富和物欲。從詩的風格來看,與黛玉葬花吟這樣表達内心的詩相比,寶钗善寫應制詩,如“芳園築向帝城西,華日祥雲籠罩奇。高柳喜遷莺出谷,修篁時待鳳來儀。”等句。雖寶钗也有其它類型的佳作,但詩風确實是更加現實導向的,即便如大展詩才的螃蟹詩,也是着眼于諷谏世态,而更少對内心深處情感的披露,性靈的關注。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6

寶玉排斥仕途經濟,對寶钗的勸谏不以為然,而聽到黛玉的葬花吟,卻受到極大内心觸動。寶玉的這一性格,過往被視為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現在很多人并不認同,但又有一種聲音把寶玉視為真正的愚頑、不愛讀書、不思進取的纨绔子弟。這都在于不了解紅樓夢的真意,作者尋找的是心靈的覺悟,寶玉最終将以情悟道,而黛玉則是他的靈魂知己,以愛和生命促成寶玉的修行圓滿。

那麼,愛的悲劇是如何通向解脫之路的呢?答案依然是愛與慈悲。從佛禅的角度來看,諸行無常,一切生命個體都要經曆成住壞空,生死離别是無從避免的。如果執着于有形事物,最終将體會到深重的痛苦和空虛。但如果把心中之愛,無差别地灌溉到宇宙萬物,個體之愛便轉化為了大愛與慈悲。盡管有形的個體是要毀滅的,生命卻依然生生不息,生命的精華和靈魂還在。

或許,有人會舉出寶黛等人各種與平等博愛相悖的言行來論證,他們這樣深宅大院中的公子小姐,能具備慈悲獲得圓滿嗎?自然,他們身上有各種環境帶來的習氣,如所謂孤芳自賞,不知人間疾苦等等,但紅塵中人,哪個身上不習氣濃厚、各種缺點。佛說,人人皆有佛性,隻要心中有一念慈悲,便是覺悟的基礎。能愛身邊的一草一木,自然也可以憐憫衆生,愛天地萬物。

紅樓夢前二十回重要情節解析(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7

就寶玉來說,本具“情不情”的特質,會對着星星月亮說話,和魚兒燕兒交流,對女性乃至丫鬟有尊重平等之心。在經曆了紅塵繁華,感受過生離死别之後,寶玉将洗去塵埃,發出平等慈悲的自性之光,由個人小愛轉為天地大愛,走向最終覺悟,一如本書的作者曹公,以慈悲智慧靜觀人生百态。

黛玉此生的使命為報恩還淚,她以一曲葬花吟般的愛情悲歌完成這一使命,诠釋了生死無常,情為何物。她的覺悟,當是在死亡恢複仙子的身份之後,因為已了卻這段塵緣,看到了前因後果,也就不再有痛苦牽挂。但覺悟圓滿,并非不再有愛,而是更多更完美的愛、愛的無處不在。此時的石頭與仙草,當是在更高的某個世界中,拈花一笑,心心相印,紅塵中留下這纏綿悱恻,讓人百轉千回的葬花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