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董」字除了用作姓氏,如漢代的董卓、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就是用于「董事」「董事長」「董事會」一詞,也即:公司股東的代表機構和決策、監督機構和機構成員的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章·第三節:董事會,是由董事組成的、對内掌管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的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機構,公司設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設董事長一人,副董事長,董事長、副董事長的産生辦法由公司章程規定,一般由董事會選舉産生。董事任期由章程規定,最長三年,任期屆滿,可連選連任,董事在任期屆滿前,股東會不得無故解除其職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董」下面隻有「董事、董事長、董事會」三個詞條:
注1
也就是說,現代漢語中「董」隻組成一個詞「董事」,「董事」衍生出「董事長、董事會」,(「校董」則是「學校董事」的縮寫)。
所以,「董」幾乎是一個專用字。
「董事」一詞很常見,但好像并不好理解,下面我們讨論漢字「董」的字源演變曆史,以及「董事」一詞詞源來曆。
二、「董」與「董事」溯源要理解「董事」我們先要理解漢字「董」為何意。
漢字「董」是一個形聲字,從「艸」,「重」聲(上古無舌上音,「重、董」雙聲疊韻,上古音讀音相同)。
從造字意圖來看,「董」字應該表示植物。
所以段玉裁在《說文注》中認為:
「董」是「蕫」的異體,「重、童」古音兩通,作為音符經常通用。比如:「鐘」和「鍾」,「衝」和「」
《說文》:蕫,鼎蕫也。從艸,童聲。杜林曰:藕根。
引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說文》釋「蕫」有兩種意思:「鼎蕫」和「藕根」。
「鼎蕫」也就是「薡蕫」,也就是「長苞香蒲」,葉片可編織蓆子、蒲包。
薡蕫
在漢魏出土文獻中「董、蕫」二字互為異體通用:
注2
比如:清代學者王煦在《說文五翼》考證「董」姓在漢印中做從「童」的「蕫」,到東漢的時候洛陽童謠中唱「董卓」之「董」為「千裡草」:
注2
清人王筠的《說文句讀》也提到了這一點:漢代「蕫」變為「董」,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頁1099)也引用這種說法:
綜上可見「董、蕫」互為異體,本義表示一種植物,或是「藕根」,或是「薡蕫」,也表示姓氏。
在先秦經典中,「董、督」音近得以通假,表示「監督、督正、固」等意義,經典《爾雅》訓「董」為「督,正也」
同注2
在南北朝的字典中的《玉篇》中訓「董」為「藕根」和「正也」。
明}代字書《字彙補》又言:
「董正」之「董」,讀若「督】。可見「董、蕫」互為異體字,本義表示「植物」,也表示「姓氏」,假借表示「監督、守正、督正」。
後來漸漸職務分工,「蕫」專門表示其本義「植物」,「董」則專門表示「姓氏」,以及假借義「監督、守正」。
這在文字學當中叫做「異體字分工」。【注3】
比如:
- 「雅、鴉」本來為異體字,意義完全相同,但是因為假借「雅」表示「高雅」,所以,「雅、鴉」就是職務分工,不在為異體字。
- 「茶、荼」本為一字,先秦都表示苦味植物,漢代以後,茶葉從蜀中傳入中原,「茶」專門表示「茶葉」,「荼」則專門表示「苦味」,引申表示「痛苦」。
現代我們知道了,「董」與「督」音近通假,也就很容易理解「董事」一詞的意義。
「董事」一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表示「主持事物」:
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以至屬材能而董事,分什伍以庀徒,已略具于科條,可粗施于士吏。」明代何景明所言「董事者,正其得失」
明何景明《<武功縣志>序》:「列國采風者,具其美惡;董事者,正其得失。」
三、結論綜上考證,我們可以下結論:
「董」是「蕫」在漢代演變出的異體字,本義表示「植物」和「姓氏」。
後來,「董」被借用表示「督」、「姓氏」這兩個意義,「董、蕫」也就分化為兩個字。
跟「雅、鴉」「茶、荼」的分化模式一樣。
所以,「董事」也就是「督事」:主持事物,監督執行,正其得失,使其不發生偏差。
--------------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 (0).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頁311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1987),《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辭書出版社,頁3513(蕫)3464(董)
- 裘錫圭(2014),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修訂版,頁21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