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
①載營魄抱一:載,用作助語句,相當于夫;營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天人合一,與道合。營魄抱一,即形神合一。
②專氣:專,結聚之意。專氣即集氣。
③能如嬰兒乎:能像嬰兒一樣嗎?
④滌除玄鑒:滌,掃除、清除。玄,奧妙深邃。鑒,鏡子。玄鑒即指人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深邃靈妙。
⑤無為:即無為而治。
⑥天門開阖:天門,有多種解釋。一說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說指興衰治亂之根源;一說是指自然之理;一說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開阖,即動靜、變化和運動。
⑦能為雌:雌,即甯靜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機。
⑨畜:養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凝聚精氣使之柔和,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清除雜念審視内心,能沒有瑕疵嗎?熱愛國家簡潔治民,能遵守自然無為的規律嗎?天門與自然交互貫通,能凝神清靜嗎?心靈透徹念頭通達,能沒有心機嗎?大自然讓萬事萬物得以誕生,使之生存繁衍,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讓萬事萬物得以運行而不以為倚仗,讓萬物生長而不去主宰它們,這就叫做玄遠之徳。
感悟:
諸葛亮被稱為千古智聖、文臣典範,在其居住的草廬上挂着一副楹聯,“淡泊以明志,清靜以緻遠”,意思就是清心寡欲、排除雜念讓大志向得以明确、顯露,處事無為、内心清靜才能讓心靈透徹布局長遠。雖然後世的演義、傳說神話了諸葛亮,但是楹聯本身卻體現着極深的道德修為。在蜀漢先主昭烈皇帝白帝城托孤以後,諸葛亮在蜀漢大權獨攬、依法治國,同時又以戰求存,矢志恢複中原,品行高潔、大公無私,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何等意志,何等的心性修養?
我們有句成語叫做“魂不守舍”,也就是說靈魂離開了身體,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精神狀态。精神恍惚,常指人之将死的精神狀态。如果出現魂不守舍情況的時候,由于神魂離開了肉體,自身免疫力就會降低,特别容易得病。靈魂和肉體脫離,那麼容易在精神上迷失,神思不屬,精神萎靡,說話也颠三倒四,意識不清,同時也神色不正常,面有怠倦之感。
當我們患得患失的時候,當我們驚吓過度和歡喜過度等受到刺激的時候,特别容易精神離體。在小說《儒林外史》中,有個《範進中舉》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範進就是這樣的例子。屢試不第的窮書生範進,生活潦倒,經常被當屠夫的丈人看不起,被街坊們嘲笑。但是範進知道中了進士以後,立時喜極而泣、迷了心智,老丈人幾個大嘴巴下去才恢複正常。這就說明,人在精神失常的時候特别容易形神分離,失去神志,因此養身重在養神。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自人類社會需要狩獵及争鬥以來,就總結出格鬥的技巧,以此提高生存的技能,同時也誕生了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導引術。三國時期華佗的五禽戲,耳熟能詳的太極拳劍術以及現在的廣播體操等實質上都屬于導引術。導引術能夠舒筋活絡、遊走氣血,不以争強好勝為目的,也不以攻伐宣武為目的,而導引術就是養生術。
導引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活動肢體,在動功和靜功的結合中與更多的外界能量交互,排出體内濁氣、廢氣和惡氣,吸收自然的清氣、陽氣和靈氣,使身體充滿陽和之氣,怯除體内邪祟,達到蘊養身體的目的。而現代療養院則直接建在山清水秀、風光良好的居所,因為這裡更加接近自然,更能與自然界交互,在吸收外界清靈之氣的過程中身體放松,精神愉悅,達到療養的效果。
為什麼說嬰兒能夠精氣凝結、理順柔和呢?因為嬰兒純真無欲,而這種狀态是先天的、自然的。我們每個人都曾純真質樸、精氣圓滿,而到了後天,脫離母體以後這種狀态才會漸漸破壞。嬰兒時期的我們無思無慮,生長茁壯,細胞分裂快速,是一生中細胞最具有活性的時期。這個時候的我們,也是最具靈性的時期,對于外界好奇敏感,嬰兒最多能聽到20000赫茲的聲音,而我們成年人能聽到12000赫茲已經是很勉強了。随着成長,我們最基礎的感官是在退化,我們的心靈漸漸蒙蔽,甚至失去了同情心、常理心,我們甚至會變得麻木不仁、面目可憎。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我們自己失去了與大自然最親密的互動,在精神上切斷了與大自然的連接,我們在精神上疏遠了大自然,那麼親切、清新的自然氣息也就遠離了我們。如何讓我們遠離病患,遠離煩惱呢?清心寡欲、凝神靜氣是必須的。心靈安靜讓身體遠離思考,心靈愉悅然後身體具有活力。同樣心靈焦躁讓身體機能紊亂,心靈壓抑讓身體感到疲勞,心靈是神之屬也。而嬰兒無思無慮的純真狀态讓幼小的身體充滿了生機,不是什麼别的原因,因為先天而生,貼近自然,所以能夠如此。
我們每個人為什麼會煩惱,是因為我們想要的太多,即使不是我們本人想這樣,影響我們本人的其他人也會這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當中,社會的價值觀在引導着我們,好也罷,壞也罷,我們都被社會的洪流裹挾。我們終究也不能逃避自身的責任,因為我們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講述了漁人誤入遺世之地的故事,在“不論魏晉”的村落,白發垂髫品性質樸、各得安樂,這是陶淵明所理想的生活。
然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終究還是個土豪,他難道沒有仆役嗎,他會織布、耕田、曬鹽嗎?他會蓋房、紮籬笆嗎?不然怎麼“采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盡歡顔”的杜甫杜子美都有小妾,何況陶淵明?“滌除玄鑒”主要講的是心境修為,在清靜中審問本我,批判自我,發現新我,直至打開心結,舒緩郁結,最後心胸開闊,精神能包容更多,眼界開闊、視角多元、思維超脫、才華絕倫,這才是陶淵明的本意,這才是道之真谛。
純樸的品性熱愛自然,熱愛生養我們的沃土。七殺碑碑文“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去掉七個“殺”字,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不用糾結此碑是否真的由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所立,是以訛傳訛還是污蔑。但是我們雖然不能奉獻自己,卻可以給予點滴回報。愛國,就是愛江山社稷,就是愛大江大河,同時能夠愛護江山社稷、愛護大江大河的政治團體也值得去熱愛,能夠為江山社稷抛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也值得去熱愛。因為這同樣是更深層次的熱愛自然。
如何愛國?感情純樸、熱情真摯,不會用心思和機巧來對待。同樣如何管理民衆呢?要求簡單、律法簡潔,不擾民、不害民、不殘民,不浪費民力,不因個人欲望加重民衆負擔。然後百姓自然的生存繁衍,不會人為幹涉老百姓純樸的習慣。不用機巧心思來作弄百姓,不用花言巧語來欺騙百姓,不用強權暴力來迫使百姓,如何不能治理好百姓呢?作弄百姓的會被百姓唾棄,欺騙百姓的會被百姓疏遠,迫使百姓的會被百姓反抗。用純樸簡單的方法治理百姓、對待百姓,怎麼能治理不好百姓呢?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選擇清新自然的地方放松肉體,放飛心靈,排除雜念,放空自己。讓自己由動轉靜,讓自己的速度慢下來,尋找适合自己的節奏,舒适而不影響效率,平和而不影響心情,清淡而不影響胃口,自然而不影響關系。尋找心靈休憩的港灣,回歸最真實的自我,抛卻自己一切的僞飾,真正的關愛自己,關愛自己的健康,不因潮流而作踐自己,不因外物而強迫自己。尋找真心喜歡的,發現能使圓滿的,在心靈上仿如進入深層的睡眠,撫慰而不懈怠,平緩而不遲鈍,清淨而不自閉,質樸而不愚蠢,明白而不狡黠,通明而不消極,與萬物連接,與萬物共享,直至與自然融為一體。
天地間的大愛,不是言辭的絢爛,不是行為的暴烈,而在于默默無聞的奉獻與守護。自然無暇、性本天然,心靈純淨。不因自念而自閉,心思簡單,不因自妄而自誤,心性渾璞,不因自利而自害。正因為樸實無華、簡單純潔,所以快樂,所以強健,不需要珍馐美味而進補,不需要名貴藥材而治療,不需要華堂畫棟而居住,不需要錦繡衣裳而遮掩。不需小隐而離群索居,不需中隐而殚精竭慮,亦有大隐而自得其樂,此謂人間真道士也,何謂“道士”?得道之士也!
是什麼讓我們安居樂業?是什麼讓我們生存繁衍?是什麼讓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什麼讓大地生機勃勃?是什麼讓天地物産豐盛?是什麼讓天地運行而不殆?是什麼讓風景如畫而不絕?這正是自然之道的緣故。
自然造就了一切,然而它從不因此而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也從不認為自己統治一切,更從不認為自己可以處置一切。它賦予了生命,也賦予了生死輪回,萬物生焉,萬物終焉,花開花落,平常巷陌,也是自然人生。
我們追求幸福的活着,尋求健康的生活,我們用物質滿足欲望,但是卻無法填補心靈的空白。無論物質世界是如何的光彩奪目,但是心靈世界卻總是蒼白無力。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腦滿腸肥的肉體永遠不能緩解心靈的饑渴。求神、拜佛、信教?心靈不曾圓滿,又如何尋找歸宿,且将羞澀寄予神秘,但是消渴之症始終未解,将自己的心靈套上個枷鎖,給自己的靈魂找個靠山,靈魂又何來自由?心靈的強者從不寄托外物,而在于内心的給予,而在于精神的圓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