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21:25:18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作者簡介:張國安,貴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張國安(1963- ),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1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張國安,貴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張國安(1963- ),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内容提要: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确切含義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準确、全面理解這一重要問題的内涵,有助于解讀馬克思其他理論觀點,也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前提。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闡述主要包括:人的最高本質不是其他任何事物而僅僅是人自身;人的本質是需要;人的本質還是自由、自主的實踐活動(勞動);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用整體的辨證方法解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确切含義,不僅最符合馬克思的基本思想,而且對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落實以人為本的戰略決策以及對是否存在“普世價值”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标題注釋: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西部農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12BKS033)。

人的本質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問題,我國理論界曾經把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歸結為一個方面,即“社會關系的總和”;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重視對“人的需要”理論和“自由自覺的活動”(或翻譯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理論的探讨,以彌補以前研究的不足,盡管如此,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理論觀點,至今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對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幾種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論述也不夠充分,甚至有人把這幾個觀點對立起來,比如:制造“不成熟的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之間的對立,在他們看來:“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思想脫離實際生活境況,帶有空想的成分,是馬克思不成熟的表現。與此相反,成熟的馬克思抛棄了以前的觀點,把人的本質改變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準确、全面地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含義,不僅是正确解讀馬克思的前提,也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前提。比如:弄清人的本質,我們才能夠正确理解馬克思關于群衆創造曆史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也就沒有科學的群衆、階級等概念。”[1]弄清人的本質的内涵,還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正在構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需要正确認識和恰當應對如下幾個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怎樣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戰略決策?怎樣看待“普世價值”?這些重大問題都與人的本質相關,或者說對人的本質問題理解不同,解決上述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同。

一、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闡述

第一,人的本質是人自身。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下稱《導言》)中批判了宗教關于人的虛幻本質,馬克思認為:人不是脫離塵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國家、社會中。傳統宗教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上帝,因此其對人的本質的解釋,不僅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相反真正現實的人卻被忽視。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導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質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對宗教的批判最後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2]11。他在《導言》中再次強調:德國人解放的立足點就是承認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學說。上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說明人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現實的人,他超越了德國哲學抽象的人以及費爾巴哈丢掉人的社會本質而僅僅強調人的自然本質的觀點,而以人的“國家特質”“社會本質”來說明人,把人從神的統治和奴役下解放出來,把人的本質還原給人,并認為隻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才是德國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徑,這裡馬克思提倡了一種價值理念:即人的最高價值在于人本身。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義,也沒有被深刻理解。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金錢、物、官、各種“神”等等“非人”的東西處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嚴遭到貶損,“以官為本”,“以物為本”,“以錢為本”,“以神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場。

第二,人的本質是人的需要。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質就是人的需要。為什麼人的本質是人的需要呢?“因為對某種物的需要最明顯地、最無可争辯地證明:這種物屬于我的本質;物的為我的存在、對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質的屬性和特點。”[3]173在原始社會,沒有私人财産,人也沒有異化,這時人的“需要”自然表現為真正的人的本質,生産者生産的物品剛好滿足他的需要,就是說需求和供給剛好相等,不存在剝削和奴役,這種需要雖然簡單,卻反映了原始狀态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人的本質沒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私有制的到來,人的需要發生異化,也就是人的本質發生了異化,原始社會狀态下需要和生産是直接統一的,而私有制條件下生産與需要發生了裂變,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産品,依賴他人的産品,每個人都要考慮别人的需要,用自己的剩餘産品交換别人的生産品。但是,由于私有制所産生的利己性,“我為你的需要所進行的勞動隻不過是假象,我們的相互補充,也隻是一種以相互掠奪為基礎的假象……因為每一個人的私利都力圖超過另一個人的私利,所以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要設法相互欺騙……”[3]181在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粗陋、片面、畸形的需要迫使我們支配别人,占有别人的産品,結果卻被産品所支配,人卻成為手段。同時,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被扭曲、被蔑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物品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某個人對我有什麼價值,不是衡量對方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比如令人驚歎的才能,優雅而诙諧的談吐,優美的身材,高尚的品德等等,而是看對方有多少财産、多少金錢、地位多高、權力多大等物的價值,物的價值完全取代了人的價值,人卻降格為沒有價值的東西。

隻有到了共産主義社會,人的需要才表現為人的真正本質,到那時,自己的産品不僅體現了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而且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是主動的、積極的、自由的,而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被強制的,勞動成果既滿足勞動者的需要,也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勞動過程本身能使勞動者感到快樂。别人享受自己的産品,我們不僅不覺得被占有、剝削,而且是一種快樂的享受。同樣,我們也享有别人的産品,而不是占有别人的産品,共産主義健康、健全的需要才表現為人的真正的社會本質。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批判了桑喬抽象的、互不聯系的所謂“唯一者”。強調現實生活決定人的需要,同時需要也産生個人的交往關系。用人的需要說明人的各種活動及其全部社會關系,并把需要當作人的本性——即本質。總之,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闡述:人的需要的産生既受現實狀況制約又有主觀能動性;人的需要的滿足過程是人認識、确證和實現自己的社會本質的過程;人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确證他的本質的重要對象,人的需要充分地表現了人的社會性、曆史性和過程性,也就充分地表現了人的本質。

第三,人的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每當人的價值和尊嚴遭到踐踏或者人的感性與理性将發生分裂時,就會興起一股反對人性的片面化或異化的人文主義潮流”[4]。19世紀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處于危害人的尊嚴的嚴重境況,作為多數的工人階級,勞動過程異常艱苦,生活十分悲慘,馬克思十分同情工人階級的遭遇,提出真正的人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自主的而不是被動的,能選擇的而不是給定的,即“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3]57人的最有代表性的活動,最能體現人與動物區别的活動就是勞動,特别是生産性的實踐活動。生産性實踐活動,是在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的支配下使自然界發生有益于人的變化,使自然界按照人的願望發生改變,在這一過程中,人确證了自己是主體性、創造性的存在物地位,形成了區别于其他物種的特有本質,即“實踐的本質卻在于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體的能動性、自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等品質。這些品質特性是人之為人、人的活動與動物的無意識本能性活動相互區别的根本标志所在”[5]。人本來應該在勞動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快樂地展開實踐活動,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卻是被迫進行勞動,工人階級在勞動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性,成為機器的附件,勞動不是快樂而是痛苦,生産不是為了自己、強大自身而是傷害自己、強大資本。資本家階級也脫離了勞動的自由本質,他們把金錢、利潤看成生産性實踐活動的唯一目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們殘酷地盤剝工人,甚至達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資本家也被金錢控制了。資本家和工人的活動都發生了異化,他們都喪失了自由的活動,都成為被強制的對象,都偏離了生産、生活的目的,背離了人的本質。

第四,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501。這一觀點強調了人的本質的現實性、社會性和受制約性,這一觀點國内讨論較多,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關于人的本質在馬克思的經典著述中大緻有上述四種主要觀點。如何認識這四種觀點,怎樣處理四種論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此,學界一直争論不休。由此,我們不得不繼續探讨: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何解讀人的本質的科學内涵呢?

二、用整體的方法辨證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

馬克思說:“正像人的本質規定和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一樣,人的現實性也是多種多樣的。”[3]85這說明人具有多方面的本質,是包含豐富内容的統一體,把人的本質僅僅歸結為人的某一個方面,不能完整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僅僅把人的需要——特别是脫離人的社會性——作為人的本質,不能把人和動物區别開來,因為,動物也有需要。或者僅僅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勞動,或者類本質,雖然突出了人的能動性,能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但又有離開現實性——現實中的勞動都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具有抽象物的嫌疑。把人的本質說成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排斥人的本質的其他規定,不足之處是忽視了人的能動性,人好像是被動的,被環境所決定。因此,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需要用整體的方法,即把馬克思的整個思想看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而人的本質的論述是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而關于人的本質的幾種含義也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因此,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既不能脫離馬克思的整個思想,也不能脫離開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其他論述而僅僅強調一個方面的内容。

正确理解馬克思的思想,還要用唯物辯證法,因為,這一方法“透徹地闡發了貫穿始終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關系及其曆史趨勢”[6]。對人的人的本質的理解,不能離開辯證法,人的本質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包含了個别和一般、個體和類、生物性和社會性、理想和現實、自由和強制、肯定和否定等等豐富的内涵,人的本質問題不僅處于當代視野中,而且是在既對立又統一的互動中發展變化的。人是人的本質界定了人的本質隻能是人,避免了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然、神、物或者其他東西,人始終是人類活動的主導力量,人類活動的最終目的隻能是為了人,這是探讨人的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在此前提下,人的需要突出表現了人的内在本質,它作為邏輯起點,是勞動——實踐這一人的本質活動的動因,也是促進社會關系變化的原因,在勞動過程中,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理解世界、改造世界,使自然界、人類社會具有了人的特征,體現了人的意志,人就成為自由的、有意識的、區别于動物的人。一方面,自由的、有目的的複雜實踐活動,隻能在現實的社會關系基礎上,才能進行滿足需要的活動,而需要滿足的程度取決于現實社會關系的狀況以及實踐者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現實社會關系總和、社會狀況、實踐水平決定人需要的産生和内容,使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這些辯證關系明顯地表現為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人的本質是理想本質和現實本質的辯證統一。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人的本質之異化,從人的生産生活出發,探讨了人的本質應該是什麼,他把人的本質看成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強調了人的能動性、自主性,這僅僅是從理想的維度審視人的本質。然而,現實的人的本質卻是異化的:生産勞動不過是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人的活動是不自由的甚至是被強制的。因此,全面科學地探讨人的本質,不能僅停留在對理想本質的理解上,還應該揭示人的現實本質。現實中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特别是受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現實中的人具有被動性和受動性。如果撇開人的受動性而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質,把人看成是不受制約的自由創造的存在物,就會使人的理想本質失去現實根基而陷入主觀幻想的泥潭,難以找到實現人自身解放的現實途徑。相反,如果僅僅從現實出發,過分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突出人的受動性和被動性,在現實面前,我們就會感到無能為力,最終也難以找到人類解放的正确道路。因此,人的本質是現實性和超越現實性的統一,隻有把現實性和理想性統一起來,才能完整地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确切含義,也才能尋找一條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可行途徑。

第二,人的本質是穩定性與可變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勞動、社會性、理性等人的本質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普遍性,是人與動物相區别的本質特征,從人類産生到現在,以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穩定性、普遍性特征都是人與動物相區别的主要标志。人的本質又是可變的,具有特殊性。這種可變性也是人的本質屬性不同于動、植物的顯著特點,現實生活中,毫無制約的自由的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既是存在也隻能在想象中。但是,自由的程度随着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擴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的社會關系不同,每個人的本質也不同,這是人的本質的特殊性。人的需要也是變化的,時代不同、需要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人的本質的具體内涵就會不同,這充分體現了人的本質的可變性。可見,人的本質是穩定性與可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第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考察人的本質要用曆史的觀點、過程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唯物辯證的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個生成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人發生異化,未來共産主義社會,我們将克服、揚棄異化,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全面發展。人的本質也是一個由多種要素、特性所構成的辯證統一體。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個方面的論述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割裂這個統一體,或者僅僅強調其中一個方面的内容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會導緻片面理解人的本質。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界定人的本質的方法,對解決其他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三、人的本質的現實意義

第一,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界定及其方法論,能夠指導我們樹立科學合理的自然觀,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我們清醒認識人自身的特點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從而正确處理全球所面臨的生态危機。

馬克思在論述人的本質時,強調了人的本質具有被動性和主動性相統一的屬性。人的被動性不僅表現在受社會條件的制約,而且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在闡述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時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05。人的受制約性說明:人本身不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要尊重自然,不應過分誇大人與自然的異質性,從生物學上講,人來源于猿類,人類的基因和大猩猩的基因的區别不到2%。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這個世界的絕對主宰,也沒有理由毫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諸如“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的主人”等藐視自然的觀念,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偏見、一種傲慢,這種錯誤觀念導緻了嚴重惡果:其他生命形式應該是我們的朋友,應該與人類休戚與共、親密無間,但是,由于人類的偏見和傲慢,我們不僅疏遠了我們的朋友——自然界,而且迫使它們成為我們的敵人,我們受到了自然的懲罰——生态環境不斷惡化。糾正偏見刻不容緩,我們應該丢棄傲慢與偏見,自然應該是人類之母,我們應該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充分“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也提醒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我們也不能像有些激進的“非人類中心主義”那樣完全忽視人與自然的差别,忽視人的主體性,而“回到叢林中去”。自然應該是為人的自然,是适合人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猶如“神”沒有權利奴役人一樣,“自然”同樣沒有權利取代“神”的位置而高于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中的人是一個類概念,他不是指一部分人,更不是指個别人,而是絕大多數人。它不僅指當代人,也指下一代或下幾代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發展,而且應考慮包括後代人的利益和可持續發展,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人是人的本質得到實現,人與自然的對抗得到解決。

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說明,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人能夠超越自身,能夠通過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改造社會關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使自然界愈來愈成為“人化的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曾經設想的那樣,在将來新的社會裡“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産者,将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7]

作為人的本質的需要,既是理想和現實的統一,也是合理與不合理性的統一,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是合理的,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的需要具有不合理性。馬克思指出,處于異化狀态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健全的感覺被扭曲,形成了單一的擁有感以及“粗陋的實際的需要”,從而導緻了人的畸形、片面發展。“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緻一個對象,隻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3]85從根本上說,單一化、片面化的擁有感,片面的、膨脹的物的欲望,導緻人們瘋狂地掠奪自然,從而導緻人與自然産生矛盾,甚至嚴重對立。在這種情況下,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必須調整不合理的生産關系,調整私有制條件下的占有關系,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培養豐富的、合理的、符合人性的需要。馬克思為我們展望了這一美好前景:到共産主義社會,人将解決自身異化問題,向人的本性(為了自己、宜于自己)複歸,人與自然的對立将會停息,人與人的對抗将會消除,人與自己的分裂将會彌合,世界的激烈鬥争關系将呈現為高度的和諧關系。由此不難得出結論,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對于反思導緻今天人與自然緊張關系之根源的人類的貪婪、片面、畸形的需要,無疑是一劑使人清醒的良藥,改變人的不合理需要,抛棄對金錢和物質的崇拜,抛棄膨脹的消費主義,改革和調整不合理的占有制度和社會關系,培養合乎人的本性的全面的合理的需要,必将有助于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

第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及其方法論,對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具有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思想直接繼承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精髓,兩者的價值取向都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發展為原則,都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人是人的最高本質,要求始終把人作為推動社會曆史進步的主體,把人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打碎受奴役的環境狀況,廢止受屈辱、受歧視的一切因素,使受壓迫的人得到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目前,違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以物為本”(‘以錢為本’是‘以物為本’的表現形式之一)。其表現形式是:以“物”為标準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或以“物”為主要參照物評價一個地區發展的水平,而不顧人的精神、道德、生活質量、教育狀況、社會公平、民主參與等豐富内容的價值,“以物為本”往往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扭曲人的價值觀念,重物輕人,最終嚴重破壞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其次,“以官為本”。主要表現為隻重視“官”的利益,以“官”的意志為轉移,忽視甚至損害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以官為本”就是官本位,官本位是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在我國最難清除,官是權力和财富的象征,官本位嚴重的地區和部門,以人民群衆為本就難以落實,“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就是一句空話。最後,“以神為本”。目前,各種邪教、僞科學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面對現實困境,不是積極地改造現實世界,而是匍匐在幻想的“神”的腳下,尋求“神”的幫助,求得一時的精神安慰,其後果卻是人成為被奴役的對象。

背離“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社會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其根源存在于社會關系中,是社會運行體制不完善産生的結果,特别是在權力運行機制中,人民群衆的決定權、監督權沒有充分的保障。隻有人民群衆說了算,“以人為本”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不動搖,必須把群衆的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惟有這樣,才能調動普通大衆的創造性,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人的發展或解放的程度,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水平,是曆史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是一種發展過程。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不能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提出共産主義才能實現的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過高要求,也不能因為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輕視對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總目标的現實追求。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落實“以人為本”的舉措必須符合我國生産力發展的現狀,尊重人的個性和價值也要以發展為基礎,處理好現實和理想的關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目前,廣大人民群衆生活水平不夠富裕,民生問題仍然是普通群衆的頭等大事,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就業問題,讓大多數人得到實惠,是實現人民群衆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是堅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根本體現,隻有滿足人民群衆的基本需求,才能為實現更高的理想奠定紮實的根基。

第三,是否存在“普世價值”?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有利于推進對“普世價值”問題的研究。根據馬克思的思想,“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正如他在現實中既作為對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3]84因此,人的本質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穩定性與可變性的辯證統一。人的本質内涵具有穩定性,這是與其他事物相區别的内在根據和根本屬性,如果這個根本屬性改變了,人就變成了另外的事物,也就是“非人”了。因此,勞動、社會性、理性,甚至人的自然特征(大腦、生理結構)等都與動物有根本區别,都是人的本質的一部分,是人類的共性、類本質。人的本質的共同屬性是人的普遍價值形成的基礎。比如人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理特征以及與其匹配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珍惜生命,生存權、發展權成為人們的價值追求,食品安全、潔淨的空氣和水成為人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以及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決定了人對自由、民主、公正等社會性核心價值的渴望同樣具有普遍性。

如果人類沒有共同屬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甚至同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都難以理解和溝通,也不會有共同的追求,更不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徹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不僅僅是馬克思和無産階級的價值追求,而且是整個人類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說這一理想就是“普世價值”,正因為如此,全人類追求的共産主義社會——這一“普世價值”——才具有合理性。那種否定人的共同本質,僅僅強調人的本質的曆史性、具體性、可變性的觀點,割裂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完整思想,而且割斷了共産主義這一“普世價值”的曆史繼承性。實現共産主義價值觀——“普世價值”,是一個發展過程,它不會在将來的某一天突然出現,實際上,社會主義、共産主義觀念的産生,就是對普世價值的追求:社會主義的先驅們反對奴役和剝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最終實現所有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實踐始終伴随着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反對剝削、壓迫,反對社會不公,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以說,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曆程就是對共産主義價值觀——普世價值的不懈追求曆程,完全否認普世價值是不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曆程客觀事實的。我黨提出的價值體系,以及“十八大”提倡的核心價值觀同樣具有一定程度的普世性,起碼是全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否認普世價值的存在,我們就難以解釋為什麼讓13億不同處境、不同個性的人建立共同的價值追求。

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同樣反映出人所具有的共性,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需要:保護環境、防治疾病、打擊恐怖主義、預防核戰争等行動,都密切關系到各國人民的共同命運,這些訴求就是對“普世價值”的追求。“普世價值”往往表現為社會價值,“它不同于現實個人的具體價值目标和特殊價值理想,而是對這種目标和理想的現實具體性的一種否定和揚棄,是對其共同性、普遍性和本質性的一種理想表達,實質是對人的類本質、人之為人的本質的一種價值表達。”[8]所有這些,都說明:因為人的本質具有同一性,所以,人類才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普世價值是存在的。我們應該承認并追求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以免脫離整個人類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文明發展的程度。

當然,那種脫離具體的曆史進程,脫離具體國情,把普世價值觀絕對化,或者僅僅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民主、人權當作普世價值,肯定是錯誤的、有害的。這種錯誤與僅僅強調人類的共同本質,忽視人的本質的現實性、社會曆史性一樣,會陷入抽象論的泥潭,而不能有效的改造世界,徒有空談。可見,普世價值觀正像人的本質概念一樣,是一般和個别,共性和個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體,無論忽視哪一個方面,都是不科學的,而且是有害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在堅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前提下,以人的需要為邏輯起點,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辯證統一,正确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對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郝貴生,李俊赴.論群衆史觀的理論地位及其基本内容[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嚴紅蘭,賴大仁.人文精神:終極關懷與世俗關懷的“張力”關系[J].貴州社會科學,2015(4).

[5]吳育林,李慧芳.論科學實踐觀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基礎性地位[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6]侯惠勤自選集[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288.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