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攜手命運共同體

攜手命運共同體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2:23: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攜手命運共同體(仁共在命運共同體)1

在漫漫曆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塑造、培育積極正面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為曆代國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諧共在是君子必備的素養。

“君子”一詞在西周時期已存在,主要用來稱呼貴族和執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賦予“君子”更加豐富的内涵,升華了“君子”稱謂的道德意蘊,适用範圍也大為擴展。《論語》反複從多個視角刻畫“君子”形象,體現了“君子”所應具備的氣質和風貌。學習研究儒家文化,能夠獲得修身的智慧,也可以由小見大,在孔子與弟子的問答中體會到儒家的治世哲學。劉振東新作《仁與共在》将修身與治世思想提取出來,力圖解決時代問題,立意高遠。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是人作為獨立個體在社會中應具備的品格和德行,也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

首當其沖的便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在這裡,仁是道德範疇,指仁愛、仁政,其内涵有三個層次。

其一是切身性。仁愛要求人與人友愛、互助,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不為實現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要求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對自己有所約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之後,以滿足他人的需求和好惡為快樂,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也不強迫他人去做,初步體現了集體意識。儒家所倡導的仁,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對每一個鮮活的人切實地做出引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細微的日常小事中培養良好習慣,提升道德水平。

其二是實踐性。行仁才是儒家倡導仁的最終目的。比如仁政要求執政者在治理國家時秉承民貴君輕的治國思想,意識到人民的重要性,對人民有同情心和愛心,切實感受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寬厚待民,為人民的幸福和發展謀福利。所謂“得其民斯得天下”,體現的就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大仁、大義,是仁的典型實踐。執政黨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人民真實感受到自己當家做主。

其三是自覺性。仁不是與生俱來的品質,也不是一次實踐就能一勞永逸的。要自覺地念仁、行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而非作為一種向他人示好的展示。儒家所倡導的“慎獨”就是指人應具備自覺性,在無人監督時,更應規範自己的言行,謹慎行事。這種自覺性還表現為持續不斷地踐行仁,将仁作為一種人生态度,在生活、工作中不動搖、不懈怠地落到實處,逐步達到仁的境界。

共在意識體現的,就是每個人以仁心規範自己的同時善待他人,認識到周圍萬事萬物及其他人與己共在,隻有和諧相處才能形成一個長久穩定的生存環境。

共在不僅是人與人共在,更是人與自然能夠各得其所——人不因自己的發展掠奪自然發展的權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不把自己作為征服者和統治者,而是以平等姿态與自然共同生存發展。自然提供給人活動的空間和資源,人回饋自然、保護自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共同體。仁與共在作為儒家經典思想,對于當代人的思想觀念和世界發展走向都有着彌足珍貴的意義,既指出了人通過修身養性以達仁的境界,又為人類長久生存發展提供共在智慧。

《仁與共在》提出了以仁道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運用古人智慧解決當下面臨的時代問題。即使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的發展背景下,距今已有2000餘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念,仍然對解決人類需要思考的世界性問題有所裨益,其價值不僅停留在曆史中,更對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産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是任何外來力量無法撼動的。傳統文化中的行事習慣和文化心理也具有超越國界與民族的意義,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院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