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應是缺乏維生素D。
寶寶患佝偻病的6大誤區:
誤讀1:補鈣就可預防佝偻病
蘇宜香教授說,佝偻病有許多種,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醫學上對該病的定義是“由于兒童體内維生素D不足緻使鈣、磷代謝失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所以說這種病和補鈣是沒有關系的,家長給孩子吃再多的鈣劑也是沒有用的,如果體内的維生素D不足就有可能患此病。緻病因素很多,比如曬太陽少、食物中的維生素D少、生長過速,還有一些疾病、藥物的因素。
誤讀2:肋骨外翻就是佝偻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是:由于鈣磷代謝失常,使得正在生長的骨骺端軟骨闆不能正常地鈣化,而造成骨骼的病變。它的典型症狀是,寶寶七八個月時頭會呈“方盒樣”,1歲左右肋骨呈“串珠”狀,手腕、腳踝處的骨骼增厚,就像戴着手镯、足镯一樣。這些典型症狀也就是診斷佝偻病的依據之一。
當然在這個病發病的早期,也就是寶寶6個月以内,會出現哭鬧、睡眠不安、汗多枕秃等症狀,在寶寶開始站立、學走路時可能出現X形腿或O形腿。不過這些都不是佝偻病的特異性症狀,比如寶寶睡覺蓋的太厚,引起出汗過多,同樣會出現枕秃。至于導緻肋骨外翻的原因則更多,孩子肝髒過大、松緊帶的褲子提得太高,都可能出現肋骨外翻。寶寶出現這些症狀,媽媽不用太過緊張,佝偻病的診斷還需要依據生化指标來判斷。
誤讀3:查微量元素就能診斷
在許多母嬰用品店門口,就有人提供儀器可以免費為寶寶們檢查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一旦查出寶寶鈣偏低,工作人員就會告訴媽媽寶寶可能有佝偻病。有些媽媽會帶寶寶去醫院,醫生會給寶寶開血鈣的檢查來判斷是否是佝偻病。
這些檢查真的能診斷佝偻病嗎?蘇宜香說,這些檢查都不能做診斷依據,診斷佝偻病的生化指标是看“血清25-(OH)D”的多少,這才是一個可靠的指标。不過這個檢查在許多醫院還沒有普及。家長最好帶孩子去有佝偻病專科的醫院去做檢查,以免被誤戴佝偻病帽子。
誤讀4:魚肝油中維D越高越好
這次“金奇仕”事件中,有家長質疑該品牌的鳕魚肝油中的維生素D含量達不到國家推薦的400個國際單位量,所以質量不合格。蘇宜香介紹,維生素D産品有不同的類别。如果是作為藥品,其中的維生素D含量要求較高;如果是作為膳食營養補充劑,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其含量隻能達到推薦攝入量的1/2到2/3,“金奇仕”就屬于後者。很多家長會關心,那剩下的差額怎麼辦?蘇宜香說,應該通過正常的膳食和太陽光中獲得。
誤讀5:補夠了維D就萬事大吉
有的家長想,那幹脆給孩子補足夠的維生素D就不會得佝偻病了。蘇宜香說,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種心态,過于迷信各種營養補充劑,以為補充了足量的營養補充劑就萬事大吉,而忽視了孩子的日常膳食和足夠的戶外活動。佝偻病的預防還需要讓孩子曬足夠多的太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皮膚下維生素D的合成,這種人體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更易被人體利用和吸收。
是否能得到足夠日照與佝偻病的發病率有密切關系。在一些緯度較高的城市,由于日照時間短,兒童佝偻病的發病率可達40%以上,有些城市緯度較低,佝偻病的發病率為10%。在冬天由于日照時間短,而且孩子戶外活動少,佝偻病的發病率也要比夏天高。蘇宜香建議家長,孩子放學後或周末多讓他們在戶外活動,盡可能多裸露一些皮膚,也不要隔着玻璃曬太陽。
誤讀6:過了一歲就不用補維D
有的家長會走另一個極端,覺得孩子過了一歲,戶外活動增加了,就不需要再補維生素D了。有的家長還會說,我們小時候什麼都沒補,也沒得佝偻病啊。蘇宜香認為這也是一種誤讀。其實5歲以下兒童、孕婦、乳母都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而維生素D在天然食品中存在較少,足夠的日曬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可惜的是,大城市中的高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也會吸收部分紫外線,特别是像最近的有些城市已持續多日陰雨天氣,孩子自身通過日照合成的維生素D可能不足。再加之一些社會因素,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的戶外活動也越來越少。這些都與20年前的情況不同。現在的孩子仍有适量補充維生素D的必要。
寶寶佝偻病預防:
①鼓勵母乳喂養,堅持母乳喂養8個月。
②自出生後2周起,每日給寶寶口服維生素D預防量400單位。
③多吃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如蛋黃、肝類、魚類、奶類、豆類、蝦皮等,不要吃過多的油脂類和鹽,以免影響鈣在體内的吸收。
④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照射轉變成維生素D,這是最廉價安全的維生素D來源,每1平方厘米皮膚經照射半小時即可産生20微克維生素D,每日曬1~2小時即可滿足需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