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

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1 23:58:24

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編輯導語:你有嘗試過去做一個“UP主”嗎?或者說你在衆多平台,有經常關注的UP主嗎?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曆,闡述了現如今視頻制作者的發展前景,一起來看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全民UP主盛世之下)1

全民小要怎麼才能更新

編輯導語:你有嘗試過去做一個“UP主”嗎?或者說你在衆多平台,有經常關注的UP主嗎?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曆,闡述了現如今視頻制作者的發展前景,一起來看看。

過去幾天,我一直在跟各種各樣的短視頻UP主接觸,向他們讨教。我還有幸認識了一些很優秀的MCN,他們給了我寶貴的幹貨。我還要特别感謝微信視頻号團隊的朋友對我進行指導。此外,由于我本人就是一個(初學階段的)PUGC視頻UP主,我自己的經曆也很有參考價值。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全民自媒體”的時代,那麼現在就是一個“全民視頻UP主”的時代。抖音、快手、B站讓幾乎全部互聯網用戶養成了看視頻和發視頻的習慣;微信視頻号的普及會進一步加強這個習慣。

不僅視頻平台成為了風口,視頻内容也成為了風口——A股市場整整炒了半年的MCN,一級市場的熱錢就更多了,現在結束沒有我也不知道。然而,基于本怪盜團長期學習和調研所獲得的信息,我們必須公允地指出,在“全民視頻UP主”的盛世表象之下,存在着下列嚴重的(而且經常被忽略的)問題:

一,短視頻市場的資源并不夠大家分。

也就是說,投入此處的廣告預算很多,消費端變現機會也很多,卻架不住内容供給更多。大批UP主,無論單兵作戰還是依托MCN,在前仆後繼地沖進來;成名已久的明星網紅也在沖進來。資源成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供給。

二,UP主内部的資源分配極不均衡。

不僅體現為“頭部”與“非頭部”的資源不均衡,還體現為各個垂直品類之間的分配不均衡。絕大部分UP主從頭到尾隻是炮灰;少數僥幸殺出重圍的,也不一定會迎來理想中的變現。

首先必須承認,短視頻帶來了巨大的增長機遇。無論從用戶總量、用戶時長、傳播性還是變現潛力方面,短視頻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圖文,也超過了長視頻。問題在于,對(部分)平台和(大部分)創作者而言,短視頻的生态還遠遠談不上健康,更無法保證可持續發展。

為了證明上述觀點,我們需要對現在的短視頻UP主生态做一個大緻剖析。先按照縱向層級來分割:

    “頂級流量”UP主,也就是“頭部中的頭部”,過得非常滋潤,商業化能力遠遠超過了傳統自媒體,甚至超過了一些明星藝人。它們可以從多個變現渠道獲得巨額收入,并且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坐在最大的風口上面。

    一般的“頭部”UP主(不包括上述頂流),過得比較滋潤,有自給自足、養活團隊的能力,收入水平遠超一般“打工人”,但是不一定能摸到“财務自由”的水平。根據人設、平台、品類的不同,它們内部的貧富差距也很大。

    “準頭部”及“腰部”UP主,高不成低不就,在一部分垂直品類過得很好,在其他品類隻能混個溫飽或小康。如果既不屬于那些“優質垂直品類”,又不能向上突破進入頭部,它們就會面臨嚴重的吃飯問題,很多都撐不下去。

    “長尾”UP主是整個短視頻生态的填充物,基本不屬于投資人關心的範疇。其中極少數會偶然爆紅,絕大部分從來沒有拿到過像樣的收入,也不存在把短視頻作為一項事業去經營的想法。

就像攻殼機動隊裡的未來都市:龐大,但是資源不夠分。

請注意,上面反複強調了:與“層級之分”同樣重要的,是“品類之分”,尤其是某些重點垂直品類。

同樣的10萬粉絲,有些人已經可以養活團隊,而有些人還得去打工糊口;同樣的100萬粉絲,有些人已經對外融資了,而有些人還在平衡線上掙紮。品類之間的差距究竟如何體現呢?讓我們橫向分割來看:

    财經、科技類UP主的“單一粉絲價值”是最高的,因為這些品類具備最高的用戶收入、最大的廣告主預算,還能促進平台内容生态的多樣化。這就是2019年以來,B站、西瓜乃至抖音紛紛大搞“知識類視頻”的奧秘。事實上,在圖文自媒體當中,也是财經、科技類(或者與财經、科技相關的娛樂類)最賺錢。

    遊戲、數碼、汽車等品類也比較賺錢,原因同上。關鍵在于廣告主——它們的預算越高、越重視口碑、越習慣于新媒體營銷,給UP主吃的飯就越多。另外,上述品類也存在直接To C的變現潛力,例如帶貨、帶注冊等。

    泛娛樂、泛生活類的UP主,很容易積累粉絲,但是“單一粉絲價值”也低。如果人設缺乏吸引力、内容缺乏調性,僅靠“美女”“美景”“才藝”“廚藝”之類,要想吃上飯太難了。這類UP主要麼拼盡全力進入頭部,以數量取勝;要麼依靠直播打賞,以荷爾蒙取勝(僅限于美女);此外的變現渠道不甚通暢。

    當然,每年都有炙手可熱的新興品類,可以為UP主提供一飛沖天的機會。2015年以Papi醬為代表的吐槽視頻,就是絕佳的代表。抓住風口的UP主可以一夜進入頂流、拿到巨額商單;但是風口過去之後,新人就很難重複奇迹了。

總而言之請記住:粉絲與粉絲是不一樣的,數字與數字是不能直接對比的。

一個唱歌跳舞的95後小姐姐,随便拿到幾萬粉絲并非難事;一個認真評測汽車的專業UP主,積累幾萬粉絲的難度明顯較大。你會鄙視後者嗎?可是後者拿到的收入往往比前者高,甚至高一大截。

你隻需要換個角度想想:是唱歌跳舞容易,還是認真評測汽車、數碼産品或基金股票容易?唱歌跳舞的人要到哪裡去接商單?顯然,小姐姐要拿到大額廣告收入,唯一的道路是把粉絲規模做大、觸及更多用戶,依靠數量而不是質量取勝。

問題是,能歌善舞、顔值高身材好的小姐姐那麼多,你怎麼确定自己能輪到?如果你不處于“正确的垂類”,粉絲數量又不夠大,就接不到優質商單。那麼,留給你的變現途徑主要是:

秀場直播(僅限于漂亮的小姐姐),荷爾蒙變現永遠是高效的。

建微信群,做微商、賣課程、發淘寶客鍊接,總之就是賣貨。

視頻平台的激勵和廣告分賬,需要滿足一定的門檻。

其他零碎收入,例如出席線下活動等。

上述途徑也可以賺錢,有希望做到養家糊口,但是要大富大貴是不可能的。我們太容易被“幸存者偏差”所誤導了——當我對朋友感歎“音樂/舞蹈UP主變現不太容易”時,朋友總會跟我舉出幾個“頭部音樂/舞蹈UP主”來反駁我。你在任何一個垂類做到頭部都能賺錢,不能拿這一點來杠啊!

請注意,我們上面讨論的都是“收入端”;要衡量UP主的自給自足能力,還必須讨論“成本端”。在所有自媒體内容形式中,短視頻可能是最昂貴的:

微博之類的短圖文最廉價,所以2010-2012年新浪微博的崛起伴随了一代段子手的狂歡,其中一部分至今還是圖文頂流。講段子肯定需要天賦,但是把這種天賦化為現實并不需要什麼資源和“工業手段”。

微信公衆号之類的長圖文其次,一部分依靠作者的大腦,一部分也要依靠經驗、調研和方法論。長圖文的“智力密度”很高,消耗資源可大可小,不過一般還是可控的。

視頻直播看起來很耗時耗力,其實未必。一個老練的主播,無論秀場、遊戲、泛娛樂還是知識,做直播一般是輕車熟路了,不用花費太多準備時間。直播的門檻非常低,大部分情況下都低于短視頻。

音頻内容看起來容易,其實有點難度——聲音剪輯就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或許這就是音頻賽道一直不溫不火的原因。

短視頻的顯性成本(投入資源)以及隐性成本(對UP主團隊的時間精力要求)都是最高的。在B站一直有“肝視頻”的說法。現在的優質VLOG作者早已用上了電影級的專業器材,優質混剪作者則用上了專業剪輯軟件。一支工業級的短視頻,成本可能是無底洞;哪怕是入門級的短視頻,也要花費可觀的時間。

一座美輪美奂的樓閣,也可能是空中樓閣。

我再強調一遍:上面說的是“一般情況”,或者說“同等條件下的對比”。經常有人拿最簡略、最入門級的短視頻,去跟最複雜、最高水平的公衆号文章相比,從而得出“短視頻成本不如圖文高”的荒謬結論。

這實在令我無法吐槽。所以再強調一遍:上面說的,是拿入門級的圖文跟入門級的視頻比,拿專業化的圖文跟專業化的視頻比,後者成本一般遠高于前者。大家應該不會有異議吧?

在短視頻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無論在哪個平台,想要依靠入門級的、沒有策劃的、非工業化的視頻去走紅,可能性已經很低了。(我知道有人又會拿丁真這樣的特例跟我杠,好吧,杠來杠去就習慣了。)

做出一支像樣的視頻,無論用手機做還是用專業設備做,策劃、文案、攝影、剪輯、包裝環節是一個也不能少的,時間是要像流水一樣花的,該學的東西是永遠學不完的。

有人會說,UP主不一定是單兵作戰啊,背後可能有MCN啊,自己可能有工作室啊。問題是,MCN、工作室的資源就不是資源嗎?這些資源就是免費的、做慈善的嗎?你簽不簽MCN、建不建團隊,隻能解決“做視頻需要的資源由誰提供”的問題,或許還能提高利用資源的效率,但不可能不花費資源,對吧?

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大家都說做視頻好,我想把視頻當一項重要“副業”經營,辛辛苦苦學攝影、學剪輯、學特效,結果發現又苦又累又花錢。勉強熬出頭了,也有MCN提供簽約了,卻發現還是賺不了太多錢。每個月花上百小時,辛辛苦苦的肝視頻,可能換來一兩千塊的收入?這已經算幸運了!

站在傳統媒體或内容機構的角度:大家都說做視頻好,我想把視頻當一個增長突破口,辛辛苦苦建立視頻制作及運營團隊,還花錢找外包公司,可是多次試錯仍然找不準用戶的痛點。好不容易交夠了學費,視頻團隊能自給自足了,ROI卻遲遲上不來,接到的新商單也就能覆蓋成本,高不成低不就的滋味真難受。

站在撸羊毛投機分子的角度:你們都太年輕、太實誠了,我們發明了幾種性價比極高的視頻商業模式。第一是搬運,沒錯,就是肆無忌憚的盜視頻,複制加粘貼;第二是抄襲/模仿,最近誰紅了就去抄襲誰;第三是開海量賬号蹭熱點,說不定哪個就成功了呢。什麼,你們說這樣做會把市場做爛,搞得大家沒飯吃?隻要我賺到了快錢,我為什麼要關心大家有沒有飯吃?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微信視頻号重度用戶,那麼你肯定會發現:視頻号上有大量的搬運、抄襲視頻。我還認識幾家專門做“把熱門視頻從别的平台搬運到視頻号”這項工作的公司,就是他們把視頻号搞得烏煙瘴氣,直到最近微信官方加強搬運/抄襲打擊力度,情況才有所緩解。你以為這是視頻号一個平台的現象嗎?抖音、快手、B站,哪個平台能杜絕?偏偏這一套還真能賺錢。

做無本生意的人能夠活得很好,恰恰是因為做“有本生意”的人過得不好。任何一門生意,如果湊齊了“收入有限、分配極不均勻、成本高”這三大Debuff, 都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生意必然會向頭部集中,因為長尾創作者活不下去,腰部及準頭部創作者獲得很艱難,隻有頭部創作者坐享一切資源。

要命的是,平台往往還對“頭部化”趨勢樂觀其成,甚至加速這個趨勢。新浪微博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它至今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短視頻平台,但是早就被明星及少量頭部網紅徹底把持。B站曾經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現在也越來越趨向于頭部集中,乃至向一小撮頂流集中。抖音、快手也存在類似的現象,隻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平台的心思也很好理解:反正大部分點擊量、大部分廣告商單是沖着頭部UP主來的,資本市場估值也是看你培育了多少頭部,那麼扶持頭部就是天經地義的。至于腰部和長尾呢?它們如果消失了,肯定對大局不利,問題是平台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啊。

現在在任何一個短視頻平台冷啟動,無論抖音、快手、B站還是微博,比兩三年前的難度都至少增加了十倍。對于這個問題,有些朋友非要跟我杠,非要拿一些自己了解的個案去反駁我,我真不知道這樣杠有何意義……

而且,就算冷啟動成功,也就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流量向頭部集中也就罷了,商單也向頭部及少數垂類集中。你可以選擇去做财經、科技、數碼、汽車等廣告主投放較多的垂類,但是請記住:競争也更激烈。

此外,做這些垂類需要UP主及其團隊擁有深厚的行業知識——我肯定不懂汽車,我也不認為随便哪個阿貓阿狗能懂互聯網公司的股票。

我沒有任何貶低短視頻行業,甚至說短視頻沒有前途的意思。事實上,我仍然看好這個行業——如果我不看好,就不會親自去做了。我隻是說,從UP主的角度看,這個行業還遠遠沒有達到健康水平,也遠遠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那麼短視頻市場終将集中到少數頭部網紅和MCN那裡。“全民UP主”将成為昙花一現的暫時現象,就連工業化團隊當中的大部分也活不下來。

微信視頻号能改變這個現象嗎?我不知道。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有意願和能力去改變嗎?我也不知道。我希望這種現象不要持久,因為一個高度頭部化的市場根本無法被稱之為市場。

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公衆号:互聯網怪盜團

本文由 @互聯網怪盜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