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6 18:07:1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作者:熊宇(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四川大學繪畫系系主任,四川大學副教授);朱月(四川大學美術館策展人),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貫徹三全育人理念)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

作者:熊宇(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四川大學繪畫系系主任,四川大學副教授);朱月(四川大學美術館策展人)

心理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改善社會心态、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除了目前的源頭防控、過程疏導、問題處置等主要方法以外,還包括以藝術助力心理健康的高校心理美育育人體系。心理美育是一種創新性、跨學科的實踐育人體系,其在傳統美育的情感性、藝術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功能性,實施與心理學、社會學的跨學科融合。心理美育以藝術為媒介,以教育為依托,使大學生們能夠卸下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心防,起到療愈作用。在當下多元化的藝術語境之中,心理美育要将“堅持人民立場”的社會主義文藝思想貫徹落實到人才培養之中。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美育要讓青年學生有明确的人生觀、價值觀、文藝觀,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時代使命,最終落實好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初心。

面對心理美育師資薄弱、系統設計不足等現實問題,貫徹所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能夠為新時代高校推進心理美育的開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三全育人”理念将育人主體、時間、空間三個維度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構建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法體系。

堅持全員育人,推進高校心理美育的隊伍建設

構建心理美育全員育人工作體系,關鍵要樹立協同育人理念,形成全員育人共識。首先,高校黨組織要加強對心理美育工作的整體規劃,促進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互補互動”和“整體協同”,提升不同育人主體開展心理美育的使命與擔當,同時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支持高校開展心理美育工作,不斷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高校要完善心理美育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帶頭作用,影響和引導其他教師由“被動育人”到“主動育人”的轉變。在體制機制、平台布局、數據共享、技術保障等方面的不斷完善下,自上而下層層落實各平台主體責任,打通各平台之間的溝通樞紐,推動全員育人責任向育人平台各平級、各點位的延伸,搭建學校統籌領導、學院具體負責、部門協同配合的一體化心理美育工作平台。心理美育是跨學科的育人體系,尤其需要在黨組織領導下,聯合多學科專家學者制定育人目标、完善育人機制。

同時,過去不少高校往往僅是美術專業課教師承擔心理美育的教育職責,因此出現兼職多、專職少、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強等育人現象。因此,要在高校内部充分調動各學院專業心理美育的育人元素,搭建全員育人平台,以創建互通有無的心理美育育人體系。一方面,深入分析醫學、藝術學院等各學院、各專業在心理育人體系中的育人功能,由大學統籌布局,進一步确立各單位的主體位置,以及各單位在育人體系中不同時期階段、不同位置關系的具體工作目标和任務,将心理美育的工作指标納入到不同崗位的考核中,有效搭建跨學科的心理美育育人平台。另一方面,納入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實驗中心、官方媒體平台、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等相關基礎平台,協同高校心理美育全員育人平台的搭建。

堅持全過程育人,融通心理美育的内在關聯

心理美育是終身教育,貫通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成長全過程。高校心理美育應當根據大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發展特質,根據學科的專業屬性和課程設置,深度挖掘不同學科教育教學與心理美育的内在關聯,設計“有步驟、有規劃、有層次”的心理美育創新教育模式,實現心理美育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育人步驟上,心理美育遵循理論與實踐并行的教學原則,建立與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的有效銜接;育人規劃上,契合大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普遍性心理變化,以主題性創作活動進行心理幹預;育人層次上,面對職業倫理、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等學生自我到社會化的各方面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美育的方式自我整合。

同時,心理美育重點在于健康心理素質的塑造,在推進心理美育的全過程中,尤其要關注育人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多次轉變。一方面,要關注心理美育初期學生的心理轉變。心理美育育人體系包括初期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積極面對自身的心理狀況,提升心理素質,以良好的生命狀态參與學習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心理美育本身所具有的療愈作用,将會給學生帶來先療愈自我再到療愈他人的轉變。在心理美育活動中,經過專業性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創作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釋懷過往;同時經過團體心理美育創作實踐,學生能夠感受到藝術的療愈力量,以及療愈他人的成就感。

堅持全方位育人,展開高校心理美育的有機聯動

全方位育人應搭建多元育人載體,可聚焦“課程教學”“學科建設”“思政教育”等關鍵環節,通過心理美育與教學體系的協同聯動,形成不同方位的育人實踐有機互動、良性運作的育人格局。

第一,心理美育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可邀請臨床心理治療、精神康複、心理咨詢的醫護人員,優秀跨學科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機構主理人,專家學者以及思政理論課教師等,構成心理美育的多元化課堂,開展心理學基礎理論、跨學科藝術思維指導、藝術創作和展覽實踐等模塊的學習,将課堂教學作為心理美育的首要平台。

第二,心理美育與學科建設融合。可通過心理美育育人方案的統籌設計,優化育人實施路徑,從學科層面探索構建心理美育的實踐基點,促進心理美育在不同學科的長足發展。并通過與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指标和方向挂鈎,建立評價标準,以精準施策的工作方式取得實效。

第三,心理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要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心理美育的引領作用,将美育教學更多融入思政教育的通識内容,充分領會心理美育的根本涵義和重大意義。

以藝術為媒介,以教育為依托,高校心理美育緻力于培養擁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素質的社會棟梁。“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美育實踐要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融合,切實落實高校為社會、為人民培養信念堅定、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