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思哲
首先要說明白的是,四老奶奶是五爺爺的親娘,五爺爺是四老奶奶的親兒。
之所以有個親字,是因為在我的記憶和理解中,在我們老家要搞清楚這一點也得看家譜。
那時候傳宗接代很重要,哥哥沒有兒子,弟弟生了兩個兒子,父母或者其他的長輩作主,弟弟的一個兒子就成了哥哥的了,跟着哥哥生活了,将來為他養老送終,并繼承他的家産。
我們那裡叫過繼或出嗣,過繼大概就是過來繼續香火或者過來繼承财産的縮寫吧。
網上查了下。
過繼,亦稱“繼”、過房、過嗣、繼嗣。
一種是過繼出去,指把自己的子女繼入養父母家庭為其後嗣。
另一種是過繼進來,指沒有子女的人,收養同宗或親戚的子女為後嗣。
我們老家比較講究這個,後續沒有香火,那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那就成了絕戶了。
這個詞太過真實和殘酷,千百年來的一枝傳下來,到此為止,這一戶絕了,嚴重吧。
所以,老輩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五爺爺不是過繼的,而是四老奶奶的親兒。
還要交待下,之所以叫五爺爺,并不是因為四老奶奶有五個兒子,而是說五爺爺這輩的堂兄弟們之中,五爺爺排行老五。
我印象中,四老奶奶隻有這麼個兒子。
講起來農村的事情就比較複雜,又要講到五服的概念。
什麼是五服呢?
正解是,古人用喪服的規格來表示人的親疏遠近。
《禮儀•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别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關系親近者所居喪服制愈重,反之愈輕。
簡單地說,就是五輩子或者五代的意思。
舉個例子,同輩的人,往上數到第五輩是同一個祖爺爺,這個範圍之内的就是沒有出五服的人,血緣關系上算比較近的人。
四老奶奶就是我沒有出五服的一個老奶奶。據我父親講。
四老奶奶就住在我們家西鄰,中間隔了一段土牆。
牆不高,對于小時候非常皮實(調皮之意)的我來說,翻牆而過完全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兒。
四老奶奶是個神婆,經常被人叫去紮個旱針(針灸)或者算個卦,或者去驅個鬼叫個魂啥的。
那時候在農村經常會發生有人被鬼附體的事情。
有一次,我家嬸子突然間大喊大叫,邊叫邊跳,嘴裡不停地說着什麼,聲音也不知道是誰的聲音,反正跟她之前的完全不同,跟換了個人似的。
這時候早就有人去找四老奶奶,說老奶奶老奶奶,你快去看看吧,那邊小奶奶被鬼魂附體了,鬧騰起來了。
四老奶奶一聽,也不急慌。
拿了把剪子從院子裡棗樹上剪了根棗枝,上面還帶着長長的刺,提在手裡就往嬸子家走,就像提着把斬妖劍一樣。
邊走還邊說,哪裡的野鬼,看我怎麼收拾你。
我嬸子看見四老奶奶來了,好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到處躲,一邊躲一邊叫喚着什麼。
四老奶奶追着過去,揮着棗劍就打,邊打邊念念有詞,不一會嬸子就恢複正常了。
然後四老奶奶就給周圍的人說,散了吧散了吧,這是某某附了她的體,已經走了。
嬸子跟沒事人似的,好像她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聽到四老奶奶這麼一說,趕緊說,四奶奶,你看,麻煩你了,我啥也不知道了,這是咋回事呢。
還有件事,那時候在農村也是經常發生的怪事,那就是叫魂。
經常有某個小孩子,突然就發高燒不退,有的滿嘴說胡話,有的白天連着晚上哭,有的看上去傻傻瓜瓜的。
吃這藥吃那藥、求中醫找西醫都不管用的時候,家裡人就知道這不是中邪就是掉魂了。
于是,就來搬(請的意思)四老奶奶了。
一般來說,四老奶奶到了那裡,先是供香燒紙,邊磕頭邊念叨。
燒好一碗開水和上點香灰,孩子喝了可能過一會就好了,有時候還會用條熱毛巾捂在孩子額頭上。
有時候,她還會跑到東面河灘裡,順着河灘喊着這個孩子的名字,說某某某,回來吧,某某某回來吧。
再回到那孩子家裡看時,孩子早就好了。
後來,我在省城的電線杆子上,看到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
一下子就漲了見識,原來城裡也有叫魂的啊,這原本是村裡的事情,原本是四老奶奶的活啊。
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後來想起來這些事,我就想,大概還有許多事情存在于我們的認識之外,也許我們看不到,但它卻是真實地存在着。
這是一種超乎一般唯物主義的存在。
我們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決不能武斷地認為就不存在。
也許這個世界充滿着這些讓我們感覺神秘的東西,或者讓我們增加許多敬畏,比如敬畏天地,敬畏鬼神;或者讓我們不斷地去探求,去尋找答案。
從這個意義理解,這個世界倒是很有意思了。
這也應當是唯物主義的本來之義吧。
我周遭看着我長大的人,包括我的東鄰居,刁元江嫂子等,甚至我的姨們,我的表姊妹表兄弟們,說起我來,都少不了兩個字,調皮。
後來我娘說,調皮的孩子聰明。
現在我想,調皮者,會玩也。
玩都不會,第一沒有樂趣,第二玩都不會,其它的事情能有多會呢。
或者說調皮着,腦子裡的想法多。
四老奶奶親眼見證了我的調皮。
四老奶奶家梢門(舊時農村沒有幾戶人家能蓋得起大門,往往是壘上兩個牆垛子,兩個垛子中有一個垛子上安上門軸,或者是木頭的,或者是鐵的,一根粗木頭掏出個粗眼來,套到門軸上,然後再用幾根稍細一點的木頭綁在這根粗木頭上,形成門的框架,中間再編上一些再細一點的木工頭或者樹枝,一個梢門就做成了。這樣的門,甚至連鎖都沒有,也起着關門閉戶的作用。我父親經常說,鎖擋君子人。在老一輩眼裡,鎖或不鎖意義不大,可能有路不拾遺的意思,關鍵是進來也沒有什麼東西偷的。)進到院不幾步,右側就是一棵杏樹。
那時候農村窮啊,瓜果桃李都是奢侈品。
從杏花開到長出一個個毛茸茸的小杏,一看到這棵杏樹,嘴裡就望杏生津,就在數算着這杏啥時候能變黃呢。
實際上哪能等到變黃呢?
眼看着杏的個頭不小了,估摸着吃着口頭(口感)不苦了,趁着四老奶奶不在家,我就爬到杏樹上找個樹杈騎着,滿樹地找杏。
捏捏這個梆梆硬,捏捏那個梆梆硬,知道怪酸,也不能白上來一趟,看着大點的摘下來就往嘴裡塞。
呀呀呀好酸,牙打着酸戰戰,這隻手把杏扔出去,那隻手還不停,又摘了一個下來。
記得有一次是個雨後,我在樹上正吃得酸吱吱的時候,四老奶奶回來了,拄着個拐杖,盡管是小腳,走得還是蠻有勁的。
走到門前的時候,大概發現不對勁了,四老奶奶站住了。
因為剛剛下過雨,門前恰好積了一窪水。
我看到四老奶奶回來了,吓得大氣也不敢出,趴在樹縫裡緊張地看着四老奶奶。
您猜怎麼着?
四老奶奶定睛一看,門前有一窪水,心想這有啥能難得了我。
隻見她老人家後退幾步,噔噔噔朝着水窪跑将過來,撥地而起,厲害的是,在起跳的同時,她老人家把拐杖送到了身後,兩隻手抓住拐杖背着穩穩落地。
到現在想起來,我都不知道如此高難的動作,我這敬愛的神婆四老奶奶是如何完成的。
那時候她應當有七十來歲了吧。
我情不自禁地啊了聲,四老奶奶擡頭就看見了我。
說,我就知道是你,你這小婊子生的(老家土話,表示喜愛之意)。杏還不熟來,熟了還不濟着(盡着,由着)你吃?快下來,别摔着,我接着你。看俺文子來,這才是正裝貨(老家土話,講男孩子的妮稱),比那些小劈叉(對女孩子的蔑稱)強多了。
邊說邊拉着我的手進了屋。
我就知道又有好吃的了。
隻見四老奶奶找過竹竿來,伸手一挑把挂在屋梁上的籃子挑下來。
掀開那塊蓋着的青花布,露出了幾合用紙包着的點心。
每樣拿了一塊給我。說吃吧。這點心光給正裝貨吃。
那時候鄉下人答謝四老奶奶也沒有别的好東西,稱上兩斤點心就不孬了。
四老奶奶舍不得吃,有時候就留着我過來吃。
有時候上面已經生了綠毛,吃得時候酸酸的。
這年頭肯定不吃了,那時候吃起來也津津有味,也是難得的美食。
後來,我讀到齊白石老人接待客人,一般來了貴客才會抖抖嗦嗦地掏出鑰匙,從櫥子裡拿出點心來,給客人吃。
客人一看,要麼長毛,要麼有蟲子,不吃也罷。
客人走後,白石老人再把點心鎖起來。
想至此,我每每都想笑。
拿出點心待客,本就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表達的意義是我把貴重的東西留着給你吃,我都舍不得吃,至于你吃或不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達了我對你的感情。
有時候形式主義也有可愛的一面。
五爺爺是住在青島的。
每年都會來看四老奶奶幾次。
我的記憶裡,沒有四老爺爺的印象,想必那時候四老奶奶是寡居吧。
五爺爺從青島回來對于我們老徐家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五爺爺輩份高,又是青島鐵路上的老幹部,我們村為數不多的吃公家飯的幹部,當然是我們老徐家的驕傲了。
五爺爺回到村子,一般我都像跟屁蟲樣跟着,村裡人都願意跟五爺爺拉家常,我自己都感覺很了不起的樣子,趾高氣揚的。
五爺爺喜歡我,可能有這樣幾條原因,一是我們是親支近派,二是我小時候學習比較好,也屬于比較勤利的人而且還懂禮貌,三是鄰居,他不在的時候照顧四老奶奶更方便些。
所以,五爺爺一回來,我就幫着五爺爺掃院子打掃衛生,五爺爺也樂得支派我做這做那。
除夕下午,是農村人家最忙活的時候。
忙活得差不多了,就帶上供養(供品)到村西頭去燒紙請老的。
所謂請老的,就是過年了,家裡那些過世的老人們也不能在外面遊蕩,得請回來到家裡過年。
往往是燒上紙點上香,擺上供品磕頭,說着一些老人的稱呼,說過年了你們都回來吧。
當然,有請就有送,也叫送老的。
這個風俗就各地不一了,掌握的尺度也不太一樣,有的年三十晚飯後送,有年初一、初二或者初三送的,等等吧。
十裡不同俗,同村也不同俗,各家有各家的家傳,各家有各家的禮數。
我父親常講,心到佛知。心裡有是基本的,心裡沒有光搞那些形式也沒用。
有一次四老奶奶去請老的了,五爺爺告訴我,你老奶奶忘記帶炮仗了,你趕緊給她送去。
我接過炮仗飛速就往老奶奶燒紙的地方奔去。
一看她老人家正在磕頭,閉着眼合着雙手邊磕頭邊念誦,我扒翻半天也沒有找到火柴在哪,一擡頭看着燒紙上的火苗,靈機一動順手就把炮仗扔到了香火上,刹那間鞭炮聲就劈哩啪啦響起來了。
四老奶奶哪想到突然間鞭炮響呢,一個後仰就倒在地上。
我一看惹禍了大勢不好,抓緊往回跑,四老奶奶爬起來就邊罵邊追我,她個小腳老太哪能追得上我呢?
回到家我向五爺爺作了報告,五爺爺笑着說,你這熊孩子,你老奶奶沒事吧,看你奶奶回來怎麼收拾你這個皮蛋。
還有一次,我和五爺爺找不到四老奶奶了。
她能跑哪去呢,我們家裡家外地找她,喊也沒有人答應。
我給五爺爺說,我去看在飯屋(做飯的屋子)吧。
在飯屋也沒有發現。
我們就大聲喊啊。
結果聽到四老奶奶說話了,吵啥吵,我将(剛的意思)迷糊住,恁倆就把我吵醒了。
循着聲音而去,還是在飯屋裡。
我們一看,老奶奶從棺材裡站了起來,說:我累了,在這棺材裡歇歇(老家叫qieqie)。
伸了個懶腰一擡腿,就從棺材裡出來,慢悠悠地邁着她的小腳走出了飯屋。
再後來,我也長大了,四老奶奶跟着五爺爺去了青島,後來老人家就在青島去世了。
我的那些叔叔們,後來把老人家的骨灰帶回老家,靠着我爺爺的墳做了個墳。
所以,每次回家上墳的時候,我總要給她老人家燒點紙。
這麼多年過去了,四老奶奶的樣子我還能依稀想起來。
頭梳得很整齊,挽了個簪,穿着灰色對襟褂子,葡萄扣。
下身是灰褲子,幾乎蓋住那一雙小腳。
臉面什麼樣子,記不得了。
長得似乎很普通,不胖也不瘦,不黑也不白,不高也不矮,很慈祥的一位老人。
四老奶奶一定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她是不是給五爺爺他們講過,我不知道,反正我沒有聽過她講什麼故事,也許講過,我忘記了。
她的旱針去哪了呢,她的那些醫術,類似于西方的巫術吧,不知道有沒有傳下來,反正她沒有教給我,也沒有給我說過其中的道理。
不過,我們村現在還有一個神醫,口碑不錯,不斷地有人找她看病。
應該不是四老奶奶的徒弟,難道是無師自通的?
時代在變,人們的病也在變,醫術也在變。
科學的發展是一個去神秘化的過程。
現代西醫和中醫,與神婆是兩個路數。
不知道有沒有人在專門研究那些神秘醫術。
西方大哲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上學的時候,對這句話大家讨論批判很多。
有很多時候科學研究和邏輯推理并不完全相合。
比如,煙葉和喝酒,這是兩種幾千年來與人類相伴的大衆必需品。有的說吸煙喝酒有害健康,有的說有益健康,還有的人說喝白酒的、抽煙的沒有得新冠的。
各執一端,互不相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分出勝負恐怕比“到底是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難。
世界上有的事情經不住深究,一深究就麻煩。
但是有一條是不變的,那就是物極必反,絕對絕對的事物最值得懷疑。
有些非自然地事情反而是美的,人們似乎并不在乎其是否自然如此。
龔自珍《病梅館記》說,江甯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産梅。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态。”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之。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隐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删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唐朝柳宗元寫過一個善于種樹的人,叫種樹郭囊駝傳。
郭囊駝,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而行,在類囊駝者,故鄉人号之“駝”。駝聞之,曰: “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囊駝雲。
實際上就是駝背。
他是一名種樹高手,看他種的樹或移的樹沒有不活的。
别人問他有什麼訣竅,他說,種樹要順着樹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
意思是說,種樹的時候一定要讓它的根舒展開來,要用土培平整,而且是原來生長處的土,踩密實了,就再不用管了。
有的就不是這樣做,種上就太喜歡,經常地憂慮它能不能活,早上來看看晚上來摸摸,一而再再而三,甚至用手掐下皮來看它到底是活着還是死了,還用手晃來晃去看看土是不是封嚴了,這樣“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有人又問他,你這個種樹之道,能不能與做官的道理相比附呢。
他說,我隻知道種樹,哪知道官理呢,那不是我的專業啊。
不過我在鄉下住着,也見過許多人發過牢騷,大意是說,天天都有吏來說: “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缫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居之,擊木而召之。”
從令你耕地開始,然後讓你植樹,還來看你的收成,然後讓你抓緊制成絲,早織成布,甚至還要安排你讓孩子讀書,甚至還要管你養雞養豬的事。
安排得事情這麼多,以至于一點閑暇都沒有,這怎麼能說是順着我的本性呢,“故病且怠”。
想起來我們現在管孩子,過愛則成了溺愛,溺愛則為害。
不管不行,管得太多也不行,實在是太難把握火候。
說了這麼多,似乎跟四老奶奶和五爺爺關系不大。
隻是剛才講到早缫而緒,早織而縷,我又想起來四老奶奶奶家的紡車。
就是南泥灣紡線的那種。
一團棉花捏出一條來,邊搓邊拉成線團,放到紡車上搖起來,然後就變成了一條條不斷的棉線,纏到線筒子上,就可以送到下一步工序織布了。
四老奶奶盤着腿坐在炕上,邊搖着紡車邊跟旁邊的人拉着家常,紡車聲時緊時慢,嗡嗡地鳴響着,和着大人們爽朗的笑聲和孩子們竄來竄去的打鬧聲,想想是一幅讓人無比享受的鄉樂圖,也是一曲生動的生活的交響。
當這些畫面鋪面而來的時候,我依然能夠感受浸潤其間的淳樸、善良、感情和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無距離感,依然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溫度。
這些沒有随着歲月流逝,反倒更顯自然的親切,更顯親切的自然。
經曆生活,感悟生活,感恩生活,仿佛悟道參禅。
什麼是生活,重在“生”,貴在活。
沒有生就沒有活,沒有活生就沒有任何意義。
生機、生發、生長、生命、生動、生存,生生不息,生之活之,既生且活,生之蓬蓬,活之勃勃。
不困于物,不蔽于境,不限于時,不媚于俗,不就于壓,不惑于邪,不迷于虛,随心随欲,随性随本,随天随地,随時随候,生之自然,活之自然。
突然想到,生活可能從來沒有改變過,生活就是這麼如曆史般發展和走來,隻不過生活中的人和事乃至環境本身在發生着變化,這種變化在豐富着生活的内涵、變切着生活的方式,或者說變化的隻是形式而已,生活依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在自己的軌制内真實地運化。
生活就是——污染與反污染、僞裝與反僞裝、撕裂與反撕裂、虛假與反虛假、裁剪與反裁剪、約束與反約束等等在較量、争奪、鬥争中正反合,但我堅信向上向善是其永遠不變的步伐。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