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
在這四季之中,也誕生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端午、中秋、春節作為四大中國傳統節日,各占了一個季節。
中國是一個詩國,每個節日都有屬于自己的詩。
在這四大節日中:
春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夏有“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那麼秋,自然就是今日所講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夜微涼,明月皎皎,竹影婆娑,
先說題目。
“十五夜”,自然是指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寫詩的時間,也是寫詩的由頭。
“望月”,是動作,也是中秋節的傳統情境,也是經典意象。
“寄杜郎中”,一般認為是寫給世人的好友杜元穎,這是這首詩的投贈對象,也是這首詩的情感凝聚。
在中秋節這樣一個象征團圓的節日,望着天上的一輪圓月,給遠方的好友杜郎中寫一首詩。
山東濰坊:八月十七月兒圓
該怎麼寫呢?
看第一句:“中庭地白樹栖鴉”。
這是景物描寫。
什麼景物?
自然是中秋月色。
也許你會問,這句詩,哪裡有月?
當然有。
“地白”,不就是月嗎?
李白在《靜夜思》中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地白”就是“地上霜”。
天上一輪圓月,在黑夜中撒下一抹清輝,落在地上,就成了“霜”。
既素淨,又清冷。
“樹栖鴉”也是指月色。
本來烏鴉到了晚上,就要倦鳥歸巢,人輕易不得見。
但是月色明亮,讓烏鴉誤以為到了早上,于是或飛動,或鳴叫,才讓詩人有所感知。
北宋詞人周彥邦那首著名的《蝶戀花》:“月皎驚烏栖不定,更漏将殘,辘轳牽金井。”
講的便是明月東升,烏鴉驚飛的場景。
這一句“中庭地白樹栖鴉”,雖不曾明寫月亮,但卻将月光清輝表現得十成十。
再看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
如果第一句是在寫景色,那麼第二局就是在寫味道了。
什麼味道呢?
桂花香。
在中國古人心中,每個季節都有代表的花。
春就是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就是荷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秋就是桂花:“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桂花,就是秋天的氣韻。
桂花花型本小,自是不受注目。
但它勝在花香濃郁,沁人心脾。
八月,桂花正是盛時,本來月白天青,閑庭信步,忽的一陣香氣飄來,駐足望去,竟是桂花點點,似星河隐匿天間。
桂花之上,還有露珠折射着月光。
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思索,廣寒宮的那棵桂樹,是不是也是這番景色呢?
樹下的嫦娥,是否也同“我”一般,感受到了月色的凄清呢?
這樣想着,就連月亮,也變得恍惚了。
這兩句,看似寫景,其實是在寫人。
人所看,人所感,皆化作兩句詩。
詩人徘徊于庭院中,月色下,此時的他,在想些什麼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今夜明月當空,擡頭仰望的,又何止我一人。
每個人都懷揣着無盡的秋思,寄給明月。
那麼這綿綿不絕的秋思,會落向誰家呢?
詩人當真不知這秋思落向誰家了嗎?
“月明人盡望,秋思落我家。”
我是在思念我的朋友杜郎中啊!
可這樣說,情感表露未免太明顯了,不詩意。
不妥不妥
于是詩人幹脆把自己藏起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不正是古詩的含蓄蘊藉之美嗎?
這個“落”用的更是巧妙。
秋思,本是人心所生的情感,詩人偏偏不說是自己的思念。
他把秋思比作月光,落到誰的頭上,誰才産生了思念。
這句詩,讓詩人的情感結的精妙至極,深情婉轉,餘韻悠長。
對于中秋而言,最大約數永遠是團圓與相思。
對于西方人而言,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于中國人而言,也是一樣。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月亮。
無論是蘇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還是賈雨村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百姓仰頭看。”
或是今日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各有千秋,各有餘韻。
天上的月,人間的情,都似桂花,散發着千年的醉人芬芳,經久不散。
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