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後一個偉大的作家,在悲觀宿命論的影響下,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苔絲便是其中之一。《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普通農家女孩苔絲短暫又悲慘的一生。哈代認為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基督教義影響下嚴苛的道德信念共同導緻了苔絲的悲劇,苔絲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互文性理論
互文性通常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生的互文關系。互文性這一術語最早由法國當代文藝理論家克裡斯蒂娃提出,她在《詞語、對話與小說》中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編。”
互文性理論推翻了将文本視為自給自足、獨立存在的傳統觀念,并指出任何文學創作都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礎之上,所有文本實際上都是重寫本。作為哈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創作,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也對聖經故事進行了吸收和改編。
《德伯家的苔絲》與聖經的主題互文
1.堕落
基督教聖經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因此堕落和救贖便成為聖經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失去貞操與聖經中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即原罪形成對應關系。聖經中亞當夏娃因偷食禁果而堕落繼而被趕出伊甸園,在小說中苔絲因遭到阿曆克的玷污而失去了最初的純真和快樂,不被社會所接受反而被視為堕落。
2.救贖與重生
基督教義中,因為有“原罪”,因此需要“救贖”才可獲得重生,否則死後無法去天堂。聖經中,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犯下“原罪”,因此作為亞當後代的人們生來都是有罪的,需要基督耶稣的救贖。基督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來替世俗的人們贖罪。
小說中的苔絲也被認為偷食禁果,是有罪的,因此為了救贖及實現精神上的重生,她不得不承受各種苦難。小說中苔絲受到玷污後,原本安定簡單的生活便被徹底打破,她便開始了飄無定所的苦難曆程。
苔絲的孩子死後,苔絲便離開家來到了若幹英裡以外的泰伯特斯奶牛場做工,後來又到了燧石山農場。之後因父親去世,苔絲與家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後來不得已再一次回到阿曆克身邊。最終苔絲親手殺死了阿曆克并和安琪爾一起逃到了史前神廟并在那裡被抓住。
基督徒認為去天堂之前必須要曆經苦難,承受痛苦,才能得救贖。在苔絲的救贖之路,她一直四處漂泊,從事各種重體力工作,身體上和心理上都飽受折磨。最終苔絲用死亡實現了自己的救贖,獲得了靈魂的重生。
《德伯家的苔絲》與聖經的人物互文1.苔絲
小說中的苔絲是聖經中夏娃的化身。聖經中的夏娃單純善良,與亞當一起在伊甸園中快樂地生活,直到魔鬼撒旦的出現。夏娃經撒旦的引誘,偷食了知善惡樹所結的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小說中苔絲的經曆與夏娃十分相似,遇見阿曆克之前,苔絲在自己的家鄉過着簡單快樂的生活,那對于苔絲來說無異于天堂般的伊甸園。後來阿曆克遭其玷污,苔絲被迫“偷食禁果”,由此便離家開始了苦難的漂泊。
2.阿曆克
作為資産階級花花公子,小說中的阿曆克無疑是聖經中魔鬼撒旦的化身,這從他與苔絲的關系中便可得知。聖經中,是撒旦的引誘使夏娃偷食禁果并被逐出伊甸園,小說中玷污了苔絲緻其悲慘命運的劊子手正是阿曆克。
小說裡詳細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阿曆克與苔絲第一次見面,在果園中堅持親手喂苔絲吃下草莓。這個場景與聖經中撒旦化身的蛇引誘夏娃食用禁果的情景十分相似,小說中的草莓便是誘人堕落的“禁果”。
《德伯家的苔絲》與聖經的結構互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采用了一種特殊的“圓圈式”叙事結構,即某些特定的元素如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或某種事物會循環式地重複出現。
聖經中也采用了這種結構,亞當和夏娃經曆了失樂園和複樂園,最終還是又回到了伊甸園。小說中時間及空間的循環往複也預示着苔絲根本無法擺脫的殘酷命運。《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圓圈式”結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時間和空間。
1. 時間的循環
小說中苔絲的遭遇與時間存在某種特定的關系。故事開始于五月的一個晚上,苔絲的父親得知了自己是德伯維爾家族的後代,六月苔絲在家人的勸說下到春瑞集認親,九月苔絲遭到阿曆克的玷污,十月苔絲懷孕并回到家,第二年夏天苔絲生下孩子,後來孩子不幸夭折。
小說中苔絲的經曆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開始于苔絲離家認親結束于苔絲受辱懷孕回家。第二階段開始于苔絲來到弗魯姆峽谷結束于遭到抛棄後去燧石山農場做工。第三階段開始于安琪爾從巴西回來結束于與安琪爾一起出逃被捕。從三個階段中可以清楚地理清小說情節的發展脈絡,每一階段都在五月開始,苔絲每次離家都是在五月,每次她都渴望一個新的開始。
即使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五月,安琪爾的到來也為苔絲帶來了一絲希望。因此對于苔絲來說,五月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快樂的時節。小說中苔絲的每段經曆均始于五月,也結束在五月,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
2. 空間的循環
在苔絲遭遇的三個階段中,空間即地點變化也呈現循環模式,每個循環都是圍繞“家”展開。這個“家”并不特指苔絲的出生地馬洛特村,而是苔絲與家人在一起。
第一階段苔絲離開家去認親,受辱後回到家中。第二階段孩子夭折後,苔絲再次離開家去弗魯姆峽谷,被安琪爾抛棄後又回到家中。随後苔絲又一次離家去燧石山農場,因父親去世苔絲再次回家。之後不得不與家人搬出馬洛特村,來到幾十英裡外的一個小村子,後來苔絲離開家人,與阿曆克住在桑德波恩。第三階段苔絲殺死阿曆克,與安琪爾一起逃至史前神廟後被捕。
“家”通常被認為是能夠使人身心放松的地方,人們在“家”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踏實安定。因此筆者認為小說中的史前神廟對苔絲來說是精神意義上的“家”,殺死阿曆克後,苔絲與安琪爾逃到這裡,小說中苔絲說道“我非常喜歡這兒,多麼莊嚴…頭上隻有一片蒼天,别的什麼都沒有了”,當然也沒有苦難。
在這裡苔絲感到了從未感受過的踏實與平靜,苔絲回“家”了,這一次她再也不想離開,因為外面世界充滿了苦難與痛苦。
通過苔絲的悲慘命運,哈代将批判的矛頭直指基督教,對宗教的僞善和嚴苛的基督教條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和攻擊。哈代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運用了大量聖經元素,筆者認為這極具諷刺意味。聖經中宣揚上帝的仁慈,可小說中苔絲不斷的苦難使她不再敬畏上帝。
作者哈代也曾表達對上帝是否存在的懷疑,認為如果上帝存在,為何人世間仍充滿黑暗,人們的生活依舊痛苦悲慘。對于善良單純的苔絲的悲慘遭遇,上帝為何視而不見,任其痛苦掙紮。因此聖經元素的使用使《德伯家的苔絲》具有了更為深刻的批判意義。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