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點點文史
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場酒宴上,宋太祖趙匡胤于談笑風生之中輕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對大宋禁軍的掌控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而這極具戲劇性的事件在被廣泛流傳的同時,也留下了太多的疑問。為什麼趙匡胤隻是寥寥數語就讓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們乖乖地自動交出兵權?
杯酒釋兵權
這場看似平常的宮廷酒宴中,究竟暗含着怎樣的玄機?
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趙匡胤先後平定了李筠、李重進的二李叛亂,給心懷二志的地方節度使以極大震撼,于是他們紛紛轉向趙匡胤,努力表示對新朝的熱情與擁護,這是趙匡胤最願意看到的。
但是他真正擔心的還不是地方節度使的圖謀不軌,因為藩鎮暫時還沒有足以颠覆中央政府的軍事實力。
杯酒釋兵權
趙氏之憂不在藩鎮,而在蕭薔之内。
對于一個依靠禁軍實力而走向大宋最高權力寶座的人,趙匡胤深知禁軍的力量,而且他的成功也給手下人樹立了一個典範,難保他們不會有一天也學習一下“黃袍加身”。
所以說,這才是趙匡胤内心深處最擔憂的。
但,現在統率禁軍的将領都是曾經和他出生入死的、擁立他走向皇位的兄弟。
那麼,他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既不傷和氣,不激化矛盾,又能成功地解除他們的兵權,實現皆大歡喜的結局呢?
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杯酒釋兵權發生在建隆二年七月,有一次在退朝以後,趙匡胤把他當年的一些戰友,現在的禁軍将領,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铎四人叫到一塊喝酒。
禁軍四大将領
在喝酒的時候,趙匡胤即興發表感言,有兩層意思,第一,他能有今天全靠兄弟們的鼎力支持;第二,感慨當皇帝的日子不好過,還不如當禁軍将領的日子好過,他沒有一天晚上敢放心睡覺的,天天提醒吊膽。
趙匡胤這番話一說,石守信四人感覺不對勁,怎麼會這樣的呢?
趙匡胤是這樣解釋的:
《續資治通鑒長編》:“是不難知之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這個一點都不難理解,皇帝的位置誰不想坐。
此話一出,四人坐不住了,他們已經聽出了趙匡胤的意思了,這妥妥的是一場鴻門宴啊。
想到這,他們立即跪下磕頭,表示他們都是真心擁戴皇帝的,如今天命已歸,誰還敢懷異心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于是,趙匡胤又說了一番話:
《續資治通鑒長編》:“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不欲為,其可得呼?”
這個話的意思是,你們都不會這樣做,但是你敢保證你手下的人沒有想法?萬一你手下的人想富貴, 他們找一天,然後把黃袍加在你身上,你做不做皇帝?
石守信等人愕然,紛紛表示他們不知道要怎麼來處理這個事情,請求趙匡胤給他們指一條明路。
趙匡胤很坦然,他說這個人生非常短暫,眼睛一睜,眼睛一閉,一輩子就完了。人生如此短暫,然而大家都想富貴,說白了,就是想多掙點錢。
那麼,隻要你們把兵權交出來,然後到地方做一個節度使,那個收入非常豐厚,而且朝廷還會給你們很多賞賜。
話說道這個份上,他們四人全都明白了,趙匡胤這是要奪了他們的兵權。
第二天,石守信四人都分别上了一個奏章,要求辭去禁軍将領職務。
此舉正合趙匡胤之意,于是他大筆一揮,全部批準,把他們全部調到地方,擔任節度使。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經過,趙匡胤輕而易舉就罷免了禁軍将領的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結果
禁軍将領們在朝廷禁軍中所擔任的高級将領職務都被免除了,隻有石守信還暫時保留了一個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職務,但這個職務是一個虛名,沒有實權,一年以後便被罷免了。
趙匡胤将中央禁軍拆分,分别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的兵權後,趙匡胤另選一些資曆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掌控的人來擔任禁軍将領。将禁軍領兵權拆而為三,用名望較低的将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着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相當于是趙匡胤親自來掌控禁軍。
趙匡胤的目的達到了,當年跟随他的那些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們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了,他的威脅大大減少了。
趙匡胤
另外,趙匡胤還做了一些安撫的措施,讓這四個人都成為了皇親國戚。趙匡胤将大女兒許配給了王審琦的兒子,二女兒許配給了石守信的兒子,将他守寡在家的妹妹嫁給了高懷德做妻子,讓他的弟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铎的女兒。
結為姻親,趙匡胤進一步拉攏了石守信等人。
杯酒釋兵權作為宋朝初年政治軍事中的一件大事,幾乎所有的相關史書都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着這個戲劇性的事,很少有人懷疑。但到上個世紀末,有些學者開始對這個事情産生了懷疑,開始質疑此事的真實性,他們認為杯酒釋兵權事件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那麼究竟杯酒釋兵權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後人杜撰的?
杯酒釋兵權真僞之反方的三點依據一、史源有疑
“杯酒釋兵權”這個史料的來源有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的記載,這個事件後面有一個小注,《續資治通鑒長編》:“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書。”
作者李焘認為,這麼大的一件事情,在宋代的《太祖實錄》還有《三朝國史》中間,沒有記載,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李焘把它追補上去了。
《續資治通鑒長編》:“王曾《筆錄》皆得其實,今從之,文辭則多取《記聞》,稍增益以丁謂《談錄》。”
而李焘的記載是根據宋人的三部筆記把它(杯酒釋兵權)補上去的。
故此,有學者提出疑問,正史沒有記載,是由三部筆記中的内容補到《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去的。
這個筆記是否可靠?無從查起,所以史源有疑。
史料
二、故事累積而成
“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的形成是累積而成的,并不是一開就記載的那麼詳細的,是從三部筆記中,由簡單到複雜,從無到有這麼一個逐步補充的過程。
(1)最早的記錄,宋真宗時宰相丁謂所寫的《丁晉公談錄》,說的是太祖時的宰相趙普告訴趙匡胤不能讓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繼續擔任禁軍将領,趙匡胤不信,不認為他們會背叛自己。《丁晉公談錄》:“隻如陛下豈負得世宗?”
周世宗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背叛他呢?趙普是這樣說的。
(2)第二部記錄,宋仁宗時宰相王曾所寫的《王文公筆錄》,說是宰相趙普多次給趙匡胤提意見罷免禁軍将領,最後趙匡胤沒辦法,将禁軍将領召集在一起,威逼利誘,讓他們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
這兩個記載裡面,沒有談喝酒的事情,隻是罷了禁軍将領的職務。
(3)第三部記錄,宋神宗時司馬光所寫的《涑水記聞》,其中有趙匡胤和禁軍将領喝酒的詳細經過,“杯酒釋兵權”主要是在《涑水記聞》記載的。
經曆了三朝,這個故事才發展完整了,而後,李焘才把它記載下來的,所以認為這有問題。
三、時間有問題
《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的杯酒釋兵權是在建隆二年七月,而在建隆二年六月初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去世了,皇太後去世,這個期間趙匡胤要服喪,在服喪期間怎麼能召集手下人喝酒呢?
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的呢?杯酒釋兵權真的是後人杜撰的?
(1)作者,是嚴謹的人
從這三部筆記中的兩個作者王曾和司馬光來看,看他們是不是滿嘴說謊的人,看一個人寫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那就要從這個人的為人方面來看。
首先,王曾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宰相,根據史書記載,宋仁宗天聖四年,天下大雨,汴河發大水,有傳言稱河水将淹沒開封城,弄得開封城的百姓人心惶惶要棄城逃跑。
皇帝問王曾怎麼看待這個,王曾說如果汴河發大水要淹沒京城,那麼一定會有文書上報到朝廷,現在文書沒有來,說明是謠傳,不可信。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天聖四年夏,大雨。傳言汴口決,水且大至,都人恐,欲東奔。帝問曾,曾曰:“河決奏未至,第民間妖言爾,不足慮也。”已而果然。
後來驗證果然是謠傳。
可見,王曾這個人,他對謠言是不相信的,他對謠言是有很高的鑒别能力的。
所以說,王曾寫的東西是比較可信的。
其次,司馬光寫過《資治通鑒》,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曆史學家。
史學家司馬光
一個編寫過《資治通鑒》的嚴謹的曆史學家,會編造一個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嗎?
當然不會。
清人陳宏謀曾這樣評價司馬光:“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
由此可見,司馬光是以誠信、不弄虛作假為本,捏造事實這樣的事他不會做。
(2)史實,有類似的記載
在曆史上有沒有杯酒釋兵權這樣的事情呢?
禁軍最高将領的職權被解除,在北宋初年确實有記載。在建隆二年的閏三月,趙匡胤把禁軍的兩個一把手解職了。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慕容延钊,趙匡胤把他免職了,調任他到山南東道任節度使,
《宋史·卷二百五十一·列傳第十》載:“建隆二年,長春節來朝,賜宅一區。表解軍職,徙為山南東道節度、西南面兵馬都部署。”
同時也罷免了禁軍侍衛司的最高長官韓令坤的職務,讓他擔任成德節度使。在他們兩人走的時候,趙匡胤還特地辦了個酒宴,歡送他們。
這說明,禁軍的兩個最高長官在杯酒釋兵權之前就已經被解除兵權了。
(3)時間,沒問題
趙匡胤能不能在杜太後去世的期間舉辦一個酒宴?
這涉及到古代的喪服制度。古代隻要太後死了,皇帝肯定要服喪。服喪根據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血緣關系的遠近來區分,
服喪
有四種:
這樣看來,趙匡胤應該服三年喪(實際上是二個周年,因為服喪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都不一樣,所以取二個周年的時間,即二十四個月)。
但,根據《宋史·禮制》的記載,服喪是有變通的,這個變通叫“以日易月”,就是以一天代表一個月。
杜太後六月初二去世,過二十四天後是六月二十六,趙匡胤解除服喪。
因此,時間上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根據《宋會要輯稿》中的記載,在建隆二年七月十九日,趙匡胤還舉行過國宴,國宴都能舉行,更何況是召集四個将領搞一個私宴。
(4)方式,趙匡胤有借助酒來解決問題的習慣
趙匡胤用喝酒的方式來解除兵權,這個事情可信不可信?這要看趙匡胤這個人處事,有沒有用喝酒來解決問題的這個習慣。
根據史書記載,趙匡胤嗜酒如命,而且逢喝必醉,喝醉以後第二天就後悔,然後再喝再後悔。
在喝酒這一方面 ,趙匡胤是有錯就改,改了再犯。
所以,趙匡胤借助酒來解決問題,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舉個例子,
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剛繼位的時候,他手下有一幫兄弟【義社十兄弟】特别驕橫,不遵守法紀,為此,趙匡胤特地把他們召集到固子門的一個小樹林裡喝酒,說了一番話,《聞見近錄》:“此處無人,爾輩要作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意思是,這裡沒人,你們誰要想當皇帝,現在就可以殺了我,義社十兄弟吓得跪地求饒。
這個例子說明趙匡胤确實用喝酒這種方式解決過問題。
從以上四點來看,杯酒釋兵權這個事情是真實存在的,隻是可能在某些個别的細節上有些誇張。
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成功?
既然杯酒釋兵權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趙匡胤在酒宴上隻是寥寥數語,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領們就乖乖地交出了兵權?這些大權在握的禁軍将領,大宋的開國元勳們真的就那麼願意交出兵權嗎?
《乾隆禦批通鑒》載:“讀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釋兵權,為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見也!守信數人若果不可制,豈數言委曲規諷,所能罷其典兵者。”
劇照-乾隆
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他很了解皇帝跟大臣之間的那種微秒的關系。皇帝想駕馭大臣,大臣想挾持皇帝,他們之間既有結合的一部分,也有鬥争的一面。所以乾隆很明白杯酒釋兵權絕不是喝頓酒就解決問題的。
在杯酒釋兵權故事的表面之下一定有一個權力之間的争奪。
皇帝趙匡胤和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将領之間有一個角逐,而這個角逐的最後結果是趙匡胤勝利了。
1)趙匡胤的能力遠在石守信等人之上
趙匡胤的智慧、能力、威望遠在這些功臣宿将之上,石守信等人也不是吃素的,但是他們知道鬥不過趙匡胤,因為他們和趙匡胤之間一直在較量,他們很了解趙匡胤,如果不照辦,将來後果很嚴重。
這是一個長期較量的結果。他們相互之間都很了解,所以他們服趙匡胤。
2)禁軍首領早就适應了君臣之分
臣之分
石守信等人已經對君臣關系非常清楚了,趙匡胤是君,他們是臣。正如《論語·八佾》所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他們已經适應了“君君臣臣”這種關系。
3)杯酒釋兵權不是一天完成的
它有一個很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趙匡胤在解決禁軍高級将領的問題時候,首先解決的是兩個一把手,殿前司的一把手慕容延钊,侍衛司的一把手韓令坤。
首先,讓他們既兼任禁軍的一把手,又派他們到地方上擔任節度使。名義上是禁軍首領,實際上已經被外放了,趙匡胤架空了他們禁軍一把手的職務,讓他們對禁軍沒有直接的掌控權。
然後,再罷免他們禁軍職務。
兩個一把手解決了,後面的二把手三把手就好辦了,解決起來就容易了。
所以,趙匡胤從建隆二年的潤三月到七月,前前後後用了将近四個多月的時間,才把禁軍兩個最重要部門的前三把手全部免職。
杯酒釋兵權的影響
用兩個字來概括:超巨。
杯酒釋兵權解決了三大難題:
1)徹底杜絕了禁軍将領發動政變的可能
禁軍将領再也不能像趙匡胤那樣發動政變了,趙匡胤把他們的兵權全部奪了,猶如過河一定要拆橋,杜絕他們要再想進一步的可能,徹底斷了他們反叛的心思。
2)成功解決了開國将領居功自傲、驕橫不法的問題
通常,那些開國功臣、将領都會仗着功勞目無王法,仗着跟皇帝的關系,仗勢欺人,自視清高,趙匡胤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3)成功解決了開國君王跟開國功臣的矛盾
在中國曆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開國君王誅殺開國功臣慣用的手法。比如漢朝的劉邦誅殺功臣,他在困境之中采取了這樣的方法,大肆誅殺開國功臣。
而趙匡胤采取的做法不一樣,他采用了“贖買”的方法。他用官位和金錢來贖買軍權,隻要把軍權交出來,就給予高官和财富,然後再結成親家,達成互信,做到雙赢。
趙匡胤的這種做法,在曆史上是非常獨特的。它體現了宋代政治從開國到杯酒釋兵權一直貫穿的“文明”和“理性”思想。
杯酒釋兵權,反映了宋朝對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視。宋太祖趙匡胤使用“杯酒釋兵權”這一和平手段,既不傷及君臣之和氣,又輕而易舉地解除了那些手握兵權的功臣宿将對他的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的發生,可謂是一箭雙雕,真正的做到了“雙赢”。
然,杯酒釋兵權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一頓宮廷酒宴就解決了問題的。它是趙匡胤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備部署,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完成的。而其中的每一步趙匡胤都是深思熟慮、思之再慎。
它體現了趙匡胤的深謀遠略以及傑出的軍事才華。
杯酒釋兵權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安内良方,有着影響的深遠。
它是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統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端。為他後續大刀闊斧改革軍事體制和地方政治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讀史不能隻看其表面,更要聯系當時的曆史背景去思考,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收獲與感悟。
我是點點文史,歡迎點評、建議,大家一起交流。
參考資料:
《宋史》
《續資治通鑒長編》
《丁晉公談錄》
《論語·八佾》
《乾隆禦批通鑒》
《王文公筆錄》
《涑水記聞》
《宋會要輯稿》
《聞見近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