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譯?原文: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将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陶淵明與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将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贻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餘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内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财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無怨色。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複何言!
譯文:
告訴嚴、俟、份、佚、侮諸子:天地賦予人類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聖賢之人,誰又能逃脫死亡呢?子夏曾經說過:“死生之數自有命定,富貴與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輩的學生,親身受到孔子的教誨。子夏之所以講這樣的話,豈不是因為人的窮困和顯達不可非分地追求,長壽與短命永遠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緣故嗎?
我已經年過五十,年少時即受窮苦,家中常常貧乏,不得不在外四處奔波。我性格剛直,無逢迎取巧之能,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自己為自己考慮,那樣下去必然會留下禍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辭去官場世俗事務,因而也使你們從小就過着貧窮饑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賢妻的話所感動,自己穿着破棉襖,又何必為兒子不如别人而慚愧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隻遺憾沒有求仲、羊仲那樣的鄰居,家中沒有像老萊子妻那樣的夫人,懷抱着這樣的苦心,内心很是慚愧。
我少年時曾學習彈琴、讀書,間或喜歡悠閑清靜,打開書卷,心有所得,便高興得連飯也忘記吃了。看到樹木枝葉交錯成蔭,聽見候鳥不同的鳴聲,我也十分高興。我常常說,五六月裡,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涼風一陣陣吹過,便自認為是伏轟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單純,見識稀少,認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時光逐漸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複過去的那種生活,希望又是多麼渺茫!
自從患病以來,身體逐漸衰老,親戚朋友們不嫌棄我,常常拿來藥物給我醫治,我擔心自己的壽命将不會很長了。你們年紀幼小,家中貧窮,常常擔負打柴挑水的勞作,什麼時候才能免掉呢?這些事情總是牽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麼可說的呢!你們兄弟幾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應當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鮑叔和管仲分錢财時,互不猜忌;歸生和伍舉久别重逢,便在路邊鋪上荊條坐下暢叙舊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敗之中轉向成功,伍舉在逃亡之後回國立下功勞。他們并非親兄弟尚且能夠這樣,何況你們是同一父親的兒子呢!穎川的韓元長,是漢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職,享年八十歲,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濟北的彙稚春,是晉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們家七代沒有分家,共同擁有财産,但全家人沒有不滿意的。
《詩經》上說:“對古人崇高的道德則敬仰若高山,對古人的高尚行為則效法和遵行。”雖然我們達不到那樣高的境界,但應當以至誠之心崇尚他們的美德。你們要謹慎做人啊,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