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說36歲紅袍換綠袍?草不黃俗話說44:“白”變之身(二十七)——白腳露馬腳露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算命說36歲紅袍換綠袍?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草不黃俗話說44:“白”變之身(二十七)——白腳露馬腳露餡
“白腳”跟“露馬腳”似乎是馬牛風。為解決這兩個詞,先說 “腳”及有關的詞;再說“白腳”。
(一)大咖
當今風行的“大咖”一詞,關于“咖”的來源,起碼有兩說,都與“腳(角)”有關:
第一,源于英語“casting(角色;腳色)”。
大咖,原港台用語,“咖”是英語“casting(角色)”音譯,本意為大角色,引申為在某個領域裡比較成功的人。(360百科)
第二,源于“骹”或“腳”。
林倫倫《大骹·大腳·大咖》:“腳”的[ka1]音,是張冠李戴的訓讀,本字當是“骹”。(《汕頭日報》汕頭經濟特區報社“大華網”,2019.8.23),但我們也看到200年前的閩語記載:
楊炳南筆錄謝清高(1765~1821)《海錄》:“宋卡國在暹羅東少南。由暹羅陸路十七八日、水路東南行五六日可到。疆域數百裡。《海國見聞》作‘宋腳’,緣閩語謂‘腳’為‘卡’,故訛。土番名無來由。”(“無來由”,馬來西亞。《走向世界叢書》整理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12;參安京《<海錄校釋>》,商務印書館,2002.8)
“卡”即今之“大咖”之“咖”。為“腳”之方言音。估計是英語譯音與閩語“合掌彙流”的緣故,類似美元之“刀”(dollar)音譯與古漢語錢币之“刀”,或錢鐘書先生音義雙關的“飽蠹樓”(Bodleian,牛津大學圖書館)譯法。
(二)露馬腳 露驢腳
還有幾個與“腳”有關的有名詞語,如“露馬腳”、“蹩腳”、“運腳”、“抱佛腳”等。本文主要說“馬腳”和“露馬腳”。“馬腳”是什麼?一般解釋是“比喻破綻”,與“漏洞、漏子、纰漏、罅漏、尾巴、狐狸尾巴”等近義。編故事的人說:馬腳,乃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馬皇後之“馬大腳”也,編的故事有鹽有味。不幸的是,這個說法在元代《陳州粜米》面前就“露馬腳”了:
佚名元曲《陳州粜米》第三折:“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
明代用例:
荻岸散人《玉嬌梨》第八回:“但張軌如這個先生與别個先生不同,原意不在書,又肯使兩個瞎錢,又一團和氣,肯奉承人,因此大大小小都與他講得來,雖有些露馬腳的所在,轉都替他遮蓋過了。”
不光“露馬腳”,“驢腳”也露出來了:
明圓極居頂編《續傳燈錄》卷二十:“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
其後,“露馬腳”用得較多,“露驢腳”則較少見。因此黃新宇先生《“露馬腳”考辨》(《語文建設》2001.4)認為,當另有來源:
魯迅《熱風<“以震其艱深”>》)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估計跟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遊戲有關。
唐馮贽《雲仙雜記》卷九引張鷟《朝野佥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于鞋内之木制模型,此處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岘被逐》詩雲:“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驽骥吟。”(别人隻誇耀外表文采,我輩隻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實真相。
黃先生的這個來源說法,可能從民俗的角度,有一定道理,但仍有疑點,因為驢也罷,馬也罷,“腳”總是“露”的,本沒有“潛藏”。因此,這可能是面子;其裡子,筆者認為,或另有來源,當與“痕迹”關聯,“馬腳”當是“‘馬’迹”。腳,印迹也。
先說什麼是“腳”。
清桂馥《劄樸》卷十:“今之履曆,古之腳色也。”宋時入仕,必具鄉貫、戶頭、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曆,若注授轉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謂之“腳色”。不但如此,就是舉子考試,也必須如此,可以參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宋歐陽修《論班行未有舉薦之法劄子》:“或要人使,則臨時祗看腳色點差,多是不副所選。”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張千 ,取他遞的腳色來我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又不曾盤問客官出身,何故通三代腳色?”
清黃遵憲《番客篇》:“指問座上客,腳色能具詳。”
“腳色”為不關聯音同義複詞,簡稱“色”。 “注色”,填寫履曆。
《北史·盧恺傳》:“吏部預選者甚多, 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遵從這個意思,“腳”當是“痕迹”的意思。即“腳”(居勺切)跟“痕”系詞關聯。
迒:《說文·辵部》:“獸迹也。”《太玄·居》“狗系之迒”範望注:“迒,迹也。”胡郎切。或作“䟘”。
亢:《集韻·庚韻》:“迹也。”《釋名·釋道》:“鹿兔之道曰亢,行不由正,亢陷山谷草野而過也。”王先謙疏證補:“亢與㽘通,亦與迒通。”《廣雅·釋诂三》“迒,迹也”王念孫疏證:“說文:迒,獸迹也。或作䢚。釋名:鹿兔之道曰亢。亢、䢚,并與迒同。” 古郎切。
徑:《廣雅·釋诂三》:“迹也。”古定切。
行:《廣雅·釋诂三》:“迹也。”《玉篇·行部》:“行迹也。”下更切。
痕:《說文·疒部》:“胝瘢也。”《玉篇·疒部》、《希麟音義》卷五“瘢痕”注引《切韻》:“瘢痕也。”《玄應音義》卷二十三“時痕”注:“傷迹也。”《玄應音義》卷二十“瘢痕”注:“物迹也。”古恨切/胡恩切。
按:川渝稱痕迹叫“gèngēn”或“gàngān”,即“痕”之“古恨切”讀音(川渝叠語詞不管聲調,後字大多讀陰平)。
珢:《字彙·玉部》:“玉有起迹曰珢。”《字彙》苦恨切。
刻:《爾雅·釋獸》“豕,其迹刻”郝懿行義疏:“(豕)其迹名刻,今豚子逾年謂之刻老,或曰刻婁,本此。”《集韻·德韻》:“刻,豕迹。”苦得切。
川渝稱刻度、印記、标準叫“kèkē”,即“刻刻”。
柩:《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鄭玄注引鄭司農雲“銘書死者名于旌,今謂之柩”賈公彥疏:“銘所以表柩,故漢時謂銘為柩。”巨救切。
記:記号。
川渝稱關鍵環節叫“〔kèn〕結”:那個人有水平,說話說得到〔kèn〕結上。“〔kèn〕”當即“肯”。《說文·肉部》:“肯,骨間肉肯肯箸也。”黃庭堅《送李德素歸舒城》“藏刃避肯綮”任淵注:“肯綮,猶結處也。”《廣韻》苦等切。
基:《文選·左思<吳都賦>》“鳥聞梁岷有陟方之館、行宮之基欤”張銑注:“基,迹也。”居之切。
瑕:《周禮·考工記·䡣人》“良鼓瑕如積環”孫诒讓正義引林希逸雲:“瑕者,痕也。”
“跟腳”尤能說明問題。跟腳或根腳,謂底細;來曆。
跟腳:《資治通鑒·隋紀四》:“然與奪之筆,虞世基獨專之,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胡三省注:“注色,入仕所曆之色也。宋末參選者具腳色狀,今謂之跟腳。”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二折:“我盤盤他的跟腳,把文溜他一溜。”
《西遊記》第八回附錄:“但恐難以識認,即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紙,将父母姓名、跟腳原由,備細開載。”
根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裡出身的根腳,又是親上做親,況兼他父命。”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套曲:“你須身姓劉,您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
因此,“腳”跟“刻”字關聯度最高,謂“痕迹”也。
再說 “馬”。“馬迹”之“馬”,原是牛馬之 “馬”,而“露馬迹”之“馬”,不大可能是牛馬之馬,因為“馬迹”很明顯,是“留”,不是“露”。因此,它很大可能是“蛛絲馬迹”引申義之“馬”,即“竈螞子”之“螞”(馬)。請詳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詞典》。
清王家贲《别雅序》:“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泛濫浩博,幾疑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也說“蛛絲蟲迹”: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絲蟲迹,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
這個“馬”對“蛛”,對比“蟲迹”(還有蛛絲鼠迹、蛛絲鳥迹、蟲絲鼠迹等說法),确實是“铢兩悉稱”,因此,“馬腳”之“馬”,當是竈螞(馬)子的“螞(馬)”;“馬迹即是竈馬之類的昆蟲在灰塵上的腳印”。川渝農村叫“竈馬兒(音如竈貓兒)”、“竈雞子”、“竈雞兒”者是也。如果是馬牛之“馬”,就不匹配了。那個什麼“露驢腳”的說法,當是在“露馬腳”出現後,循牛馬之“馬”的思路附會上去的(或說“露驢腳”出現在北宋,那是不對的,是在明代。未發現“露牛腳”、“露豬腳、狗腳”的說法)。也就是說,“露馬腳”即“露出竈螞子的痕迹、腳印”。也就是說,“腳”既含有“腳”的意思,又含有“印迹”的意思,一身而二任焉,是“易”之三義的具體體現。
(三) 露餡
再看關聯的“露餡”一詞。一般解釋是“比喻不願意讓人知道的事暴露出來”:
廣西龍州華山(楊華甯。1920~1985)《雞毛信》:“沒露餡可不敢瞎嚷嚷;一露餡就搶過來吞到肚裡。”
杭州茹志鵑 (1925~1998)《剪輯錯了的故事》:“倉庫的底一露餡,大夥兒心裡立時墜上了千斤石。”
這個詞出現得很晚,一般認為源于包子、湯圓等“餡兒”漏出來。其實,這也可能是面,裡子還是“痕”的“古恨切”的方言音讀。
(四)白腳
該說“白腳”了。川渝人稱錢财外露叫“露白、現白”:“出門在外,切記錢财露白,不然要遭搶或偷盜,弄不好有殺身之禍!”過去農村的長輩對外出的晚輩常常這樣叮囑。
“露白、現白”之“白”,或以為當解作“銀元”,因為銀元或叫“白銀、白洋”(墨西哥鷹洋),“露白、現白”是漏出白銀、白洋,為動賓結構。其實,白,彰顯也;解成“暴”,更貼切:暴露、外露。“露白、現白”是不關聯音同義複詞聯合式。準此,上海松江稱“冒充内行的人露出破綻”之“白腳”,通過上面的論證,即是“暴露痕迹”的意思,應該比較貼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