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三反一”的“一”其實是花樣百出的題目背後所隐藏的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正确的思維範式。掌握基礎知識和概念,了解正确的思考方法,我們才能學會從題目中看出本質的東西。
數學老師總說:“要學會舉一反三,做一道題要有做十道題的效果!”誰不想擁有“一通百通”的好辦法啊……可是,你會舉一反三嗎?舉起的“一”是什麼?反出來的“三”又是什麼呢?
想學好數學,當然要見識一定數量的題型。有人撸起袖子說:“好咧!我懂了,就是以量取勝呗!”但是,不少同學做完10道題也不得要領,等遇到第11道題時還是不會。
所謂無效刷題,其實就是陷入了這種“舉一反一”的怪圈,長久下去,人八成是要累癱的。
“一題一解”實在太低效了,于是有人建議大家搞“一題多解”:做一道題,反出三種思路——這就是舉一反三了吧?這确實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然而,有多少同學能做到呢?在碰到難題時,我們能摸到一條路就不錯了。而且,無論在精力還是在能力上,多數同學恐怕無法長期進行舉一反三的研究。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解多題”也是一種舉一(方法)反三(題)呢?嗯,我們也許應該稱之為“舉三反一”。
什麼是“一通百通”?
一通,其實是從基礎出發,學習、理解最根本的概念和知識點;
百通,就是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思路的多元化。
“舉三反一”的“一”其實是花樣百出的題目背後所隐藏的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正确的思維範式。
掌握基礎知識和概念,了解正确的思考方法,我們才能學會從題目中看出本質的東西。
“一”的根基不牢,寸步難行
“概念不清”的背後隐藏着很多原因。一些家長和老師隻會怪罪孩子“沒專心聽講”“沒認真看書”,甚至會讓孩子背誦概念一百遍……但問題也是沒有解決。為什麼呢?
《“數學腦”探秘》這本書裡講述了一種常見的“概念不清”錯誤。按道理,我們學得越多,手裡的數學工具越豐富,面對問題時應當更有自信、更有辦法才對啊,為什麼有時卻越學越束手無策?越學越容易出錯呢?
其實,越學越多更容易犯下“停留性錯誤”。知識點增加,尤其是出現概念的擴張之後,同樣的稱呼、同樣的記号,其意義卻不同了。
不少同學常常跟不上步伐,看到某個概念或記号,他們還以為是原來的意義,腦子還停留在原有狀态。所以,這類問題可不是“背誦一百遍”就能解決得了的。
事實上,這是數學學習中常有的現象,并不是大家記性不好。我們必須學會“更新”頭腦裡原有的理解。
這“一通”需要大家調整心态,時刻提醒自己,要與時俱進地思考概念的本質。在數學學習中暫時遇到困難,也要分析出原因,隻知道着急、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點擊封面圖,可購買此書↑↑↑
“數學腦”不是天生的
是鍛煉出來的
概念不清,基礎不牢,就會越學越迷糊;而沒有正确的思考法,要麼隻能憑運氣亂打亂撞,要麼就隻能靠刷題,低效、疲憊地積累題型和經驗。
《“數學腦”探秘》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思考法出發,先特意為讀者點明“方法”,然後,反向介紹了一些典型例題:我們需要“一通”的,不能隻是一道題,而是一道題甚至幾道題後面的本質。
你在這本書裡能看到很多老師上課提到過的方法:反證法、比較法、同一法、特殊值法、遞推、叠代、化歸、圖形結合、因果關系、方程思想、整體思想、抽象思維、邏輯思維……
或許,有些方法你學過卻沒學透,有些方法你甚至還沒見過。這本書一定會為你打開新的視角。讓這些思考法将不再是一句空話。
本書還結合數學學習本身的特點,向大家介紹了一些可操作的思維訓練方法。“數學腦”不是天生的,是鍛煉出來的。
比如,你該如何在自己的大腦裡建立起“反應塊”:一看到A,馬上就能想到B。A和B可以是一道題、一個結論、一條定理、一種思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有些同學總能快速反應,關聯知識點,發散思維。在旁人看來,他們就是“天才”啊。
其實,這種能力有可能是被訓練出來的。這種鍛煉并不一定全靠刷題或死記硬背。
實際上,這依靠的是觀察、分析和總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心去積累一定量的反應塊,你也能調動這種反應塊。
在打好基礎之後,如果能将知識進行關聯和遷移,你對數學的認知也會提高一個層次。到時候,做出一兩道題,隻是自然的結果罷了。
正如張景中院士在本書的推薦語中所寫的:“數學科普書車載鬥量,但講數學學法的書并不多,特别是彙集并介紹很多優秀教師經驗的書,更是鳳毛麟角。講如何解題的書也是鋪天蓋地,但教會大家從解題過程中領悟思想方法的書卻很少。”
《“數學腦”探秘》這本書就是希望在中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為讀者們打開一扇小窗,領略一些數學思想,理清一些概念,學會實用、常見的數學思考法,讓大家在數學學習中,眼界更廣闊,思考更深入。
點擊封面圖可購買
陳永明 著
《“數學腦”探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