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精神是幾代兵團人在屯墾戍邊偉大實踐中,用青春與汗水、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是兵團人的精神豐碑,也是兵團高校應有的教育内容。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幹部在新時代紮根邊疆、奉獻邊疆。”對兵團高校而言,必須把弘揚和傳承兵團精神當作責任和使命,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統籌學校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用好主渠道、築牢主陣地、唱響主旋律、建強主力軍,堅持用兵團精神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時代新人。
聚焦課堂教育 用好兵團精神育人主渠道
課堂教育是用兵團精神鑄魂育人的主渠道。兵團精神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厚重曆史,植根于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偉大實踐,繼承和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戰争年代形成的紅色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震撼力和凝聚力,也給兵團高校課堂教育注入了鮮活内容,提供了豐富營養。一方面,将兵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好思政課程育人功能。要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組織師資力量加強兵團曆史和兵團精神研究,結合青年學生特點,編寫兵團精神校本教材和輔助讀物,推進兵團精神進學科、進課程、進讀本;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把兵團的人物事迹、重大事件、故居遺址遺物、發展成就等充實到教學内容中,并綜合運用案例式、情景式、訪談式等多樣化教學模式,增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鮮活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将兵團精神融入其他課程,使之與思政課程雙輪驅動,形成協同效應。要在專業課、基礎課課堂講授中,注重把兵團的案例巧妙融入,使兵團元素與專業内容交織交融、相輔相成,向學生潤物無聲地傳遞兵團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兵團事業的偉大和不平凡;要在專業實習實訓中,安排學生深入兵團企事業單位和農牧團場,通過基層生産生活體驗,感受兵團精神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價值,并在實踐中自覺踐行。
聚勢網上網下 築牢兵團精神育人主陣地
陣地是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我們必須要增強陣地意識。兵團精神教育是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其網上網下陣地建設的重要性如同自然科學教育的實驗室。首先要加強網下陣地建設,打造兵團精神育人的物質環境,使學生在校園随時随地都能受到兵團精神熏陶。要因時而需把兵團精神融入校園裡随處可見的公告欄、宣傳欄等宣傳設施,重點展現兵團發展成就、兵團發展政策規劃等,以厚植學生愛國愛疆的崇高情懷;要因地制宜把兵團精神融入宿舍、食堂、校園長廊等學習生活場所,重點展示兵團曆史、人物故事等,以塑造學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人生價值;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把兵團精神融入學院、班級文化宣傳上,重點反映兵團相關行業、專業發展曆程,以培養學生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其次要加強網上陣地建設,發揮好新媒體育人實效。要善于依托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平台,講述兵團故事,傳播兵團文化,打造受學生歡迎的兵團精神育人優質平台,讓學生随時随地能夠在線接受兵團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虛拟現實等新技術,探索建立學生可參與互動的兵團精神體驗場景和交互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促進學生沉浸式學習,激發他們内心情感世界的共鳴,使他們更好地體悟兵團精神蘊含的力量。
聚合文化活動 唱響兵團精神育人主旋律
校園文化活動是一種隐形育人途徑,也最易于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兵團事業鑄就了兵團文化,兵團文化孕育了兵團精神,唯有把兵團事業進程中的人、物、事展現好,使兵團文化與時代合拍,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才能更好地用兵團精神滋養學生成長。第一,開展有關兵團故事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比如讓學生觀看舞劇《戈壁青春》、現代豫劇《戈壁母親》、現代戲《靜靜的界河》、話劇《萬方樂奏》等,通過這些感染力強、表現力強的高雅文藝演出,更好地傳達兵團發展進程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質,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開展校園文化創作活動和比賽,通過征文、編排情景劇、拍攝微電影、創作歌曲等形式,充分挖掘兵團故事,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接受情感洗禮,在參與過程中自覺弘揚和傳承兵團精神。第三,邀請兵團模範人物進校園作先進事迹報告,比如請“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與青年學生分享衛國守邊經曆,讓青年學生零距離接觸英雄,加深對榜樣就在身邊、榜樣就在眼前的感受,從兵團精神典型代表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激發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發展壯大兵團偉大事業之中。第四,要把兵團精神教育與志願服務、公益活動、暑期“三下鄉”活動等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兵團,在服務與奉獻中感悟兵團精神的深刻内涵,提升素質、升華靈魂。
聚力教師隊伍 建強兵團精神育人主力軍
指出:“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将兵團精神的育人價值在學生身上得到切實體現,真正實現以兵團精神鑄魂育人,就需要将兵團精神内化為教師的價值追求,外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以兵團精神育人的情感認同,做到思想自覺。隻有教育者真知真信,才能用心用情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兵團高校很多教師來自兵團外的省區市,他們大都不了解兵團情況,缺乏對兵團的認知、對兵團精神的理解。因而要把兵團曆史、兵團現狀、兵團職責使命等内容融入教師入職教育、日常教育、主題教育之中,通過思想政治學習、教育實踐活動、黨組織生活會、基層考察調研等途徑,讓教師了解兵團、熟悉兵團、熱愛兵團,增強對兵團人身份的認同,深化對兵團精神的理解,使教師自覺成為兵團精神的倡導者、宣講者、踐行者。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以兵團精神育人的能力素養,做到擔當作為。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一定要有一桶水,且要掌握給學生水的方式方法。要搭建教師工作能力提升平台,通過專題培訓、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相結合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以兵團精神育人的素質能力;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通過對兵團精神集中研讨、集中培訓、集中備課,為教師提供資源支撐;建立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協同機制和成長發展機制,通過明确他們在兵團精神育人中的職責作用、評價辦法,讓他們在兵團精神育人過程中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切實激發他們以兵團精神育人的動力動能。
石河子大學
來源:《兵團日報》
作者:胡昌娃
編輯:雷燕慧
校對:賀 倩
編審:卿 濤 劉 芊 宿閃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