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

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7 16:51:28

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麻黃湯[組成用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麻黃湯-傷寒經方系列)1

麻黃湯原方劑量倪海廈

麻黃湯

[組成用法]

麻黃10~25g、桂枝10~15g、甘蘋5~10g、杏仁10~15g。水煎服,分2~3次飯後溫服。蓋被取汗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證]

1.發熱、喘而無汗、惡寒、體痛、脈浮緊。

2.肌膚灼手、起疹、鼻中幹燥或咳喘而胸滿者。

3.頭身腫痛,喜熱,遇陰冷潮濕則加重,舌淡脈浮者。

[現代應用]

1.以發熱、無汗、惡風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風濕熱、肺炎、腦炎等;局竈性化膿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的初期,乳腺管閉塞症見發冷發熱如瘧狀,苔薄白,脈浮緊者可用本方。

2.以無汗、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雷諾氏病、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

3. 以無汗而喘為主的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花粉症、心包積液。

4.以千燥,無汗、惡風、脈浮,遇陰冷潮濕而加重為主的皮膚科疾病,如濕疹、荨麻疹,凍瘡。

5.其他方面,麻黃湯還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科的怠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前列腺增生;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靜脈炎、變态反應性水腫、日光性皮炎等也有運用麻黃湯的機會。

[經驗參考]

麻黃湯治療咳喘的經驗很多,如《外台秘要》載深師剛本方治“新久咳嗽,唾膿血,連年不瘥,晝夜肩息”;《傷寒九十論》載許叔微以本方治療一喘而胸滿、脈浮長、身熱頭痛、腰脊強、鼻幹、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經方實驗錄》載曹穎甫先生用本方治療範氏形寒發熱、無汗而喘、頭項腰脊疼痛而脈浮緊;《類聚方廣義》治哮喘痰潮,聲音不出,不得卧,惡寒發熱,冷汗如油,合生姜半夏湯用之,則立效。所主治的咳喘多為并發外感,或為外感之後所誘發。麻黃湯對不伴有咳喘的外感傷寒也常有速效,如《經方實驗錄》載一頭疼,惡寒,脈浮緊但發熱不甚,胃氣虛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棗,一劑若失。《經方傳真》載一陳姓男孩因汗後洗冷水澡而惡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胡老與麻黃湯,蓋被取微汗出,熱退而解;劉渡舟治療一50歲男性,隆冬時節,出差感寒,當晚即高熱惡寒,周身痛而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有力。處以麻黃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服藥後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1996,1),此類多以惡寒無汗為辨證眼目。值得介紹的是經方家舒弛遠用麻黃湯催牛的經驗。舒氏治一産婦,“發動六日,兒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竟不産。醫用催生諸方,義用催生靈符,又求靈神爐丹俱無效。延予診之,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此太陽寒傷營也,法主麻黃湯,作一大劑投之,令溫服,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訖豁然而生。”(《女科要決》)。日本漢方家,也有相同的治驗。《橘窗書影》載淺田宗伯先生曾治療—婦人臨産破漿後,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醫與破血劑,先生診曰:脈浮數而肌熱,恐系外感,與麻黃湯加附子,溫覆使發汗,須臾腰痛稍寬,而發陣縮,餘謂産期将至,使坐草,俄産—女。此兩案雖為難産,但都有麻黃湯證,故投之而獲顯效。這兩個案例既說明了解表的重要性,即使是分娩這樣的生理過程,表證不解生産也不會順利。更說明了麻黃湯應用相當廣泛,提示我們不要将其應用界定在感冒的層面。另外,在兒科也有應用的機會,如《類聚方廣義》載“初生兒,時發熱,鼻塞不通,哺乳不能者,用此方即愈。”麻黃湯雖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專藥,但臨床運用一定要辨證。長期服用或使用不當會伐陰動陽、拔動腎根。尤其是針對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虛人咳喘病時,更要跳出麻黃治喘的慣性思維。但體形胖腫、肌肉發達、皮膚粗黃、不易出汗等麻黃體質的患者除外。相反,遇到患者肌膚白皙、疏松,有上沖感,易烘熱、汗出,甚至撫摸時濕潤沾手;脈浮緩或尺脈沉細;平素易頭暈、目眩、鼻衄或心腹動悸以及喘咳伴洩瀉、無尿、失神者均應禁用。對于高血壓、心髒病、神經官能症、糖尿病、瘡口破潰而肌膚松軟、小便澀少、尺脈沉澀、久病體虛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黃湯及麻黃制劑。對于脈沉弱者,不妨先予調理,再用本方。如《傷寒九十論》載許叔微治一邱姓傷寒患者,因尺脈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湯加味調理數日,待其尺脈充盛後,數劑而安。對于喘證,臨床也有使用柴胡類方的機會,要注意。麻黃湯具有較強的發汗作用,所以運用時一定要根據汗出的情況,來斟酌給藥的劑量與時間,以溫覆汗出證減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過多以緻心慌、肢冷。不過,除了解除外感症狀以外,麻黃湯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及各種疼痛性疾病時,不必一定非要待其汗出。麻黃湯藥味精煉、配伍嚴謹,為臨床所常用。三拗湯、覆杯湯、小青龍湯、續命湯、還魂湯等許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黃有迪經、散寒、破症瘕積聚的功效,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葉、芍藥、川芎等治療婦科盆腔炎、子宮肌瘤、附件炎等療效十分顯著。用本方治療皮膚病時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輕清外達、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兒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利‘疾病時,要少飲頻服為宜。

[原文點睛]

1.太陽病,或巳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呃逆,脈陰陽俱腎者,為傷寒。(3)

2.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3.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4.大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5.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6.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

7.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8.陽明脈浮緊,不發汗,囚緻衄者,麻黃湯主之。(55)

9.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232)

10.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 ’

[注論精選]

胡希恕:麻黃為一有力的發汗藥,佐以桂枝再宜緻汗。杏仁定喘,甘草緩急,故治太陽病表實無汗、身疼痛而喘者(《經方傳真》)。

章虛谷:因此方純乎發表,故先煮麻黃,又用甘草以緩其性,使陽氣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發散迅速,大汗淋漓,陽氣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隻用一兩,不同桂枝湯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為調營衛之法;此為治寒傷營之主方也(《傷寒論本旨》)。

尤在泾:人之傷于寒也,陽氣郁而成熱,皮膚閉而成實,麻黃輕以取實。辛以散寒,溫以行陽;杏仁:佐麻黃,達肺氣洩皮毛止咳急。正好古謂其治衛實之藥是也。然洩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耳(《傷寒貫珠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