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揖,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即便像孟浩然這樣的大隐士有時也想出山做事。他身為中國文人之一員必然要受出世與入世這兩方面的夾攻。這一點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正常的。
在這首詩中,前四句浩然先寫洞庭湖的浩闊與涵渾,後四句卻點出主旨。但其主旨出語娓婉,十分得體,僅向張九齡丞相說明了他希望得到引用的意思。浩然在此還作了一個比喻,說他想渡過洞庭湖卻沒有船,用意很明确,那就是想借張丞相之船渡過去,或張丞相就是那隻渡他的船。說完這層意思後,他又說自己閑居山野似乎有些羞恥,對不起清明盛事。而且看着張丞相在人生舞台上咤叱風雲,也不願在一邊徒然羨慕而已。後兩句分寸極好,既美言了張九齡,又說了自己想加盟并助其一臂之力這件事。“羨魚情”典出《漢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陶潛也有“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意思卻與浩然大為不同,他在此表達的是對自由的渴望,是繼續出世并甘當大隐者的決心。然而像陶潛這樣的人,中國能有幾人,恐怕是唯一一人。筆者在這裡不作深說,單講浩然的情況。
浩然一直隐居鹿門山,四十歲那年遊京都。在一次文人大聚會的宴席上,他當場賦詩,弄得一席皆服無人敢言。張九齡、王維對他尤其看重。一日,王維邀請他去皇室内署玩耍,不料唐玄宗突然來到,浩然匆忙躲到床下。王維坦然相告玄宗這個情況。玄宗大喜,問道:“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诏浩然出來。玄宗又問他的詩歌寫作情況,浩然受皇恩,再拜之并當場詠誦起來,當讀到“不才明主棄”一句時,玄宗打斷道:“卿不求仕而聯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從這段可見浩然名聲遠播,不僅震動京城,連皇帝對他的情況也很了解。
後來,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設幕府,邀浩然做僚屬。不久,浩然閑雲野鶴之趣又起,辭職而歸,仍到鹿門山流連他的風景去了。
經過這番出世與入世的輾轉反側之後,浩然的心終于平靜并明确了,他又回到了他命定的“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直到開元末年,病疽背卒。
(本文選自《柏桦·唐詩三百首》,2016年,中國長安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