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禮儀,一言一行有講究,哪怕一個字眼都有大說頭。男子結婚稱為“小登科”,女子結婚稱為“及笄禮”。别看隻是三個字,裡面蘊含着人生一件大事,婚嫁。
男子結婚之所以稱為“小登科”,在于結婚的時候,新郎穿紅袍戴高冠,和中舉登科裝束一樣,可謂意氣風發,春風得意。
民間有諺語說:“新婚勝如小登科,披紅戴花狀元郎”。就是描繪新郎如同中狀元一樣,身穿紅色喜服,得意洋洋的場景。
相對男子的“小登科”起源于宋代之後的民間戲稱,女子的“及笄禮”雖然也和婚姻有關,但名稱早在周朝就已經确定,出自古禮規範要求。
笄,就是女子束發的簪子,自周代起規定,女子年過15,許嫁之日行及笄禮,将發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此表示成年。
古人把婚姻看作人生大事,成家立業的關鍵分水嶺,《白虎通義》曾形象描繪道:“嫁者,家也”,“娶者,取也。”
無論從字形還是釋義,都不難看出,嫁娶意味着男方把女子“取到”自己家裡來,女子從此有了家,兩個人結合在一起成為夫婦。
千百年,嫁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繁瑣的禮俗,以盛大的慶典儀式昭告大衆,确定夫妻身份關系,并獲得社會認可。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所謂“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婚姻最初定在黃昏時分,這也是“婚”字的來曆,“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際,謂之婚姻。”
婚姻禮俗主要包括議婚、訂婚和結婚三大步驟。分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納采是議婚的第一個階段,相當于提親,俗稱說媒。父母給子女選擇配偶,一般都是由親友來報請。在唐朝時期,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媒人,主動上門為之說媒。
因為晉代索紞為令狐策解夢,告知其當為人作媒,而待冰融之期,則婚成。所以媒人還有一個雅稱,“冰人”。
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首先要過“門戶帖”。兩家各用一紅紙折子,上書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名号、官職等,令媒人互相傳遞。這就是“問名”。
問名是對彼此進一步了解,以此判斷是否生肖相克,又或者八字不合。不過,在宋代之後,問名大多流于形式,隻要錢出到位,誰都是天生一對,地上一雙。
問名結束之後,男方把結果通知女方,同時攜帶禮物确定婚期。這叫做納吉。在周朝以大雁作為訂婚的禮物,可到了後世,逐漸簡化為其他禮物(大雁實在不好弄)。
納吉結束後,男方就要送聘禮到女方家,這就是納征。如今叫做訂婚。
到了此時,男方就要根據女方的家境,送上對應的聘禮。女方家境越殷實,送去的聘禮也越貴重。如今娶媳婦動辄就是幾十萬的彩禮,其實就是這種風俗的延續。
送去聘禮之後,就要确定婚慶的時間,這就是請期。一般來說,婚慶的時間大多是一百日之内。結婚日子由男方決定,征得女方同意,才能真正确定下來,有的地方還有“男定月、女定日”的風俗,以示雙方共同商量的結果,誰也埋怨不了誰。
六禮的最後一步,就是親迎,這也是婚禮中最重要的禮儀。
按照規矩,女方為了不讓新媳婦到婆家受委屈,一般都會準備豐厚的嫁妝,以顯示娘家人的實力。
自古以來,迎親都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古時候迎娶忌諱擡空轎,一般都會讓小男孩坐在裡面壓轎。
通過迎轎、下轎、跨火盆、射轎、拜天地、入洞房、坐帳、合卺、以及婚後三天回娘家,整個婚儀才結束。
由于古代“六禮”實在過于繁瑣,從納采到親迎,往往耗費大半年的時間,花費大量物力财力,普通人家根本無法承擔。所以在曆代,除了上層社會的婚姻嚴格按照等級、繁雜的禮儀進行,民間一直都在不斷簡化,将婚禮“六禮”前五項壓縮合并,将重心放在迎娶方面。
當然事非絕對,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同地區在婚姻禮儀和嫁娶方式上也大相徑庭,各有各的規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