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鯉魚的奇特變種,肉多刺少有稻香味,1斤60元,為何很少人養殖?
鯉魚是我國養殖曆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魚類了,它是比“四大家魚”養殖還要早的一種淡水魚。在民間關于鯉魚,也有很多的傳說,比如“鯉魚躍龍門”,鯉魚還是民間的“吉祥物”,到了過年的時候,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張貼有鯉魚的窗花。
但是對待鯉魚,南北方的态度也很大,北方地區的黃河大鯉魚可是名吃,很多人都對其流口水。可是在南方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愛吃鯉魚,它是一種廉價魚,甚至比白鲢魚還不受人待見。常年四五元一斤,也很少人購買。
至于其中的原因,有人說是鯉魚的泥腥味很重,有人說鯉魚的肉質很松散,還有些人則說鯉魚是發物而不能吃。總之是衆說紛纭,但是可以肯定的一個事實就是鯉魚在南方地區确實不招人喜歡,尤其是最近十幾年因為淡水魚資源豐富,還有很多的海鮮,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鯉魚更加不受待見了。
不過在南方也有一種鯉魚,它是鯉魚的一個變種,具有肉多刺少還有稻香味的特點,在古代還數次成為了朝廷的貢品。如今一斤最高要賣到60元一斤的高價。你們吃過嗎?
禾花魚的介紹這種鯉魚的變種,就是在西南地區比較有名氣的禾花魚,也叫烏鯉魚。這是一種全身烏黑透亮的鯉魚品種,因此而得名烏鯉魚。
雖然很多北方地區的人沒有聽說過禾花魚,但是它在我國的養殖曆史相當久遠了,史料記載早在漢朝的時候,西南地區就開始養殖禾花魚了。隻是因為西南地區一直交通比較的閉塞,所以這種魚不被太多人所熟知而已。
烏鯉魚個頭不大,一般是50-250克一條,它全身是烏黑色的。并且因為這種魚是專門養殖在稻田裡面,以掉落在稻田裡面的稻花為食,并且它的魚肉也因為長期吃稻花,所以也有了稻花的香味,後來也就被稱為“禾花魚”。
禾花魚在我國的曆史上,也曾有過光輝時刻,曾經多次入選了朝廷貢品,受到了很多帝皇們的喜愛,其中乾隆皇帝就對禾花魚是贊不絕口。
這種魚雖然個頭不大,但是卻具有肉多刺少、沒有魚腥味,反而還肉質鮮美,具有禾花香味,就連它的骨頭也很酥軟,蛋白質含量很高,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而在我國養殖禾花魚比較出名的就是廣西桂林和湖南的郴州等地區了,尤其是桂林的禾花魚名氣很大,在當地還有着“見者入席,喝酒吃魚”的習俗,甚至還流傳着“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炒魚肚貨,肚子脹破”等誇張的說法,這也凸顯出來了禾花魚的美味程度确實不一般。
一斤高達60元這些年禾花魚也因為網絡,還加上當地的重視程度,名氣進一步提升了。它們也成為了當地的地理标志産品,讓越來越多的人也了解到了禾花魚,紛紛想要嘗一嘗鮮。
也是因為名氣大振,禾花魚的價格也是在不斷地上漲。在當地禾花魚一般都要三四十元一斤,而最貴的時候能賣到60元一斤的高價,可是依然還是供不應求。目前禾花魚的年養殖面積大約在3萬公頃左右,而年産量也不到8000噸。
按理來說,禾花魚的價格是普通鯉魚的十倍以上,如此高的價格應該很多人樂意養殖,可是養殖禾花魚的人并不多。這又是為何呢?
為何農民養殖熱度不高?别看禾花魚的價格高,但是養殖起來難度也很大,很多人不願意養殖禾花魚,就是因為知道它養殖不容易。
首先是稻田的選擇很關鍵。既然要在稻田裡面養魚,那就肯定要是選擇排灌方便的稻田,并且能常年能讓稻田保持一定的水位。不然遇到天幹旱了沒有水,魚就會被幹死。而漲大水了,排水不方便,又全部都會被洪水而沖走,損失一樣很慘重。而西南地區基本山地多,能滿足這個條件的稻田不多。
其次是養殖成本也高。要水稻田養魚,就要對水稻田進行改造,一般都是用挖機把水稻田挖成“田”字形成“井”字形的結構,并且溝寬和深度都是有要求的。像溝寬度不能少于40CM,而深度不宜低于30CM,還要在進出口和縱橫溝交叉處挖好魚坑,其長約2米,寬1米,深度在0.8米左右。另外還要保證、坑總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0%左右。
最後是養殖技術的限制。在稻田裡養魚,遠遠要比在水塘裡養魚更複雜,因為還要考慮到殺菌、施肥、除草和噴灑農藥等。多數人都是沒有過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不敢輕易地嘗試。
何況在稻田裡養魚,别看它的價格昂貴,可是産量也不高。必須要合理地控制養殖的密度。一般畝産的收益也是在3000元左右,如果管理不當,那就會更低。
結束語從目前市場的需求量來看,稻田裡養豬禾花魚的經濟效益是不錯的,它在市面上是供不應求的,尤其是用它做的魚幹,更是非常的暢銷。但是要想在稻田養豬禾花魚,還是要先掌握好技術,有充分的把握以後再入手。
由于禾花魚的價格昂貴,市場需求量大,近年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假貨了,希望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哦。各位朋友們,你們吃過南方地區的禾花魚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