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川省都有哪些縣?康熙初年,開始對四川政區進行大規模調整、省并康熙五年、雍正七年先後将烏撒、遵義兩府改屬貴州省, 雍正四、五、六年先後将東川、鎮雄、烏蒙三府改屬雲南省,對今四川省疆界的形成産生了重大影響,使四川省省一級的政區基本上穩定下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清朝四川省都有哪些縣?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康熙初年,開始對四川政區進行大規模調整、省并。康熙五年、雍正七年先後将烏撒、遵義兩府改屬貴州省, 雍正四、五、六年先後将東川、鎮雄、烏蒙三府改屬雲南省,對今四川省疆界的形成産生了重大影響,使四川省省一級的政區基本上穩定下來。
四川省至清末轄府15、直隸州9、直隸廳4、府轄州13、府轄廳9、縣120。
(注:1、下文道按順序用中文數字表示,府、直隸州廳用紅色字體,府轄州、廳、縣用黑色加粗字體。
2、本文成文時間為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區劃調整如重慶市直轄、存在縣市撤并改區、名稱變更等,本次發布未做訂正,還望周知)
一、成綿龍茂道清嘉慶初置。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名為川西道。道署駐成都府。轄府2、直隸州2、廳3。
成都府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宋初降為益州,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複置。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改成都府路。元置成都路,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治。元末明玉珍改置成都刺史府。明複置成都府。清因之,為四川省治。領3府轄州、13縣。
成都縣
秦置,為蜀郡治。漢因之。東漢末兼為益州治。三國蜀漢建都于此。自晉至唐為州郡治。五代為前、後蜀國都。宋為成都府治。元為成都路治。明為成都府治。清因之。順治初,為張獻忠大西政權(公元1644-1646年)首都西京。治今成都市城區西北。
華陽縣
本成都縣地。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分置蜀縣,與成都縣共治郭下。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置華陽縣。曆代因之。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省入成都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複置。治今成都市城區東南。
雙流縣
秦廣都縣。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改廣都縣屬蜀郡。清康熙元年省入新津縣。雍正六年複置。治今雙流縣城關鎮。
溫江縣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置。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省入郫縣。仁壽三年改置萬春縣。隋炀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省入郫縣。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複置萬春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溫江縣。治今溫江縣柳城鎮。
新繁縣
漢置繁縣(治今彭縣竹瓦鄉),屬蜀郡。北周徙今治,改名新繁縣。隋開皇初省入成都縣。唐武德三年複置,屬成都府。曆代因之。治今新都縣新繁鎮。
金堂縣
唐高宗鹹亨二年(公元671年)置(治今金堂縣龍威鄉舊城址)。初屬益州,後屬漢州。曆代因之。治今成都市青白江區東城廂鎮。
新都縣
秦置。隋開皇十八年改新樂縣,大業初省入成都縣。唐高祖武德二年複置,屬成都府。曆代因之。治今新都縣新都鎮。
郫縣
古蜀王杜宇所都為郫。秦置縣。曆代因之。明、清均屬成都府。治今郫縣郫筒鎮。
灌縣
西晉都安縣。北周汶山縣。唐盤龍縣、灌甯縣。五代前蜀析導江縣置灌州。宋置永安軍,旋改永康軍。元改置灌州。明降州置縣,屬成都府。治今灌縣灌口鎮。
彭縣
秦繁縣。隋濛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徙九隴縣于今治。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五代、宋因之。明洪武十年降為彭縣,屬成都府。清康熙七年省入新繁縣。雍正六年複置。治今彭縣天彭鎮。
崇甯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置唐昌縣。宋徽宗崇甯元年(公元1102年)改崇甯縣。元、明因之,清康熙元年省入郫縣。雍正七年複置。治今郫縣西北唐昌鎮。
新津縣
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分武陽縣地置。曆代因之。治今新津縣武陽鎮。
什邡縣
秦置。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改方亭縣。北周武帝天和間(公元566~572年)省入雒縣。唐高祖武德三年複置,曆代因之。治今什邡縣方亭鎮。
崇慶州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江原縣。北周初改晉原縣。武則天垂拱二年,分益州置蜀州,屬劍南道。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升崇慶軍節度。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升崇慶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降為崇慶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晉原縣省入,屬成都府。治今崇慶縣崇陽鎮。
簡州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牛鞞縣。曆代累有省複。隋仁壽三年置簡州。隋大業間廢。唐武德三年複置。天寶間改陽安郡。乾元元年複置簡州。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降州為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升州。治今簡陽縣簡城鎮。
漢州
漢置雒縣。武則天垂拱二年改雒縣置漢州。天寶初改德陽郡,乾元間複漢州。曆代因之。明屬成都府。治今廣漢市雒城鎮。
綿 州
南朝梁置潼州。隋開皇五年改潼州置。大業間改金山郡。唐武德元年複為綿州。明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府之綿竹、德陽、安縣及保甯府之梓潼等縣來隸,并置彰明、羅江2縣。尋改彰明縣屬龍安府。領縣5。治今綿陽市市中區。
德陽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置。元至元八年升德州,十三年降為縣。明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改屬綿州。治今德陽市市中區。
安縣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綿州神泉、龍安二縣置石泉軍。元世祖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改宋石泉軍置安州。明洪武七年降州為縣,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改屬綿州。治今安縣安昌鎮。
綿竹縣
西漢置。劉宋改陽泉縣。隋初曾複名晉熙縣,又改名孝水縣。隋大業二年複改為綿竹縣。元至元十三年并入漢州,後複置。明仍屬漢州。清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改屬綿州。治今綿竹縣城關鎮。
梓潼縣
西漢置。西魏改安壽縣。隋大業三年改為梓潼縣。清初屬保甯府,雍正五年改屬綿州。治今梓潼縣梓潼鎮。
羅江縣
東晉萬安縣。曆代累有省複。唐玄宗天寶元年改萬安縣為羅江縣。宋元因之。明屬成都府。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省入德陽縣。雍正七年複置,隸綿州。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省。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複置。治今德陽市中區羅江鎮。
龍安府
北魏置江油郡,并置龍州。唐武德元年改西龍門郡。貞觀元年改龍門州,屬羁縻州,隸茂州。垂拱中升為正州。天寶間改為江油郡。至德二年改為應靈郡,乾元間複為龍州。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政州。宋高宗紹興五年複改龍州。明洪武二十二年改龍州軍民千戶所,二十八年升龍州軍民指揮使司。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改龍州宣撫司,直隸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改龍安府。清因之。領縣4、土司1。
平武縣
府治。蜀漢廣武縣。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廣武縣置。南宋寶祐中廢。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複置。清因之。治今平武縣龍安鎮。
江油縣
蜀漢置江油戍。晉為平武縣地。西魏為龍州江油縣地。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省入昌明縣。宋理宗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複置縣。曆代累有省複。至清康熙元年複置。治今江油市武都鎮。
石泉縣
唐貞觀八年置。宋政和七年置石泉軍,為軍治。明初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屬龍安府。清因之。治今北川縣西治城羌族鄉(舊石泉鎮)。
彰明縣
西魏昌隆縣。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改昌隆縣為昌明縣。五代後唐始改為彰明縣。宋元因之。明屬成都府。清順治十六年省入綿州。雍正六年複置,仍屬綿州。九年屬龍安府。治今江油市彰明鎮(舊治城鎮)。
陽地隘口長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清順治六年歸附,隸平武縣。治今平武縣北木座藏族鄉。
茂州
隋蜀州、會州。唐貞觀八年改南會州置。天寶間改通化郡。乾元間複為茂州。明洪武間以州治汶山縣省入,屬成都府。清雍正六年升直隸州。治今茂汶羌族自治縣鳳儀鎮。領縣1、土司6。
汶川縣
漢置綿虢縣,治今汶川縣威州鎮。晉改汶山縣。東晉後縣廢。梁置汶川縣,隸汶山郡。西魏縣廢。北周複置。宋神宗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以汶川縣置威戎軍。政和六年改延甯軍,宣和三年廢軍為砦。南宋複置汶川縣,隸茂州。元至元十九年廢縣,後複置。明宣德中徙治寒水驿(今綿#),屬茂州。清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改屬茂州。治今汶川縣南綿#羌族鄉。
瓦寺宣慰司
明置瓦寺宣撫司。清順治九年歸附。嘉慶元年改置隸汶川縣。治今汶川縣南玉龍溪鄉塗禹山。
沙壩安撫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縣西北回龍鄉(沙壩)。
靜州長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縣鳳儀鎮北門靜州。
嶽希長官司即嶽希蓬長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天啟間加授宣慰司。清複為長官司。治今茂汶羌族自治縣西南石鼓鄉大宋渠。
實大關長官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縣西北石大關鄉。
隴木長官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縣西南石鼓鄉東隴木頭。
松潘廳
西魏甘松郡甘松縣。北周嘉誠縣。唐武德元年置松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屬隴右道。永徽時改屬劍南道。天寶間改交川郡。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後沒于吐蕃。宋仍為吐蕃地。元屬吐蕃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十二年置松州、潘州二衛,尋并為松潘衛。二十年改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隸四川行都司。嘉靖四十二年複改松潘衛。清屬龍安府。雍正九年裁衛置松潘廳。乾隆二十五年升松潘直隸廳。治今松潘縣進安鎮。
理番廳
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置雜谷安撫司。清乾隆十七年置雜谷廳,駐理番同知。二十五年升直隸廳。嘉慶八年改理番直隸廳,治今理縣東北薛城羌族鄉。領土司4(有“四土”地區之稱)。梭磨宣慰司,清康熙六十年置長官司,乾隆十四年升安撫司,四十年升宣慰司,治今馬爾康縣東梭磨鄉;從噶克(松崗)長官司,清乾隆十八年置,亦稱松崗長官司,治今馬爾康縣西松崗鄉;卓克采長官司,清乾隆十四年置,亦稱卓克基長官司,治今馬爾康縣東卓克基鄉;丹壩長官司,清乾隆二十四年置,亦稱黨壩長官司,治今馬爾康縣西南黨壩鄉;作革土司部,清置,治今若爾蓋縣達紮寺鎮。
懋功廳
清乾隆四十一年以大金川地置阿爾古直隸廳(治今金川縣城金川鎮勒烏鄉),小金川地置美諾直隸廳(治今小金縣美興鎮)。四十四年省阿爾古廳入美諾廳。四十八年改懋功屯務廳,仍為直隸廳,治小金縣美興鎮。領5屯、2土司:懋功屯,治今小金縣美興鎮;撫邊屯,治今小金縣北撫邊鄉;章谷屯,治今丹巴縣章谷鎮;崇化屯,治今金川縣南安甯鄉;綏靖屯,治今金川縣金川鎮;鄂克什安撫司,乾隆十五年置,治今小金縣東北結斯鄉向花坡村;綽斯甲布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置,治今金川縣西北觀音橋鄉(綽斯甲)。
二、建昌上川南道清嘉慶初置建昌道。光緒三十四年改上川南道,簡稱上南道。又稱建昌上南道。道署分駐嘉定府和雅州府。轄府3、州2。
雅州府
秦青衣縣、嚴道縣。漢沈黎郡、漢嘉郡。西魏始陽縣、蒙山縣。隋仁壽四年置雅州。唐開元三年置都督府。宋置雅州,元、明因之。清雍正七年升雅州府。領州1、縣5、土司6。
雅安縣
道府治。西魏廢帝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蒙山縣。清雍正七年置,為府治。治今雅安市。
名山縣
隋開皇十三年改蒙山縣置。唐、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雅州,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名山縣蒙陽鎮。
荥經縣
唐武德三年置。屬雅州。宋、元因之。元末省入嚴道縣。明洪武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荥經縣嚴道鎮。
蘆山縣
隋仁壽二年置蘆山鎮。三年置縣。唐、宋、元因之。元末省。明洪武六年複置。治今蘆山縣蘆陽鎮。
清溪縣
清雍正八年改黎大千戶所置。治今漢源縣北清溪鄉。轄1鎮、4土司。
天全州
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土司置。屬雅州府。治今天全縣城廂鎮。
甯遠府
元建昌路,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府,屬雲南布政司,兼置衛,屬雲南都司。同年,衛、府俱改屬四川。洪武二十五年府廢,升衛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衛。清雍正六年改置甯遠府。領州1、廳2、縣4、土司11。
西昌縣
明建昌衛。清雍正六年改建昌衛置縣,為府治。治今西昌市。
冕甯縣
明蘇州衛、甯番衛。清雍正六年改甯番衛置縣,治今冕甯縣城廂鎮。
鹽源縣
明鹽井衛。清雍正六年,改鹽井衛置縣,治今鹽源縣東衛城鄉。
昭覺縣
元永甯州北舍縣。明碧舍縣,後廢。清宣統二年置昭覺縣。治今昭覺縣新城鎮。
會理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會理州,明洪武時改置會川衛。清康熙二十九年置會理州,雍正六年移治今會理縣城關鎮。
越巂廳
明洪武二十五年置越巂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清雍正六年廢衛,置越巂廳,洽今越西縣越城鎮。
鹽邊廳
明鹽井衛馬刺長官司。清宣統元年置,屬甯遠府。治今鹽邊縣健康鎮。
威龍州長官司
元至元十五年置威龍州,屬德昌路。明改威龍長官司,清為威龍州長官司,治今德昌縣西南大山鄉。
普濟州長官司
元置普濟州。明改置土知州。清康熙四十九年改普濟州長官司,治今米易縣西普威彜族鄉。
昌州長官司
元置昌州,明置昌州長官司,清因之。治德昌縣德州鎮。
河東長官司
明置河東宣慰司。清康熙四十九年改河東長官司。治今西昌市安甯河東。
阿都正長官司
清康熙四十九年置阿都宣撫司。雍正間改置長官司。治今普格縣北西洛區者保。
阿都副長官司
清雍正六年置。治今布拖縣特木裡鎮。
馬刺長官司
元為柏興府地。明永樂初置。清康熙四十九年内附,仍置。治今鹽源縣西南惠民鄉。
沙麻宣撫司
康熙四十九年内附置。治今西昌市東北。
瓜别安撫司
康熙四十九年内附置。治今鹽源縣北瓜别區沃底。
木裡宣撫司
清雍正八年置木裡安撫司。光緒時升木裡宣撫司,治今木裡藏族自治縣西北瓦廠區瓦廠。
邛部長官司
元中統五年置邛部川安撫招讨使,二十一年改邛部州。明洪武二十七年升軍民府,後仍為州。永樂元年改邛部長官司。治今越西縣北大屯鄉。
嘉定府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置嘉州。南宋甯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升嘉定府。曆代累有升降。清雍正十二年複升府。領廳1、縣7。
樂山縣
府治。秦南安縣。北周平羌縣。隋峨眉縣、青衣縣、龍遊縣。明洪武九年龍遊縣省入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置。治今樂山市市中區。
峨眉縣
隋開皇十三年置。治今峨眉縣綏山鎮。
洪雅縣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置洪雅鎮。隋開皇十三年升縣。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夾江縣。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複置。治今洪雅縣洪川鎮。
夾江縣
隋開皇十三年分龍遊、平羌二縣地置。治今夾江縣城關鎮。
犍為縣
北周武陽縣。隋開皇三年改武陽縣置。治今犍為縣玉津鎮。
榮縣
隋大牢縣。唐武德元年置榮州。曆代多有省改。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榮縣旭陽鎮。
威遠縣
成漢置威遠鎮。隋開皇十一年升縣。曆代累有省複。至清雍正七年複置縣,治今威遠縣嚴陵鎮。
峨邊廳
清嘉慶十三年移馬邊廳通判置峨邊撫彜通判,改置峨邊廳。治今峨邊彜族自治縣南大堡鄉。
眉州
南朝齊置青州。西魏廢帝元欽二年(公元553年)改青州置。曆代累有省改。至明洪武十三年升眉縣為直隸州。清因之。治今眉山縣眉山鎮。領縣3。
丹棱縣
南齊、北周齊樂縣。隋開皇十三年置洪雅縣。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眉州。明洪武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丹棱縣丹棱鎮。
彭山縣
漢武陽縣。梁靈石縣。西魏隆山縣。唐玄宗先天元年改隆山縣置。曆代累經省複,至清雍正六年複置縣,治今彭山縣鳳鳴鎮。
青神縣
西魏置青衣縣,并置青神郡。為郡治。北周保定二年改青衣縣為青神縣。隋開皇初郡廢。明洪武十年省入眉縣,十三年複置。清康熙六年省入眉州。雍正六年複置,治今青神縣城廂鎮。
邛州
秦置臨邛縣,漢、蜀漢、西晉因之。西魏廢帝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邛州。曆代累有省複。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成化十九年(1483年)複置州,升直隸州。清因之。治今邛崃縣臨邛鎮。領2縣。
大邑縣
唐高宗鹹亨二年置。曆代因之。治今大邑縣晉原鎮。
蒲江縣
西魏廣定縣。隋仁壽元年改廣定縣置。曆代累有省複。明洪武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蒲江縣鶴山鎮。
三、下川南永甯道嘉慶七年置。簡稱永甯道。光緒三十四年改下川南道。道署駐泸州。領1府、3州。
泸州
漢置江陽縣。東漢建安時置江陽郡。梁武帝大同中(公元535~548年)置泸州。隋大業三年改置泸川郡。元初置江安州。至元二十年複置泸州。明洪武六年升直隸州。清因之。治今泸州市市中區。領縣3。
納溪縣
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置納溪砦,屬江安縣。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置納溪縣。元、明、清因之。治今泸州市安福鎮。
合江縣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置。曆代因之。治今合江縣合江鎮。
江安縣
東晉漢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析漢安縣置。曆代因之。治今江安縣江安鎮。
叙州府
秦置僰道縣。粱武帝大同十年置戎州。宋徽宗政和四年改戎州置叙州。明洪武六年改置叙州府。清因之。領廳2、縣11、土司4。
宜賓縣
府治。宋徽宗政和四年置宜賓縣。元、明、清因之。治今宜賓市。
南溪縣
北周南廣縣。隋仁壽二年改置。曆代因之。治今南溪縣南溪鎮。
慶符縣
宋徽宗政和二年置。元、明、清因之。治今高縣西北慶符鎮。
富順縣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置富世縣。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富義縣。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富義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富順監。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置富順縣。元、明、清因之。治今富順縣釜江鎮。
隆昌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隆越縣。曆代多有省廢。明隆慶元年(公元1367年)析富順、榮昌及泸州地置。清因之。治今隆昌縣金鵝鎮。
長甯縣
宋徽宗政和四年置長甯軍。元置長甯州。明洪武五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長甯縣南雙河區清水鄉(又名舊縣)。
興文縣
明萬曆四年置。清因之。光緒三十三年徙治建武。治今興文縣西南建武鄉。
高縣
唐置高州羁縻州。宋廢。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置高州。明洪武五年降縣。清因之。治今高縣文江鎮。
筠連縣
唐置羁縻筠州、連州(屬戎州都督府)及定州(屬泸州都督府),均治今筠連縣。宋末省定州。元初合為筠連州。明洪武四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筠連縣筠連鎮。
珙縣
元末置珙州。明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十年省入高縣,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珙縣珙泉鎮。
屏山縣
明洪武四年置馬湖府。萬曆十七年置屏山縣,為馬湖府治。清雍正六年裁馬湖府。治今屏山縣屏山鎮。
雷波廳
元至元十三年置雷波長官司。雍正六年置雷波衛,設守備。乾隆二十六年升雷波廳。治今雷波縣綿城鎮。
馬邊廳
明萬曆十七年建馬邊營,受馬湖府管轄。清乾隆二十九年置馬邊廳。治今馬邊縣民建鎮。
泥溪長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縣屏山鎮北。
平夷長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縣西新安鄉司裡頭。
蠻夷長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縣西新市鎮。
沐川長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沐川縣沐溪鎮。
資州
西魏廢帝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明洪武四年改州為縣,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複置,升直隸州。治今資中縣重龍鎮。領縣4。
資陽縣
漢資中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改資中縣置。元省入簡州。明洪武六年複置,屬成都府。十年省入簡州。成化元年複置。清因之。治今資陽縣城關鎮。
内江縣
東漢漢安縣。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中江縣。隋文帝開皇元年改中江縣置。元省入簡州。元末複置。明、清因之。治今内江市市中區。
仁壽縣
東晉冶官縣。梁懷仁縣。西魏普甯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普甯縣置。宋時先後為仙井監治、隆州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廢州。治今仁壽縣文林鎮。
井研縣
漢武陽縣井研鎮。西魏蒲亭縣井研鎮。隋炀帝大業元年置。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省入仁壽縣。元末複置。明洪武十年省入仁壽縣,十三年複置。治今井研縣研城鎮。
永甯州
元至元二十五年改西南番總管府,置永甯路,後改永甯宣撫司。明洪武七年置永甯長官司,又增置永甯衛,屬貴州都司。八年升宣撫司,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廢。清康熙四年分治城為東西二城,西城隸四川省叙永同知,東城隸貴州省威甯府。二十六年改永甯衛為永甯縣,仍隸貴州省。乾隆元年升叙永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改永甯直隸州,治今叙永縣叙永鎮。領縣2。
古蔺縣
唐置羁縻蔺州,屬泸州都督府。清雍正七年置蔺州巡檢司。光緒三十三年為永甯縣地,三十四年置縣。治今古蔺縣古蔺鎮。
古宋縣
明九姓長官司,屬永甯衛,後改屬泸州衛。清光緒三十四年置縣。治今叙永縣西北古宋區中城鎮。
四、川北道清嘉慶七年置。道署駐保甯府。領3府。
保甯府
秦巴郡阆中縣。東漢巴西郡。梁置南梁北巴州。西魏隆州。唐玄宗先天元年改阆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阆中郡。乾元間複為阆州。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置保甯軍。宋置阆州,并置安德軍節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置保甯府。明、清因之。領州2、縣7。阆中縣道、府治。秦置縣。曆代因之。為州、郡治地。元、明俱為保甯府治。清順治十五年前為四川巡撫、總督駐地。治今阆中縣保甯鎮。
蒼溪縣
南齊漢昌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漢昌縣置。唐、宋屬阆州。元、明、清俱屬保甯府。治今蒼溪縣陵江鎮。
南部縣
漢充國縣、南充國縣。曆代累有省複。梁大同中改南充國縣置。明洪武十年省入阆中縣,十三年複置,仍屬保甯府。清因之。治今南部縣南隆鎮。
廣元縣
漢葭萌縣地。蜀漢昭歡縣。東晉興安縣。北魏西益州。西魏改利州。曆代因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利州都元帥府置廣元路,并置總管府。明洪武四年置廣元府,九年降為州,二十二年降縣。屬保甯府。清因之。治今廣元市市中區。
昭化縣
秦葭萌縣。蜀漢改漢壽縣。西晉改晉壽縣。劉宋置益昌縣。曆代多有省改。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改益昌縣置。明洪武十年省入廣元州。十三年複置,屬保甯府。清因之。治今廣元市市中區西南昭化鎮。
通江縣
西魏諾水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諾水縣置。後有省改。元惠宗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複置。曆代因之。治今通江縣諾江鎮。
南江縣
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難江縣,西魏曾改名盤道縣,元時縣省。明正德十一年複置,改南江縣。治今南江縣南江鎮。
巴州
東漢漢昌縣。北魏置太谷郡梁大縣,隸巴州。北周改為化成縣。隋大業初改巴州為清化郡。唐肅宗乾元初複置巴州。明洪武四年省化成縣,後又改巴州為縣,屬保甯府。正德九年複州。清因之。治今巴中縣巴州鎮。
劍州
劉宋南安縣。梁于南安縣置南梁州。西魏改始州普安縣。唐玄宗先天二年改始州置。南宋孝宗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升普安軍節度。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升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明、清因之。治今劍閣縣普安鎮。
順慶府
西魏改置隆州。唐高祖武德四年分置果州,曆代累有省複。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升果州南充軍置。元至元二十年升順慶路。明洪武中降府。清因之。領州2、縣6。
南充縣
府治。漢安漢縣,曆代因之。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置。曆代因之。治今南充市。
西充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曆代因之。治今西充縣晉城鎮。
營山縣
梁安固縣、綏安縣。唐高祖武德四年析置朗池縣。曆代多有改置。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朗池縣置。曆代因之。治今營山縣城守鎮。
儀隴縣
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置。曆代因之。治今儀隴縣金城鎮。
鄰水縣
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置(治今縣東興仁),屬鄰州。隋屬渠州,後改屬宕渠郡。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省入鄰山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複置(徙治今縣治)。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縣。明成化二年複置。清因之。治今鄰水縣鼎屏鎮。
嶽池縣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置(治今顧縣鎮)。曆代因之。清康熙七年省入廣安州,六十年複置。治今嶽池縣城關鎮。
廣安州
梁始安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渠江縣。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8年)于渠江縣置廣安軍。元至元二十年升廣安府。明洪武四年降州,清因之。治今廣安縣濃洄鎮。
蓬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置。玄宗天寶元年改鹹安郡,肅宗至德二年改蓬山郡,乾元元年複為蓬州。宋、元、明因之。治今蓬安縣錦屏鎮陵江場。
潼川府
梁新州。隋改梓州。唐天寶元年改梓潼郡。宋鹹平四年分置梓州路。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元因之。明洪武九年降府為州。清雍正十二年升府。領縣8。
三台縣
府治。漢郪縣。劉宋又置北伍城縣。西魏改新城縣、昌城縣。隋大業三年複為郪縣。明洪武九年省入潼川府。清雍正十二年置三台縣。治今三台縣潼川鎮。
射洪縣
西魏射江縣。北周改射江縣置。曆代因之。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鹽亭縣。十三年複置。清順治十年省入潼川州,康熙元年複置。治今射洪縣西北金華鎮。
鹽亭縣
梁北宕渠縣。西魏廢帝元欽三年改北宕渠縣置。曆代因之。治今鹽亭縣雲溪鎮。
中江縣
蜀漢五城縣。隋改玄武縣。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玄武縣置。明洪武十年省入潼川州。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中江縣城關鎮。
遂甯縣
東漢德陽縣。西晉德陽郡。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改德陽郡置遂甯郡。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于東遂甯郡置遂州。隋大業初改州為遂甯郡。唐武德元年改遂州。宋政和五年升遂州為遂甯府。元至元二十年降州。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清順治十年省入蓬溪縣,十七年複置。治今遂甯市市中區。
蓬溪縣
隋方義縣地。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析置唐興縣。唐天寶元年改唐興縣置。明洪武十年省入遂甯縣。十三年複置。清因之。治今蓬溪縣赤城鎮。
安嶽縣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置,并置普州,為州治。後州廢。明洪武初于縣置普州,九年廢州。清康熙元年省入遂甯縣。雍正七年複置。治今安嶽縣安嶽鎮。
樂至縣
北周多業縣。隋普慈縣。唐高祖武德三年置樂至縣。宋寶祐後廢。明成化二年複置。治今樂至縣天池鎮。
五、川東道清嘉慶七年置。習稱重慶以上為上川東,以下沿川江兩岸為下川東。川東道署駐重慶府。領府3、直隸州2、直隸廳1。
重慶府
秦巴郡。曆代因之。南梁太清四年(公元550年)置楚州。隋文帝開皇三年,改楚州置渝州。宋徽宗崇甯元年(公元1102年)改恭州。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升重慶府。明置重慶府。清因之。領州2、府領廳1、縣11。
巴縣
道府治。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江州縣。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江州縣移治,改置墊江縣。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墊江縣置巴縣。曆代因之。唐為渝州治。宋、明為重慶府治,清因之。治今重慶市市中區。
江津縣
南齊江州縣。西魏改江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江陽縣置。曆代因之。治今江津縣幾江鎮。
長壽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樂溫縣。元末大夏改樂溫縣置。清嘉慶四年徙治鳳山。治今長壽縣城關鎮。
綦江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南州,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改南川縣。元改南川縣置南平綦江長官司。元至正二十五年改置綦江縣。明清因之。治今綦江縣古南鎮。
南川縣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分巴縣地置隆化縣。後多有省改。元至元二十三年改隆化縣置。明、清因之。治今南川縣隆化鎮。
永川縣
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析壁山、泸州兩縣地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大足縣。明洪武六年複置。清因之。治今永川縣永昌鎮。
榮昌縣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昌元縣。元末改昌甯縣。明洪武六年,改昌甯縣置。清因之。治今榮昌縣昌元鎮。
銅梁縣
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置。清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複置。治今銅梁縣巴川鎮。
大足縣唐肅宗乾元二年置。元省入合州。元末複置。清康熙元年省入榮昌縣。雍正六年複置。治今大足縣龍崗鎮。
璧山縣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巴、江津、萬壽三縣地置壁山縣。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複置。清康熙元年省入永川縣。雍正六年複置。嘉慶二十一年改璧山縣。治今璧山縣璧城鎮。
定遠縣
南齊置漢初縣。南宋寶祐五年縣廢。元至元四年置武勝軍(治今武勝縣南舊縣定遠壩),旋改定遠州。至元二十四年降州為縣。明嘉靖三十年縣治徙河西廟兒壩(今武勝縣西南中心鎮)。清康熙八年并入合州。雍正六年複置。治今武勝縣西南中心鎮。
合州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置。北周因之。隋開皇三年改涪州。唐武德元年複置合州。曆代因之。治今合川縣合陽鎮。
涪州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枳縣。梁為涪陵郡治。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涪陵鎮,廢枳縣,以漢平縣為郡治。隋開皇十三年改漢平縣為涪陵縣。唐武德元年改置涪州。涪陵縣為州郡治。元至元二十年涪陵縣省入州。明、清因之。治今涪陵市市中區。
江北廳
清乾隆三年分巴縣江北地置江北鎮,設理民府于今重慶市市中區白象街,署理江北鎮務。乾隆十九年置江北廳,駐重慶府同知。治今重慶市江北區。
夔州府
東漢末為巴東郡。晉巴東郡屬荊州。梁置信州。曆代多有改置。唐武德二年改信州為夔州。天寶間改雲安軍,乾元間複置夔州,先後設夔州防禦使、夔峽節度使、鎮江軍節度使等。并轄有萬州、忠州、涪州。宋開寶六年置峽西路。鹹平四年置夔州路。明洪武四年降路為府,九年降州,屬重慶府。十年升直隸州。十三年複置夔州府。清因之。領縣6。
奉節縣
漢魚複縣。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改永安縣。後複名魚複縣。曆代因之。西魏改民複縣。唐初改人複縣。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人複縣置。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徙于瀼西今縣治。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複置,為夔州府治。清因之。治今奉節縣永安鎮。
大甯縣
宋開寶六年分大昌縣地、鹽泉所置大甯監。監治今巫溪縣北前河鄉。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今治。領大昌縣,屬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升大甯州。明洪武九年降縣。清康熙六年省入奉節縣。雍正七年複置。治今巫溪縣城廂鎮。
巫山縣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277年)置,為巫縣。隋開皇三年改巫縣為巫山縣。曆代因之。治今巫山縣巫峽鎮。
雲陽縣
秦胸腮縣。曆代因之。北周改雲安縣,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置雲安軍。元至元二十年升雲安軍為雲陽州,省雲安縣入州。明洪武六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雲陽縣雲陽鎮。
萬縣
東漢末置羊渠縣。蜀漢南浦縣。西魏改魚泉縣。北周改安鄉縣、萬川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複改南浦縣。唐初置浦州。唐太宗貞觀八年改浦州為萬州。明洪武六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萬縣市。
開縣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置漢豐縣。西魏改為永甯縣,屬開州。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盛山縣。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改開江縣。元至元二十年省縣入開州。明洪武六年降州為縣。清因之。治今開縣漢豐鎮。
綏定府
西魏置通州。隋、唐通川郡、通州。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通州為達州。曆代多有升降。清雍正六年升達州為直隸州。嘉慶七年升達州置綏定府。領廳1、縣6。
達縣
府治。東漢宣漢縣。梁改石城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通川縣。宋乾德三年改通州為達州,以通川縣為州治。元仍置。明洪武九年省通川縣入達州,降州為縣。正德九年複州。清嘉慶七年升達州為綏定府,以達縣為府治。治今達縣市。
東鄉縣
梁大同二年置。元至元中,省入達州。明成化元年複置。清因之。治今宣漢縣東鄉鎮。
新甯縣
西魏廢帝元欽二年改新安縣置。隋開皇三年省入三岡縣。唐武德二年複置,徙治東關縣故城(今開江縣東南先峰鄉舊縣壩)。宋至道二年徙縣治于淙城(今開江縣城廂鎮)。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縣。十四年複置。清康熙七年省入梁山縣。雍正七年複置。治今開江縣城廂鎮。
渠縣
秦置宕渠縣(治今渠縣東北土溪鄉南岸城壩村)。梁普通三年析置流江縣。梁大通三年又置渠州,流江縣為州治。元至元二十六年省流江縣入渠州。明洪武九年降渠州為縣,屬廣安州。清初屬順慶府。嘉慶十九年屬綏定府。治今渠縣渠江鎮。
大竹縣
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置鄰山縣。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析流江縣置(治今渠縣東北龍沄鄉知縣壩)。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省入流江縣。南宋紹興三年複置。元至元二十年省鄰山縣入。明洪武九年屬廣安州。清初屬順慶府。嘉慶十九年屬綏定府。治今大竹縣竹陽鎮。
太平縣
劉宋置東關縣。宋太祖乾德五年省入東鄉縣。明正德十年析東鄉縣太平裡置,屬達州。清初屬夔州府。雍正六年改屬達州。嘉慶七年升直隸廳。道光九年降縣,屬綏定府。治今萬源縣太平鎮。城口廳清道光九年置。十五年改城口廳同知為城口廳通判。治今城口縣葛城鎮。
忠州
秦臨江縣。西魏又置臨州,治臨江縣。唐太宗貞觀八年改臨州置忠州。南宋度宗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升鹹淳府。元複為忠州。明洪武中以州治臨江縣省入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領3縣。治今忠縣忠州鎮。
酆都縣
隋末義甯二年(公元618年)析臨江縣地置豐都縣。宋政和元年省。南宋紹興初複置。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涪州。十三年複置,改酆都縣,屬忠州。清因之。治今豐都縣名山鎮。
墊江縣
西魏恭帝元廓二年分臨江縣地置,尋改魏安縣。隋開皇十八年名墊江縣。元至正中省入豐都縣。元末複置。明因之。清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治今墊江縣桂溪鎮。
梁山縣
西魏分朐腮縣置。宋開寶三年置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軍為州,縣為州治。明洪武六年省州存縣。十年改屬忠州,後屬夔州府。清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治今梁平縣梁山鎮。
酉陽州
宋紹興元年置酉陽州土知州(治今酉陽縣西南螞蝗鄉官壩,後遷治官潭衙院,今酉陽縣西南銅鼓鄉)。紹熙間改置酉陽安撫司。慶元二年廢安撫司,複置酉陽州。南宋末徙治忠孝壩(今酉陽縣鐘多鎮)。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酉陽宣慰司。元末改酉陽沿邊溪洞軍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歸附,仍為酉陽州,兼置酉陽宣慰司。州尋廢。八年改宣慰司為宣撫司,屬四川都司。天啟元年升宣慰司。清乾隆元年置縣。旋改直隸州,省縣入州。領縣3。治今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多鎮。
秀山縣
清乾隆元年改平茶、邑梅、石耶、地壩長官司等地置(治今秀山縣西南三合場鄉),屬酉陽州。三年遷治煙麻坪,即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和鎮。
黔江縣
東漢丹興縣。隋石城縣。唐天寶元年改石城縣置。明洪武五年省入彭水縣。十一年置黔江守禦千戶所。十四年複置縣。清雍正四年置黔江廳。十二年改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廢廳,仍置黔江縣。治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聯合鎮。
彭水縣
漢置涪陵縣。東漢末析置漢葭縣,後改漢複縣。隋開皇十三年置彭水縣(治今彭水縣東北郁山鎮)。唐貞觀四年徙今治。曆代因之。清雍正十二年與黔江廳改置為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廢廳,複為彭水縣。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鎮。
石矽廳
唐高祖武德二年置南賓縣。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8年)置石矽安撫司(治今石柱縣北悅來鄉古城),旋廢。宋理宗景定中複置。元初置石矽軍民府。至元八年升石矽軍民安撫司。元末改置石矽安撫司。明洪武八年改石矽宣撫司,徙治今南賓鎮。天啟元年升石砫宣慰司。清順治十六年内附,授宣慰司。乾隆二十二年改置石矽廳,屬夔州府。二十七年升直隸廳。治今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賓鎮。
六、康安道清光緒三十二年置。領府2、府領廳2、縣4。
巴安府
清光緒三十二年置康安道。三十三年置巴安縣。三十四年升巴安府,治今巴塘縣巴仲鎮。川滇邊務大臣、爐安兵備道兼分巡道駐地。領縣2、廳1。
三壩廳
清光緒三十四年置,駐通判。廳治今理塘縣西熱柯區喇嘛垭鄉銀達(即舊義敦縣南三壩)。
定鄉縣
舊名鄉城。清光緒三十四年置。治今鄉城縣南青德鄉仲得村(舊名河西鄉)。
鹽井縣
清光緒三十四年置。治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南鹽井。
康定府
清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駐打箭爐(今康定縣爐城鎮),置打箭爐廳,仍隸雅州府。光緒三十年升直隸廳。三十二年屬康安道。三十四年升康定府,仍隸康安道。治今康定縣爐城鎮。領廳1、縣2。康定府境有大小土司50餘個。
裏化廳
元至元初建築李唐城。十五年置李唐州。屬陝西行省。後設奔不兒亦思剛招讨司。二十五年置李唐錢糧總管府。明置裏塘宣撫司,後為紮裡東思麻千戶所。明末清初,為青海顧實汗屬地,設裏塘營官。清康熙四十八年置正副裏塘營官。五十八年裏塘宣撫司内附,仍置裏塘宣撫司。雍正七年置裏塘宣慰司,屬雅州府打箭爐廳。乾隆五十六年因廓爾克侵藏,福康安援藏,置裹塘軍糧府,設糧台,為邊藏六台之一。五十七年置裏塘糧務委員。光緒三十二年裏塘土司改流置裏化縣。三十四年升裏化廳,宣統元年駐同知。治今理塘縣高城鎮。
河口縣
清康熙四十年置呷拉、亞曲喀土百戶,又置八角樓、尼馬中、八衣絨、奪雅中等土百戶。五十八年設渡口,駐兵鎮守。雍正八年至十三年置德靖營于河口。乾隆時置中渡汛,戌營于此。光緒三十二年因裏塘土司改流置縣。治今雅江縣河口鎮東岸。
稻成縣
清屬裏塘宣慰司。光緒三十二年裏塘土司改流,置稻成設治委員。三十三年初名稻縣,奏為稻成縣。宣統三年置。治今稻城縣金珠鎮。
七、邊北道清光緒三十四年置。領府1、州2、縣1。
邊北道為川滇邊務大臣管轄地區,道府治今石渠縣南洛須鄉。府領州2、縣1。
登科府
在清代尚領有:林蔥安撫司,雍正元年内附,宣統三年改流(今德格縣西北俄支鄉)。春科安撫司,雍正六年内附。隸德格土司,宣統元年改流,并入登科委員轄境(今石渠縣南正科鄉)。護理春科副土司,雍正六年内附,嘉慶八年并入春科安撫司。春科高日長官司,雍正六年内附,隸德格土司,宣統元年改流,并入登科委員轄地(今石渠縣西南奔達鄉)。
德化州
原屬朵甘思宣慰司元帥府。故稱“朵甘”,為德爾格忒部。簡稱德格。德爾格忒家族首領四郎仁欽随帝師八思巴進京朝觐,被元世祖冊封為千戶官,頒賜印信和“檔果羅布聳”(即虎頭三寶)。明洪武六年為朵甘思行都指揮使司所屬五部之一的德爾格忒部,又稱德格部。明正統十三年德格土司建德格城。明末清初與巴塘、理塘、明正形成四大土司。康熙五十八年德格土司内附。雍正六年置德爾格忒安撫司。十一年升置為德爾格特宣慰司,屬雅州府打箭爐廳,轄地包括今德格、白玉、石渠、舊鄧柯(現屬德格、石渠)和西藏自治區的江達(清代同普)等地。宣統元年改流,于德格更慶置德化州,屬登科府,邊北道。州治今德格縣更慶鎮。州境轄有:上革赉土百戶4,雜竹嗎竹卡土百戶3,籠壩土百戶。
白玉州
清宣統元年改流,于麻通置麻絨設治委員,不久改置為白玉設治委員。宣統二年置州。治今白玉縣白玉區建設鄉麻通。州境有瓦述啯隴長官司,嘉慶十二年内附置。屬理塘土司(今白玉縣東歪格通)。
石渠縣
原為德格土司北部地。清宣統元年改流,于朵渠卡(今尼呷)置石渠設治委員。三年置縣。治尼呷(即今石渠縣尼呷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