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十年》中的單元篇《堅持》導演楊陽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堅持》雖然是電視劇作品,但更多是作為時代報告題材進行的以真實為原則的創作,“在疫情時代,平凡人的常态是什麼樣的?當我們被臨時封控時,心态是什麼樣的?《堅持》想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記錄,而且‘堅持’同樣是人生的話題,不僅疫情需要堅持,人生也是一場堅持。”
《堅持》展現了封控狀态下人們互相鼓勵支持的故事。
以生活化人物群像展現堅持的精神
早在2020年,楊陽便參與了抗疫主題電視劇《在一起》的拍攝,執導其中《武漢人》單元。《武漢人》聚焦于疫情暴發初期社區工作者為抗疫作出的貢獻,記錄了諸多疫情期間雞毛蒜皮,但有笑有淚、直擊人心的故事。而時隔兩年後,楊陽再次執導《堅持》,雖然同樣展現了疫情期間的小人物,以及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家常事,但從疫情初期轉變為後疫情時代,背景不同了,人們所面對的困難和矛盾也不同了。大家對于防疫工作更加司空見慣,疫情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神秘複雜,“當我們沒有很多戲劇沖突、人物關系轉變,如何支撐一個(戲劇)故事的發展?”
最終,楊陽和編劇團隊選擇摒棄對戲劇感的追求,堅持描寫平凡卻真實的日常生活。《堅持》的主角譚靜(闫妮飾)是一名社區書記,參與基層防疫工作已經近三年了,三年間她幾乎都在堅持做着同一件事,甚至沒有時間去醫院複查舊疾。但其所在社區的商廈還是再一次被臨時封控了。同時封在商廈裡的還有躲債的面館老闆(楊玏飾),要養活五個孩子的保險推銷員(田雨飾)、帶孩子來商廈裡上廁所的單親媽媽(董潔飾)、年輕的寵物店店員(宋伊人飾),還有多次被封控卻還是意外在買花和蛋糕時被封在商廈裡的普通人“大明白”(李菁飾)……
楊陽坦言,編劇在塑造這些人物時并未選擇單一原型,取材的是這三年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真實事件——劇中人物或許就是我們的家人、朋友、鄰裡鄉親,也可能是你,是我。“劇中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存在逆境,他們怎樣用自己積極樂觀的精神,在封控的過程中鼓勵自己堅持下來,同樣也安慰身邊的陌生人堅持下來?他們如何在這個環境中保持心态的樂觀?我們想用這樣散點式、生活化的人物群像,去表現我們當下各行各業人民所遭受的疫情困擾,還有我們不斷給自己建立的信心。”楊陽表示。
《堅持》綜合了人們身邊的真實事件來進行創作。
不想為了畫面好看而忽略真實
時代報告劇的創作貴在“真”,而《堅持》在創作時也以真實作為基本原則。為了展現真實的封控狀态,《堅持》塑造了大量的群衆角色。除了主演之外,每一位群衆演員都有自己的“人物狀态”,表達着疫情時代不同人不同的内心想法。“這個戲拍攝起來非常困難,因為人太多了。”楊陽坦言每天都有一種很忙碌、很嘈雜的感覺,“雖然我們的拍攝時間不太長,但有時候挺崩潰的,因為很多劇情就是我們生活中真實的一地雞毛,剪不成一個所謂的大事件,我們隻能靠這些小事情把這麼宏大的主題撐起來。”
不僅如此,秉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楊陽也剔除了大量的戲劇化展現,所有細節把控都以真實為準。例如,劇中所有演員都佩戴口罩,很多時候隻能露出眼睛;需要穿防護服的主演也全部被裹得嚴嚴實實,都認不出是誰,“因為我們不想為了表面的戲劇性或者畫面好看、演員漂亮,就去損害真實。所有人被突然封閉在一個商廈,沒有任何的準備,沒有任何人帶多餘的東西,這種真實感其實是特别重要的。”
劇中所有演員都佩戴着口罩進行表演。
從《在一起》到《堅持》,三年二度涉及抗疫題材,楊陽積累了豐富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我很希望自己未來的創作也能始終不離開生活的土壤,讓自己跟這個時代,跟我們的人民,跟我們的生活緊密關聯在一起。”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