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的人工發熱、水泥瀝青路面較多,因此升溫快、降溫快。郊區則升溫慢降溫慢,因此二者産生了溫度差,形成了熱力環流:
①城市風:城區的溫度較高,空氣受熱上升,在高空聚聚形成高壓區,并向兩側的郊區流動,便形成了從城市流向郊區的風,即為城市風;
②郊區風:城區空氣受熱上升後,近地表地區空氣稀薄,氣壓較低。因此郊區的空氣流動過來,進行補充,形成了從郊區流向城市的風,即為郊區風。
圖1 城市風、郊區風
下圖為我國某平原城市城區7月地表平均溫度分布圖。讀圖回答第10~11題。
10、該地區地表溫度的( )
A. 高低變化,與地表起伏呈正相關
B. 高值區變化,是氣候變暖的結果
C. 低值區,是河流或綠地影響的結果
D. 差異,可導緻地面風從城區吹向郊區
11、據圖可以推斷,從1982年到2004年該城區( )
A. 建築物占地面積增加
B. 南北部道路密度差異加大
C. 商業區向城區中心集中
D. 空間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答案:C、A
精講精析:(1)分析地表溫度變化的原因。①從圖中可以看出,1982年~2004年,溫度高值區的面積逐漸增加,并且逐漸分散到南部、東部地區;②由題幹可知,該地為平原,因此溫度受地表起伏的影響較小,選項A錯誤(即使有關,也是負相關,即海拔越高、溫度越低);③溫度的高值區,主要是由于建築物或道路的增加,導緻白天升溫較快,溫度較高(比熱容小,受熱後溫度上升較快),而不是氣候變暖(氣候變暖會導緻整個區域溫度升高,而不是個别區域),選項B錯誤。④溫度低值區的範圍,1982年~2004年基本沒有變化,可能是河流或者綠地,比熱容較大,受熱後溫度上升較慢,溫度較低,選項C正确。
(2)分析城郊風的風向。①城區的混凝土建築物和路面較多,比熱容較小,因此受熱後升溫較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表氣壓較低;②因此,郊區的空氣流動過來補充,因此在近地面的風向為:郊區——>城區。
(3)分析城區空間形态的變化。①圖中的高值區,代表了建築物和道路;②1982年~2004年,高值區面積增加,因此建築物(或道路)的面積增加,選項A正确;③1982年~2004年,高值區分布更加均勻,高值區向南部、東部擴展,即南北部的道路密度、商業區分布的差異減小,空間形态發生了變化(南部和東部出現了多個商業中心),選項B、C、D錯誤。
本節例題的難度适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該地的地形(平原),結合氣候變暖的影響範圍(大範圍),分析該地溫度變化的影響因素(建築物、道路的建設);②根據城區、郊區的比熱容差異,分析城區空氣的運動(受熱上升),進而分析近地面的空氣流動方向(郊區——>城區);③根據高值區的面積、分布的變化,分析該地建築物和道路的面積、分布的變化。
人類活動,産生了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作用機制為:
①地面增溫。太陽輻射(短波輻射)可以輕易地透過溫室氣體進入地面,使地面增溫;
②近地表大氣增溫。地面增溫後,地面輻射(長波輻射)難以穿透溫室氣體,大部分會被溫室氣體吸收,進而産生大氣逆輻射,使地表溫度上升。
全球變暖,會導緻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被淹沒,極端氣候增多,自然災害增加。
圖2 1901~2017年我國近地表氣溫的變化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