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探陵訪古

探陵訪古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21:45:39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1

我并不是那種一開始就很癡迷的訪古者,曆史知識也非常淺薄,但與霸陵之緣卻将我帶入到訪古的路上。

初訪霸陵,是15年前的事,那些時日,恰逢在省城讨生活,無家無業,時間支配較為自由,那年夏天,便踏上了第一次去尋霸陵之旅。

那時主要活動的區域在省城東郊,查看地圖後發現霸陵幾乎近在咫尺,門口便有通往霸陵的322路公交車。上了公交車,美美睡了一覺,朦胧間,聽聞售票員喊已經到站,小中巴車停在了莫靈廟村站。

下車後左右環顧,但見右手邊是一個巨大的黃土塬斷崖形成的山坡,左手邊的村莊下面無疑便是灞河了,按照當時搜集的資料,霸陵必然在右手邊的山上了,可具體在哪兒卻一頭霧水,問了幾位鄉親,大多都搖頭不知,後來我才明白,到這裡你得問漢王陵,他們都能夠給你精準的指出來,倘若你問霸陵,他們大多會給你指到一個叫做霸陵墓園的公墓去。

我并不知道,霸陵所在的鳳凰嘴是在毛窯院村,距離莫靈廟村還有一些距離,但這并不影響首次訪古的熱情,穿過村莊後,仰頭望去,黃土坡頂部有一個正在修建的雕塑,心中暗暗竊喜,這裡必定是霸陵無疑了,朝着那尊雕塑,再穿過一個寺廟後,後面上山便沒有了路,眼前盡是滿坡的野草和小灌木,日頭也臨近中午,曬的人後背發燙,繼續再前行一會後,那尊正在施工的雕塑也逐漸清晰起來,原來是一尊正在修建的巨大佛像,一絲失望便随即而來,略顯疲憊的坐到一棵刺槐樹下稍作修整後,便沿着半山腰的灌木叢,在荒草中深一腳淺一腳的朝南而去,在遠處,一道突出的土梁引起了我的興趣,興許,霸陵就在那裡吧。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2

半山腰甚是難行,腳下無路,突然出現的藤蔓随時都能夠将人絆倒,尤其那些帶刺的灌木,張牙舞爪橫在眼前,若手裡有個鐮刀或者小䦆的話,這些都不足為慮,但兩手空空,最苦不堪言的是,那天還穿了短袖短褲,以至于穿過一片灌木山坡後,腿上胳膊上已經有了很多道血印子,可在半山腰,上也不是下也不是,隻能硬着頭破頂着烈日繼續前行,不一會,一條白色的土路在野草中顯露了出來,饑渴難耐下隻能咬牙加快腳步,也不知用了多久,最終到了這條路上,放眼望去,小路可以直接通往山下的大路上,心中便暗自竊喜,步伐也快了起來。

當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如釋重負,快速向山下而去,那道突出的土梁就在右手邊,與這道土路僅僅隔了一道土溝而已,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那道土梁便是鳳凰嘴,而我腳下的這條土路,是原先村民們上坡耕種的一條生産路,山下的這個村子便是毛窯院,而我的第一次訪古也最終因失敗而告終。

霸陵陵區除了漢文帝劉恒的陵之外,還有南陵和窦皇後陵,相對鳳凰嘴,這兩處就要明顯很多了,同樣也是一個午後,踏上了去尋南陵之旅,公交車的終點站停在了一個大學的校門口,下車後,擡眼望去,便可以清楚看到南陵巨大的封土,沿着公路繼續步行前進,沒多遠後就到了一個巨大的坡下,此時便不需再沿公路前行,隻需要順着筆直的土路,朝着封土的方向走即可。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3

這次,正值中秋時節,塬上依然熱度不減,好在一路有麥田微風相伴,心中也甚為欣慰,尤其是空氣中獨特的味道,細嗅起來如同一劑強心劑一般,總能夠給人力量。

約莫四十分鐘左右,便到達南陵封土前,初來乍到,不敢貿然而入,而是去尋售票處,最終發現,此處并未開發,可以随意進入,踏入陵園後,一段青磚鋪設的道路可以直通封土之頂,封土前樹有一尊清代墓碑,碑面施有新漆,拾階而上,還沒來得及流汗,便已到達封土頂,頂部為明顯的覆鬥型,異常平整,三五個人或坐或站,或小聲低語或駐足遠眺,興許怕驚擾了這位偉大的墓主人吧。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4

臨近黃昏,擡眼遠望,眼前之景終不負一片腿腳之苦,遠處的長安在一片暮色中若隐若現,如同海市蜃樓一般,錯落不一的村莊分布在封土周圍,安靜而又繁華,或袅袅炊煙,或沉默不語,毗鄰的小鎮祥和而又唯美,少了城市的喧嚣,卻溢滿真誠之美,千百年來,它們就一直守護在此,無怨無悔,繁衍生息,使這裡最終成為白鹿原上最靓麗的一道風景。

也許是因為臨近的原因,霸陵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帝陵,第二次去是在第一次後約半個月後,這一次,我驚奇的發現,就在停車的地方,一戶農家的門口,居然立有一通文保碑,而上一次我竟然都沒發現。

順着村中大路一路向前,到達村子最高處後,左手邊便是鳳凰嘴正對的農田,踏上一個田埂,繞過花椒樹和櫻桃園繼續向前,一片開闊之地便顯現了出來,裡面的幾通石碑錯落有緻,再也無法按捺住心中興奮之情,快步到達第一通石碑前,上面的隸書大字赫然醒目:漢文帝霸陵。仔細端詳,碑文雄健有力,湊近一看,竟然是出自清代陝西巡撫畢沅之手。後來我才知道,所有關中的帝陵,都有畢沅手書的碑文。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5

稍作休息後,再前往其餘幾通石碑仔細查看,令人惋惜的是,其中好幾通的碑文已經漫漶不清,甚至一個字都難以分辨出來,更令人痛惜的是,在地上還有幾處殘留的碑座,可見,這裡至少可以稱之為一個小小的碑林的,隻乃水火無情,它們最終被時間擊敗而支離破碎,這也許就是曆史的規律吧。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畢沅所書的碑下,一束已經幹枯的野花安靜地依靠在碑身之上,雖然已經遠去兩千年,但依舊會有人記得這位偉大的墓主人,或有意或無意,他雖然早已遠去,但兩千多年前,也許他的一個想法或者做法,便足以改變曆史,甚至改變我們當下的生活。

窦皇後陵最早的時候是不通公交車的,那夜并未返程,而是在小鎮的小旅館中小住了一夜,塬上果真是另一番情景,少了城裡的悶熱,甚至到了後半夜已略帶涼意,次日并未早起,直到日上三竿才來到小鎮尋得一個小飯館,鄉間食物看似粗鄙,但卻多了一番淳樸之味,飯後找了一輛三輪車,便踏上了前往窦皇後陵之路,我的病有時在三輪車上也會複發,不論道路多麼颠簸或者是外面的風聲有多大,依然阻擋不住那随意來襲的睡意,直到被人喚醒,才知已抵達目的地。

眼前一個巨大的封土,位于農田之中,一側臨近塬畔,封土比南陵要矮幾許,四角均可登頂,整個封土之上,綠草茵茵,異常宜人,放眼遠眺,灞河如同一道絲帶從塬下繞過,河對岸,是另一道大塬橫亘在關中大地之上,另一面是一條溝壑,沿着溝壑有幾個小村莊。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6

午後,這裡便一派清涼了,雖然日頭尚高,但已經褪去了火熱,封土之下的農田中,似有人在低語,信步而向,果真一名約五十來歲的關中漢子正在揮舞鋤頭,見有人來,便停了下來,随即一道盤腿坐于地上,他問我緣何來此,我言隻為緬懷故人,他指着封土說,這裡面的女人很了不得,都能夠左右了天下。大家旋即大笑,果不然,古迹旁多文人。

此後,前往霸陵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時興趣使然,有時則情緒低落,還有時則是陪伴友人。

一兩年後,攜友人尋訪霸陵,在鳳凰嘴下懷古後,便借着一側的小路而上,腳下崎岖不平,但好在無酸棗刺之類,等到一半高時,小路從左側繞了過去,雖說已經前來多次,但踏上陵山還是第一次。許久後,小路又蜿蜒向上,稍作歇息後繼續沿路而上。

突然間,幾孔窯洞映入眼簾,愈來愈近,左手邊的土坡被開墾出來,一人多高的莊稼長勢正旺,小院中空無一人,也不知修建于何年月的木門上卻挂了一把新鎖,看來,此處還真有居住。繞過小院後還有個更小後院,一孔窯洞卻敞開着門窗,進入後裡面竟然供奉這兩尊神像,雖不知是何方神聖,但依舊進行了禮拜,再次返回小院後,新鎖已經打開,一名衣衫褴褛,約莫五十來歲的中年人正依靠在門框之上,連忙近身招呼,寒暄之間,中年人言,此處個是個古廟,他是這廟裡唯一的一名修行者,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有很久沒下山過了,這日是他到此後見到的第一波來訪者。

聞聽後心中甚為激動,話也就多了起來,中年人又言,他原籍隴西,年輕時因家中獨子被拐,出門尋子二十餘年一無所獲,心灰意冷後便無意闖入此地,索性就住了下來,自耕嘉禾以果腹,餘伴殘佛了此生。問其還尋子否,他言道,一切皆緣,既然此生無父子緣,又何必執着呢。心中不免唏噓,不由想起韓康來,眼前此人,雖破衣爛衫,但面目祥和,大有韓康誓入隐之志,那我們豈不是成了闖入清修之地的破壞者了嗎?連忙道别,他卻不以為然,執意說天色不早,吃飯後再走不遲。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7

他的話又勾起了我的好奇,緊跟着他進入窯洞,一個土炕之上被褥已經被無數補丁遮擋住了原本的顔色,在窯洞深處,有一個高約兩尺的大甕,他打開甕蓋,一股酸味撲面而來,那裡,是用蘿蔔纓腌制的酸菜,他說,這一甕菜,他一個人可以吃半年時間,掀開鍋蓋後,裡面是玉米磨成顆粒後熬的粥,我瞬間明白,他的飯食,基本也就這兩樣,在如今,這樣的飯食怕是一般人根本無法下咽的。

當然,我們斷然是不會食用他的飯菜,味道難以接受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因為他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僅僅是個過客,萬不能去享用他的一粥一飯的。臨行前,與友人搜盡口袋,也不過了了數錢,隻能面露尴尬之色贈予,但他卻堅持推脫,堅決不碰,最後隻好将其壓在炕頭的破席之下,也算是尊重了他的清規戒律。

從此後,雖說在随後多年間常來霸陵,但卻再沒能夠前往此處,也許對他來說,這便是最好的,但作為一個凡人來說,卻平增了繼續挂念。

再到後來,南陵最終迎來了一位新的主人,據說一名在外經商成功返鄉的大企業家,以南陵為中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修建了酒店、茶館、飯店,并規劃了生态農業苑,養殖了雞鴨豬等六畜,并稱要大力保護南陵,繞陵牆修建竹牆等雲雲,聲勢浩大,如今,已離開省城許久,結局到底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探陵訪古(哪裡黃土不埋人)8

近期,忽聞江村大墓最終确定墓主人為漢文帝劉恒,而鳳凰嘴無疑成了一個假霸陵,雖然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将那裡當做一個真的霸陵來懷古,消息一出,天下熱議,衆說紛纭,再次掀起了一場考古熱,有多位遠方友人邀共探讨之,并提出很多質疑,在他們的眼裡,我興許是我因為去的次數多,所以就了解的多,但事實上,我不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訪古者而已,所持觀點也不過是個人想法而已,毫無借鑒參考價值。

談其感想,心中異常平靜,不論是鳳凰嘴,還是江村,或是南陵和窦皇後墓,不論是過去還是将來,它們都依舊會屹立在高高的白鹿原上,俯瞰着這人世間。

作者 | 牧夫 | 陝西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