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與保護活起來?來源:經濟日報為慶祝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拉開帷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非遺傳承與保護活起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
為慶祝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拉開帷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于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傳承非遺是對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圖書館作為文化遺産存續之地,不僅要保存活化古代的文獻典籍,還需真實記錄與收藏現當代人民生産生活方式,為未來留住今天的記憶,這是時代賦予其的新命題。
進入新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科技、新觀念層出不窮,有些傳統技藝失去了傳承發展的空間,甚至面臨人走藝絕的窘境。保護非遺,要在不破壞非遺生态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創新發展,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從2012年開始把非遺作為重要資源建設方向之一,确定了搶救性記錄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展原生性保護。對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的非遺傳承人抓緊開展口述史訪問,對傳承現狀堪憂的非遺項目開展實踐和教學影像全記錄以留住技藝。經過多年田野工作,中心已積累了近百位非遺傳承人口述和項目影像的近千小時視頻。2015年開始,中心受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委托面向全國開展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在過去7年已完成記錄工作評審和驗收的872個非遺項目裡,已有近200位傳承人離世,更加印證了這項記錄工作的緊迫性,惟有與時間賽跑,才能不辱使命。
在非遺記錄工作開展的同時,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通過開展出版、展覽、講座、培訓、文化活動等形式挖掘非遺項目的内涵,來實現非遺的再生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中國記憶叢書”的出版完成了非遺再生性保護的第一步,“中國記憶系列展覽”則為公衆提供了系統了解各門類非遺傳承的文化空間……持續多年的非遺宣傳與推廣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在圖書館開展非遺傳承的可能性,圖書館開展與非遺保護相關的社會教育,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認同感和創造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幾年新媒體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雲直播、短視頻、紀錄片等手段讓網友近距離了解非遺、激發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通過新媒體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态展現,這種創新性表達不僅要注重其外在傳播形式,更要抓住其文化内涵,深度挖掘非遺背後的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才能擁有持久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中華文化延續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非遺創新與轉化的核心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從而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如何創新,都要在研究非遺内在文化内涵的基礎上,使其回歸傳統、回歸生活;在不失其本真的基礎上博采衆長、創新發展,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
(作者系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