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萬物回春驚蟄日

萬物回春驚蟄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23:50:42

萬物回春驚蟄日?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今天,我們迎來了春天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時節氣溫回升,大地解凍,春雷始鳴,萬物欣欣向榮,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萬物回春驚蟄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回春驚蟄日(今日驚蟄春雷響)1

萬物回春驚蟄日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今天,我們迎來了春天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時節氣溫回升,大地解凍,春雷始鳴,萬物欣欣向榮。

春暖花開 陽和啟蟄改“驚蟄”

我國古代将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鸠。“桃始華”,桃,花色紅,是月始開。春暖之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倉庚鳴”,庚,黃鹂也。黃鹂感春暖之氣,振翅而鳴;“鷹化為鸠”,這一時節鷹隼飛回北方繁殖,中原大地常見鸠鳥出沒,古人便以為鸠由鷹“化”來。

值得一提的是,驚蟄原名“啟蟄”。先秦文獻《夏小正》有雲, “傳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啟,開也,為喚醒之意。西漢時,因漢景帝名為“啟”,為了避諱所以将“啟蟄”改為“驚蟄”。南宋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說:“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

進入唐宋時期,“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柳宗元在《非國語·不藉》中就曾寫,“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不過,許是由于長期用語習慣,唐代《大衍曆》繼續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

江色粼粼 湖海春回發興新

驚蟄之日,大地回春,天氣變暖,節氣物候也反映出萬物“如如然相随而出”的景象。古代文人墨客都會在此時節吟詩賦詞,寄托情懷。

陸遊在《春晴泛舟》中寫道,“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驚蟄節氣,“天開地辟”一般的雷聲帶來了春日的萬千氣象。見此美景,已經是“陳人”的陸遊也倍感心曠神怡。

驚蟄時節的春日景色在範成大的筆下也有絕佳的呈現。“浮雲集。輕雷隐隐初驚蟄。初驚蟄。鹁鸠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在這首《秦樓月·浮雲集》中,作者于詞末點出“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頓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廪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韋應物的《觀田家》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農民春耕時有條不紊、忙而不亂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春耕農忙 驚蟄吃梨避百蟲

農諺有雲,“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踏入驚蟄,從南方到北方,漸次進入春耕農忙時。不斷升高的氣溫也讓百蟲“驚而出走”,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的習俗多與防治病蟲害有關。

魯東南一帶,主婦以炊棍敲鍋台,謂之“震蟲”;以彩紙、稭草或細稭稈串起來懸于堂屋梁上,謂之“串龍尾”。河南南陽農家主婦,此日要在門窗、炕沿處插香薰蟲;并剪制雞型圖案,懸于房中,以避害蟲。

陝西、甘肅、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裡翻炒,謂之“爆龍眼”,求風調雨順,然後男女老少争搶炒熟的黃豆吃掉,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

在福建汀州,人們煮帶皮的芋子,以芋子象征毛蟲,吃芋子意寓除百蟲。山東一帶則流行在天井裡擀餅燒鏊子,意思是通過煙熏将家中的害蟲殺死。還有的地方流行吃梨,意寓與害蟲别離。驚蟄時日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梨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從這一角度看,驚蟄吃梨的習俗也有一定的養生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