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迷路時,指南針就幫了我們大忙了,但是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好奇過指南針在指示南方的同時也指示着北方,可它為什麼不叫“指北針”呢?這就要從指南針的曆史說起了。
古代人們在勞動、生活當中接觸到了磁鐵礦,發現了磁石的兩極可以指明方向。後來,人們發明了具有指南功能的司南。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司南的形态做了詳細的描述。從外觀上看,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個地盤組成。勺子是由一整塊磁石制成的,磁南極那一端被磨成勺子的長柄。地盤是一個銅質的方盤,中央有光滑的圓槽。勺放入圓槽可以靈活地轉動,當它靜止下來的時候,長柄總是指向南方。由于它的長柄指向南方這一特征,所以被稱作“司南”。
不以“北”命名還和人們的傳統習慣有關。在古代,人們習慣依靠星辰來辨别方向。由于我國位于北半球,觀察位于北部天空的北鬥七星非常方便,因此北鬥七星一直是人們判斷方向的依據。同時,人們很容易根據北鬥七星的位置找到明亮的北極星,因此也常常依靠北極星來确定北方。用北鬥星和北極星指示北方,在我國已經有着幾千年的曆史了,早已成為了一種傳統與習慣。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其他指示方向的工具就都不以“北”來命名了。
在漫長的發展曆程當中,指南針的磁勺逐漸由粗變細,慢慢改進成菱形的指針形狀。雖然現在的指南針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但人們習慣了“指南針”的叫法,自然就不會叫它“指北針”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