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關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梳理完了山東的地名。其間,有過反複,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于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曆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栉風沐雨,薪火相傳;筚路藍縷,玉汝于成的奮鬥曆程。
▲鄧州地圖
《嶽陽樓記》乃千古名篇,但是卻鮮有人知這篇文章寫于河南鄧州!
▲《嶽陽樓記》
慶曆六年(1046年)正月,已近耳順之年的範仲淹出任鄧州知州。由"處廟堂之高"的參知政事到"處江湖之遠"的鄧州父母官,這位士大夫楷模并不氣餒,而是勵精圖治,勤于政事,如他在《鄧州謝上表》中所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裡"。
▲範仲淹
在鄧州,範仲淹應滕子京所請,寫下《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由此震铄古今。今天我們來探究下這篇文章的誕生地——鄧州地名的由來。
鄧州之鄧國鄧州之“鄧”曆史悠久,可追溯至約公元前21世紀,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鄧,始建鄧國,延至商、周。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譜》推算為公元前1240年),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
《春秋》中也有關于鄧國的記載——“魯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載:“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及巴客,以聘于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其币,殺道朔及巴行人,……”
鄧國在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為第二等的侯爵,國土縱橫幾百裡或百馀裡是應有的規模,不會象今日的鄉鎮一樣縱橫隻十裡、八裡那麼局促狹小。第四等爵位的巴國派使臣從幾百裡遠的地方帶禮物來主動結好鄧國,可見當時鄧國的國勢與威望。
▲鄧國疆域
鄧州之"穰"鄧州在叫做鄧州之前,主要被叫做"穰"或"穰縣",這個"穰"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曆史,随後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禾實豐登"之義設置"穰邑。
▲春秋楚國穰邑
鄧州建縣始于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穰縣。距今已近2300年的曆史了。
▲秦朝穰縣
鄧州之鄧州"鄧州"之名則始于隋朝——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置鄧州,穰縣為州治。其後的曆史變遷中,穰縣與鄧州并存,基本上作為鄧州的郡治所在。直到明朝,穰縣結束了曆史使命,被廢除後并入鄧州,而鄧州在清雍正以後,作為散州不再領縣。
▲鄧州地名變遷
▲範仲淹始建的花洲書院
鄧州地處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連荊襄,西納漢水,東接宛洛,有豫、鄂、陝"三省雄關"之稱。國土面積2369平方公裡,轄28個鄉鎮(街、區)、626個行政村(社區),178萬人,244萬畝耕地。是國務院确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河南省直管縣(市)。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裡、《嶽陽樓記》誕生地。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