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如此用心的媽媽叫顧利娟,在崇明融媒體中心工作。今年是牛年,顧媽媽就做了一個牛造型的燈籠,“本來有些懈怠,孩子他爸說做個燈籠一做就是半天時間,挺累的,今年去外面買一個好了,可是一出門,我又不由自主地忽略了那些現成的燈籠,不知不覺去買紙、買鐵絲,回來做了一隻可愛的牛牛。”
顧媽媽告訴記者,兒子是2010年11月出生的,所以他人生的第1個元宵節是2011年,當時才剛3個月,還小,基本在室内度過,于是她也忘了燈籠這茬。
第2個元宵,娃還不太懂什麼是元宵節,但是顧利娟覺得孩子應該有一個燈籠,于是當天就給他買了個放音樂的小紅燈籠,他拎着四處蹒跚學步,很高興。
第3個元宵節,兒子3歲了,顧利娟想起自己小時候,看父親給她紮元宵節的六角燈,然後拎着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内心别提多高興了,這也成為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之一,“于是,我決定也給兒子手工做一個燈籠。”顧利娟說,當時的決定很突然,就是有一種沖動要去做一個燈籠,于是構思了好幾天,沒有圖紙,也沒有去找參照物,就憑着小時候對兔子燈的記憶,用鐵絲搭了一個架子,糊上了紙,沒想到就成了,有模有樣。
從此以後,除了鼠年春節因為疫情原因,顧利娟和丈夫忙于抗疫工作沒有給兒子手工做元宵燈籠外,其他元宵節,兒子都能拎着媽媽手工制作的燈籠出去逛馬路,過元宵,成為人群中最特殊的那個小孩,“我們每次拎着燈籠出去,回頭率還挺高的。”顧利娟說。
顧利娟還把每年手工做燈籠的心得用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有些年份做的燈籠,因為有創意,經常被朋友拎去參加學校等場合的展覽。她記錄道:
第4個元宵是馬年,就做了一隻卡通小馬燈,兒子拎去幼兒園還得獎了。
第5個元宵,我想翻點花樣,改造了一輛玩具汽車,把它做成電動車燈籠,但覺得不夠贊,想着是羊年,就忍不住把小馬燈改成了羊燈。
第6個元宵,我越做越有感覺,想做滿12生肖他也就大了。那時候有個動畫片,裡面有隻猴子叫吉吉國王,我就以吉吉國王為樣本,做了一個猴子燈籠。
第7個元宵,做了一隻彩色公雞。在拗鐵絲這件事上,我好像有點天賦覺,仿佛開了挂一樣,不用思考,每次全憑兩隻手在鐵絲間叱詫風雲,找來的卡通平面圖就變成了立體結構。
第8個元宵,我連卡通圖都沒找,做了條想像中的狗,想起當年,比起代數我更喜歡幾何,難道就是為了今天這個?鐵絲建模時兒子說這像頭豬,但做成後朋友們都說是雪納瑞。我對兒子說,做的不像你就鼓勵鼓勵我,做得像你就誇誇我。不過後來被朋友相中了,拿去展覽了。好幾次都是這樣,被拿去展覽了,自己做的生肖燈籠元宵節拎不到。
第9個元宵,小豬佩奇很紅,我當然也不能落後。往年元宵,孩子他爸經常安保值勤,元宵總是我帶着孩子瞎逛,豬年元宵,他終于休息了,我們全家出動,我坐在電瓶車上,閃着彩燈的小豬佩奇在我手中迎風飄蕩。孩子也習慣了周圍羨慕的目光和詢問。
第10個元宵,一場疫情突如其來,我和他爸都很忙,忘了元宵,也沒想起來做燈籠。第11個元宵,就是今年,我也“複工”了,做了一隻可愛的牛牛。
孩子出生十多年來,顧利娟總共做了8個生肖造型的燈籠,每一次都要做到深夜。“有時候框架已經搭好了,決定應該快完工了,可是糊紙也要花費好長時間,紙糊好了,又發現調整細節還要很久。”顧利娟說,因為這些燈籠都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所以都很有成就感。
有人也許會說,這個媽媽是不是從小擅長手工?其實,不是。顧利娟說,生活中的她從小不喜歡做女紅、做手工,手也并不靈巧,但是唯獨做燈籠有點停不下來。“我想這不是我有手多巧,也不是我多好,就是因為小時候父親給過我做過燈籠,有滿滿的溫暖回憶吧,如今我做媽媽了,也想給到孩子這些回憶。把每個生肖做一遍,娃就長大了。等他當爸爸了,想起童年的這些燈籠,也許也會給他的孩子這麼做吧,就這麼代代相傳,想起來不是很美好事情嗎?”
在顧利娟的回憶中,小時候崇明的元宵燈籠,骨架是用崇明最常見的蘆葦做的,燭光透過薄薄的紙,很朦胧。那時的元宵很熱鬧,人群從小路湧向大路,沒有明确的方向,人多就是方向,孩子們拎着燈籠在人群中追鬧……
來源:周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