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1 21:49:38

古代教師節在哪天?和誰有關?

——古代教師節還休假呢!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1

你知道嗎?在我國古時候,很早就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光是對教師的稱謂就有不下十種,如先生、夫子、師父、師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于父”。

古代教師節分很多種:特定節令、塾師生日和孔子誕辰等等,泱泱中華尊師重教的傳統久矣。

在古代,不論大小節日,可以說都是“教師節”!

在特定的節令裡學生往往會向塾師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

節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的節日。在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漢代出現“法定”教師節雛形

真正的教師節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漢代,“學校”的實體已經産生了。黃宗羲在《與陳乾初論學書》中寫到:漢、晉時期,每年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

不僅如此,皇帝還要邀請“老師們”入宮。大家一同會餐,吃好喝好,席間還可以吟詩享樂。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因此,“教師節”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經師”、“授束修(幹肉)”。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雖沒有确立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發福利待遇了。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2

唐代“先進教育工作者”可獲500兩獎勵

唐宋時代,依舊沿襲了“祭祀孔子”的大禮。當時的祭典非常隆重。國子監、書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從本地學校的學長(相當于校長)、學正(相當于教導主任)中選拔成績突出者,報送朝廷,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3

清代祭典規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典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宏大,教師的薪酬福利也越來越豐厚了。

農曆八月二十七這天,政府将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卓著者在這天還會“升職”——最高的會授予八品職銜,提升為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

清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顔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時得到的提拔。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4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并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 。這個教師節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承認,但在中國各地産生了一定影響 。

193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并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當時未能在全國推行。

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這一議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1985年9月10日,國家主席李先念發出《緻全國教師的信》,中國各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并在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

孔子的偉大形象曾兩度被搬上中國貴金屬紀念币。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5

1985年中國人民銀行于發行了中國傑出曆史人物金銀紀念币(第2組),其中1/3盎司金質紀念币的背面圖案就是孔子。該孔子造型為立像,當為孔廟石刻本《孔子行教像》,是藝術品和畫冊中最常見的孔子形象,刻畫了一位雍容大度、謙卑有禮的長者。他頭紮儒巾,雙手作揖,透露出博大的胸襟和深邃智慧。币面遠景為某國城門和壁刻“講學圖”,城門前是正在飛馳的馬車,載着孔子及其弟子,他們在諸侯國之間遊說,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把儒家思想傳播到了中原各地。一個城門,一輛馬車,就足以把孔子師徒周遊列國的人生經曆描畫出來。“講學圖”應該是壁刻系列畫圖中的一部分,圖中孔子或在講學,或在讨論,他的三個弟子坐在對面,時而傾聽,時而提問,正是在這樣的教與學、答與辯之中造就了一部傳世經典著作——《論語》。

關于教師節的來曆和知識(教師節的由來你知道嗎)6

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世界文化名人金銀紀念币(第4組),其中27克銀質紀念币之一的背面圖案就是孔子。孔子的形象似他做司寇時的“官像”,雖然此形象不及金币上的立像那樣深入人心,但卻像一個從圖畫中走出來的活靈活現的人,更具親和力和生動感。

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衷心的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祝您節日快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