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9 12:37:35

#頭條創作挑戰賽#

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一條城市規劃線,也是一條政治中心線,明清兩代承載分布着最高權力中心和政府要害部門。除此之外,它還是一條繁榮的商品經濟線。元明清三代,集中着全市最繁華的商業區和金融區。歲月流逝,當年的繁華記憶至今仍留在一些老地名上。

大都沙剌市:一巷皆賣珠寶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北京中軸線不隻是一條城市規劃線)1

鐘樓、鼓樓

元代人熊夢祥著的《析津志·城池街市》中記載:“沙剌市,一巷皆賣金銀珍珠寶貝,在鐘樓前。”沙剌,是蒙古語的珊瑚,也譯作紗絡。元代北京有兩處“沙剌市”,另一處在西四牌樓西北,叫後紗絡胡同。離鐘樓較近的這一個現在叫紗絡胡同,位于中軸線北端的東城區安定門大街南側。紗絡胡同的這個地名,可視為元代商業中心所在地的标志。

元大都是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于國都的規制設計的:“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前朝,指的是皇宮和各官署衙門,後市是指商品交易市場。元大都城内兩個主要商業區,一個是羊市角頭,即磚塔胡同一帶,一個就是鐘樓鼓樓周圍。

《析津志》中說,鐘樓一帶是富人區,“本朝富庶殷實莫盛于此”;“(鼓)樓之東南轉角街市,俱是針鋪”;“樓之左右,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元大都時期,市場上已經有桃、李、西瓜、甜瓜、葡萄、核桃等水果出售。餅面,即糕點,當時已有涼糕、香粽、蒸餅、燒餅、黃米棗糕、糖糕、饅頭等。在鐘鼓樓這個商業中心區,聚集着綢緞、皮貨、珠寶、糧食、雞鴨鵝等市場和店鋪。《析津志》記載:“米市面市,鐘樓前十字街西南角”“段(緞)子市,在鐘樓街西南”“皮帽市同上”“帽子市,鐘樓”;“鵝鴨市,在鐘樓西”;“珠子市,鐘樓前街西第一巷”;“鐵器市,鐘樓後”。中心閣東側,即官方的寶鈔庫和倒鈔庫,說明這裡還是金融中心。

鼓樓前的海子橋南,還是鐵器、木器、石器的手工業加工中心。《析津志》載:“鐵絡、量罐、椛架、馬槽、大小木櫃、燈檠、盤(原注:高麗榧子木刳成或旋成,大小不等,極為質樸,凡碗、碟、盂、盞、托,大概俱有)、櫥、矮桌、矮床、門框、窗格……此等木器多在海子橋南甚多,哈達門外亦有。”鐘樓前後,還有柴炭市和鐵器市。大都城内最大的勞務市場,也在這一帶。《析津志》載:“窮漢市,一在鐘樓後,為最。一在文明門外市橋,一在順承門城南街邊;一在麗正門西,一在順承門裡草塔兒。”

鼓樓以西屬鳳池坊,是大都城内的旅遊勝地。據《析津志》載:鼓樓“西斜街臨海子,率多歌台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遊賞之地。”海子橋北,有“清茶坊”。這恐怕是北京城裡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茶館了。

鐘鼓樓地區的繁華,與通惠河有着密切關聯。此地緊傍海子——即今天的什刹海,海子橋是通惠河之起點。南方經運河舶來的糧食、絲綢、竹木器,以及攜帶着香料、藥材和各種珠寶的外地、外洋商人,都要在這裡登岸卸貨。大都城的商品集散地,就在這裡形成了。

廊房:永樂時為招商居貨而建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北京中軸線不隻是一條城市規劃線)2

大栅欄

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外,有廊房頭條,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循序排列,還有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原來還有廊房四條,但這個名字後來被“大栅欄”取代了。

廊房,是明代永樂年間發展北京商品經濟留下的印迹。《宛署雜記》記載:“永樂改建都城……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除大興縣外,本縣地方共蓋廊坊八百一間半,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間半,召商居貨,總謂之廊房雲。”明代北京城,東半部屬大興縣,西半部屬宛平縣,八百餘間隻是宛平一縣所蓋廊房。這段記載,說明了廊房的由來。查慎行《人海記·北京廊房》中也有相似記載:“永樂中,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店房召民居住、招商居貨,總謂之廊房。視沖、僻分三等,納鈔若幹貫、洪武錢若幹文。選廊房内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簽為廊頭,計應納錢鈔,斂銀收買本色,解内府天财庫交納,以備宴賞支用。今正陽門外廊房胡同,猶仍此名。”

明永樂年間從南京遷來的各種工匠有二萬七千戶。一戶按五口人計,就有十萬人。到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出現了正陽門外、崇文門外、鼓樓大街、東四牌樓四個店鋪集中的商業區。以“黍稻必齊,曲蘖(niè)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為釀造宗旨的六必居,就是嘉靖年間落戶于前門地區的。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同“胡同”)集》中,日中坊的北安門西,尚有一處“廊房”。其他地方的廊房街巷,後來都用别的名字取代了。

街巷置栅欄:晝開夜閉

如今的地圖上已經沒有了“廊房四條”,取代它的今名是“大栅欄”,即今天的大栅欄步行街。廊房四條怎麼叫了“大栅欄”呢?

明朝初年北京城治安環境不好,沒修外城之前,正陽門門外更亂。孝宗弘治時期有個官員建議在京城内外小巷路口設置栅欄,夜間關閉以防盜賊。建議得到了皇帝批準,從此,北京城街巷口都立起了栅欄。包括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四條。因為廊房四條内盡是大買賣,财力雄厚,也更加懼怕遭到盜搶,所以栅欄修得尤其比别處高大,于是被人們稱作“大栅欄”。在乾隆十五年的北京地圖上,廊房四條已被“大栅欄”之名取代了。

我國自商周以來就實行宵禁制度,秦漢唐宋,無一例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黑以後,城池閉門,街道禁行。《周禮·秋官司寇》:“司寤氏掌夜時……禁宵行者、夜遊者。”北京城從元大都到明清,商業店鋪從來都是白天經營,沒有夜市。關于宵禁的規定,寫進了三代的法律條文。鐘鼓樓的鐘鼓之聲不單報時,還有維持治安的作用。每天戌時起更,鐘聲敲響,一更三點即20時12分之後,街面上不許再有行人,這就叫宵禁。到翌日的五更三點即4時12分之後,人們才可以出來活動。違犯這個規定被巡夜的抓住,要處以笞刑。若是公事在身,或者家有病人、産婦,需要急着請醫生,可以得到豁免。清朝法律對此的解釋是:“夜行有禁,以防奸盜。在京尤宜嚴謹。”

大栅欄,是北京城實行宵禁的産物。

東西四牌樓:正名叫大市街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北京中軸線不隻是一條城市規劃線)3

東四牌樓、燈市口、隆福寺、勾欄胡同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最新規劃(北京中軸線不隻是一條城市規劃線)4

西四牌樓、單牌樓

中軸線兩側,長安街一線,東西各有一個“單牌樓”;“單牌樓”北邊的十字路口,立着兩兩相對的四個牌樓,被稱為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這些牌樓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牌樓之額朝中軸線方向為“行義”,對面方向為“履仁”。南北二坊的額書則是“大市街”——大市街,這才是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南北大街的本名。

大市街之名取自《周禮·地官司徒》:“大市,日昃(zè)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也就是說,大市街上的交易活動由太陽偏西的未時——下午1時開始。朝市,早上開,主要是商鋪。太陽落山以後的夕市,則以小商小販為主了。

東四牌樓西邊那條街,明代叫“雙碾街”,清代叫東馬市大街,因為西四牌樓有個西馬市;東南有條驢市街,又叫騾市街,是驢騾的交易市場,如今叫禮士胡同。在馬市大街上交易的還有羊、豬、鳥等。清朝末年,馬市移到了西邊,羊市沒有了,豬市擴大到整個一條街,成為當時北京最大的豬市,因而改叫了豬市大街。

東四牌樓一帶,在明代可謂是京城内最為繁華的地區,集中了衆多商賈店鋪。大市街之西、馬市大街之北有規模一度冠京城之首的大隆福寺。大市街之東南,是明代主要紅燈區之一,另一處在西四牌樓西南。現在的演樂胡同,明代是皇家樂隊所在地;本司胡同,是掌管戲班、妓院的機構——教坊司所在地。現在的内務部街,明代叫“勾欄胡同”。延續至今的堂子胡同原叫“東堂子胡同”,因為金魚胡同北邊有一個西堂子胡同;西單北大街也有一個堂子胡同,都是明代妓院集中的地方。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從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一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被殺害,他們的女性家屬,便“沒為官妓”。

西四牌樓地區在明代也是非常繁華的。磚塔胡同一帶在元大都時代就是瓦子勾欄。西四牌樓以東是馬市,到清末也演變成豬市了。西四牌樓以西,自元代就是牛羊交易市場,後被稱為羊市大街。西四牌樓以南是缸瓦市,地名沿用至今。

天順元年,歲在丁醜,正月廿二,于謙、王文等六位文武大臣被綁縛西市受刑。西市,即西四牌樓所在的大市街,有明代人史玄寫的《舊京遺事》為證:“西市在西安門外四牌坊。”正德年間的宦官劉瑾,崇祯年間的袁崇煥,都是在這裡殒命的。為什麼選這裡作為殺人刑場?因為這裡四通八達、人煙輻辏,可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燈市口:明代通宵鬧花燈

燈市口,在明代是老百姓狂歡的地方。孫國敉(mǐ)所著《燕都遊覽志》載,明代的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長二裡許。從正月初八到十八,南北兩側的店鋪裡,珠寶玉器以及日用雜物,賣什麼的都有。高樓如星羅棋布,成排成行。夜幕降臨,燈火輝煌。遠遠望去,如群星璀璨。

《帝京景物略》說得更詳細。燈市,白天為市、晚上觀燈。集市上,各省商旅叫賣着中外奇珍、曆朝的古董和各種服裝、用具。南北相向的一棟棟高樓,将整個區域分割成三條大街、四列市場。高樓裡都鋪着地毯,窗上挂着簾幕,坐在樓上觀燈的都是高官勳戚的家眷。據說,燈市期間一間樓的租金一天就需一百吊錢。燈市上,有樂隊鼓吹,有各雜耍花會藝人輪番炫技……真是老百姓的狂歡節。明人馮琦有詩贊元夕道:“萬樹山前望翠華,九光燈裡簇明霞。六宮盡罷魚龍戲,千炬争開菡萏花”;“夜深縱酒複徵歌,歸路曾無醉尉诃。六街明月吹笙管,十裡香風散绮羅。”“歸路曾無醉尉诃”,用的是漢代李廣夜行被拘禁的典故,這句詩意思是說:隻有元夕之夜,北京城才不實行宵禁。

清朝初年,北京内城的燈市取消了,移到了南城。《日下舊聞考》的大臣說:“燈市久廢,今東安門外稍北猶存燈市口之名。”康熙年間,為避免火災,将燈市移到了南城正陽門外靈佑宮附近。查慎行的《人海記·燈市》中說:“燈市舊在内城東華門外,今移正陽門外靈佑宮旁。

至期,結席舍,懸燈高下,聽遊人縱觀。蓋京師坊巷,元夕不放燈也。”靈佑宮位于天橋之西北,全稱護國靈佑宮,是明朝萬曆年間司禮監太監魏學顔在原真武廟基址上擴建的,占地數十畝,當年是一座規模很大的道觀,現存地名“靈佑胡同”。

(本版圖片選自清代周培春繪《北京地裡全圖》)

(來源|北京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