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前,李老先生因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加重伴反複發熱輾轉多家醫院就診,未見緩解,後至雲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科就診。經完善相關檢查,明确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菌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在治療中需要抑制免疫,而菌血症則需要抗感染治療,兩者治療有一定的沖突。
出現類風濕關節炎合并其他疾病的情況,除了要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還需對症處理合并症。這類情況看似複雜,但隻要弄清楚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與轉歸,對疾病就少了恐懼,多了底氣。下面我們先一起了解一下有關類風濕關節炎與菌血症的知識點吧!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與治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出現關節炎症和骨質破壞的風濕免疫疾病,具有遺傳性,以對稱性、多關節、慢性病變為特征,主要累及小關節,諸如近端指間關節、手腕、足趾等部位;臨床多表現為關節對稱性疼痛、腫脹、晨僵、活動欠利,後期出現手指尺側偏斜、“天鵝頸”、“紐扣花”樣畸形等。
▶病因
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理變化是血管炎與滑膜炎。西醫學上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大衆認可度較高的有以下幾方面:遺傳因素、感染、氣候、性别、吸煙、免疫接種等。
而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學上稱為“尫痹”,從中醫的角度理解其病因病機可分為“内”與“外”兩方面:正氣虛弱為“尫痹”發病的内在因素,而勞逸失當、飲食不節、情志不調等皆為外感因素。當機體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後,病邪留滞經脈筋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發為“尫痹”,且因風性數動,故痛處遊移不定。
▶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類慢性疾病,雖無法徹底治愈,但通過系統治療可達到延緩病情進展、降低緻殘率、改善生活質量的目标。
1.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患者不同的症狀及舌脈象,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寒熱錯雜、痰瘀痹阻等證型,據不同證型确立不同的治法(同病異治),配合中醫外治,如:針灸、中藥熏洗、穴位貼敷、拔罐等療法,可增強驅邪外出、強身健體的功效。
2.西醫治療
前期主要采用5大類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改善病情慢作用藥、植物藥、生物制劑。
若疾病發展到後期,關節嚴重畸形,不能自理,可選擇手術治療。
▶溫馨提醒: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侵蝕性疾病,一旦确診本病,需長期規律服用慢作用藥或注射生物制劑治療,藥物加減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能因暫時的症狀緩解就自行停止用藥。
菌血症的概念及診治方法
菌血症是外界細菌通過體表或感染入口進入血液循環并在全身播散的一種疾病。
低水平的菌血症無明顯臨床症狀,當血液細菌達到一定濃度則出現全身感染症狀,如:發熱、寒戰、呼吸急促、惡心、腹痛、腹瀉、乏力、頭痛、心慌等不适。
檢查:臨床上通過2次從不同靜脈部位取血(每次間隔1小時)行血培養檢查,可确診。
治療:查明感染源,如因創傷性内置物引起,應迅速清理内置物,再予抗生素治療;排除了外物因素,因内髒梗阻、膿腫引起者,需手術切除病竈後予抗生素治療;如因髒器自身病變,無梗阻及膿腫者,應立即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療。
▶溫馨提醒:菌血症起病隐匿,時常被人們忽略,即使出現輕微不适症狀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當出現全身感染症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所以,大家應注重身體變化的細節,如有不适,及時就醫,切勿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對李老先生的治療
綜合兩病的病因病機及患者自身情況,風濕科對李老先生的治療采用中西醫結合,在選擇合适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方案基礎上,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以抗菌治療。治療分三步進行:
首先減少免疫抑制劑的量,考慮到患者無糖尿病,遂采用了局部激素封閉治療暫時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根據藥敏結果給予了相應抗生素抗感染治療菌血症。
其次中醫采用急則治其标,給予了白虎湯合銀翹散加減清熱益氣,生津和胃。
最後,感染控制後,重新制定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長期治療方案。
經過以上三步治療,李老先生最後病情好轉出院。
本文作者:張麗琴
醫學碩士,雲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科住院醫師,2020年畢業于雲南中醫藥大學,同年就職于雲南省中醫醫院,師從扶陽流派第三代傳承人、雲南省中醫醫院名中醫吳洋教授;主要從事風濕免疫疾病的臨床、科研工作;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篇、普刊1篇。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各種風濕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