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文化是多元化發展,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戲曲與詩、詞、文、賦等文學體裁不同的是:戲曲既作為閱讀的文本存在,包括劇本的情節、結構、關目、宮調、曲牌、文辭、聲韻等方面;
又有着複雜的藝術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樂伴奏等,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
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兩條主要線索。
一是從西周末年的俳優滑稽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抵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表演日漸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
另一條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樂"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戲的演出。
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雜劇的基礎上,元雜劇具備了成熟戲曲的諸種因素,形成了前景壯觀的發展勢頭。
這便有了被稱之為四大家的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緻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
關漢卿居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鄭光祖的作品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還有三種尚待考證。
馬緻遠在戲曲創作方面,尤其是在音樂思想上經曆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内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對于最後一位白樸來說,《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樸的代表作,白樸經曆喪亂,國破家亡,遂有"滿目山川之歎",總有一種盛衰難料的幻滅感。
該劇取材于白居易《長恨歌》,但與以往以李,楊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不同,它不僅僅與李,楊故事中的宮中宴樂,月下盟誓,華清出欲,馬嵬之變,而把目光集中投向亂後而歸來但已失去權位退居西宮的唐明皇的孤獨和寂寞。
對于這個戲曲的創作,我想他是在緬懷先人,也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
與關漢卿相比,白樸的生活圈子比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從社會下層提煉素材,寫出像關漢卿那感天動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曆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