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字角度說,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于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漢字的造字法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認識”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個對對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顧→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統認識方法的進化模式。
對“金”字的解釋多源自《說文》:“生於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 東漢的許慎先生隻是從秦漢篆文出發來解構,還與五行扯上關系,可惜并不符合更早期的西周早期金文字形,所以說“金”從土從今再加左右兩點的說法并不能究其根本。
最早的“金”字,見于西周早期利簋上的金文,後期在各種青銅器上出現的金字皆無大變化。這些“金”字很明顯都與三個造字構件有關:銅錠、斧钺(王,在此表示青銅制品)、亼(jí,倒口,同“集”),以表示用來制作青銅物件的原料——金(古人稱銅為金),并以“亼(讀若集)”為聲符:
金文“金”- 利簋, 西周早期
需要說明的是,從西周金文“金”字形體看,字右下部絕不是“土”旁,而是“王”字,是斧钺的一種象形字,表示的是青銅制品。
下面是金文“土”,看起來像倒T形:
金文“王”像斧钺(見第82期),以握持斧钺象征其首領掌握部族中的刑殺大權,是部族最高統治者(王)。甲金文中“王”與“土”字明顯不同。可見《說文》對“金”的解釋有問題:
“金”字訛變為從今從土加左右兩點的字形,應是從秦印和小篆開始的,由此造成了《說文》的誤讀:
睡虎地秦簡“金”
小篆“金”
隸化後,字形有所變化,“今”也已看不出了:
隸書“金”
楷書“金”
總而言之,“金”的本義:用于制作青銅器的原料——銅。引申為“金屬總稱”,又縮小詞意指“黃金”。
古人所言“金”有五色
銅,為赤金;鉛,為青金;銀,為白金;金,為黃金;鐵,為黑金。
瑞 、 善 、 田 、 望 、 秋 、 夏 、 商 、 周 、 遠 、 近 、 歸 、 來 、 去 、 車 、 安 、 家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