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392
作品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
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
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
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解讀分析
蘇轼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随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
“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叙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本文是作者随手寫就,但是意境卻極其深遠。當時作者慘遭貶谪,但是心胸豁達。這種思想境界,也是使作者能夠以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一個空靈卻充滿生氣,深邃又不乏熱情的優美藝術境界的主要原因所在。
———— /END/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