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十七歲》海報
近期紮堆的真人秀中,《我們十七歲》是唯一一檔我從頭追到尾的節目。
追的理由很簡單:1、這檔節目從定藝人到拍攝再到成片,我都有意無意地看到了過程。初看時覺得不咋地,沒啥期待。等到播出後再看,超出預期。2、節目内容确實很搞笑,解壓。
節目已播到第十期,整體水平不會有太大的波動,那就聊聊吧。
17歲還是18歲?節目理念糾結死了
如果是圈内人,肯定聽過一個叫《重返18歲》的節目。誰也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被改成了《我們十七歲》。小了一歲,可不是随便弄弄的。
節目裡有一道題讓人印象深刻,“請問花季雨季代指哪兩個歲數?”唱過《十七歲的雨季》的林志穎,居然也沒答對,全場一片嫌棄。
回到節目名字所延伸的理念,為什麼不用“18歲”?從法律層面上來說,“它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法律界限,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17歲”,這如夢般的雨季,代指“開始有情感的觸動,開始了解責任,如雨一般起伏。”
幾個“老幫菜”沖破年齡的不可逆性,開始回溯那懵懵懂懂、如夢如幻、忽遠忽近的“17歲”,為節目出現的搞笑、真假、尴尬、無知增加一個能理解可原諒的借口。
節目主線是“17歲時應該要做的事”,以六個明星幫助其中一個人完成願望為動機,進行旅行。這個模式與《兩天一夜》原版差不多,日期的限制加上選擇題(吉不吉)貫穿始終,再配上環境的不斷變化,給觀衆一種形散神不散的觀感。整體立住了。
要知道,“男團”類型的節目實在太多了,典型的就是《極限挑戰》、《了不起的挑戰》。本來覺得經典在前,無法超越,但現在我不這樣想——隻要堅持,還是能玩出不一樣的。這個成功,外人不知道,可對于浙江衛視本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面對流水一樣的制作團隊,也需要形散但神不散的“後備軍”啊;面對越來越難湊齊的明星組合,也需要一個可靠的備胎。
幾個老爺們的搭配挺“聚氣”
戶外真人秀中常見的明星用法,一般是這樣的:固定嘉賓内部化學反應強,兄弟感爆棚,少量搭配外來嘉賓,比如《我們十七歲》、《了不起的挑戰》;固定嘉賓搭配外來嘉賓,形成能合能分的局面,重在組合出新感覺,如《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
通覽現在的明星群體,如果還想找一個沒用過的“香饽饽”,已經很困難了。但是沒辦法,節目又得做,怎麼辦呢?1、老樹開新花,隻能說别人沒用好綜藝感,自己肯定能妙手回春。2、重新組合再搭配,玩出新花樣。
以前真覺得“跑男團”少了Angelababy就不行,自從加了個迪麗熱巴後,好像也能接受;以前真覺得《了不起的挑戰》換誰都不行,後來平台更換,新加了幾個明星好像也磨合得不錯……還有一檔沒播的節目,陳小春、包貝爾、潘玮柏、段博文、孫堅、謝彬彬這幾個人搭,也能玩得很嗨!實在沒想到。
《我們十七歲》六位主要嘉賓:孫楊、林志穎、郭富城、範明、華少、韓東君。
說回《我們十七歲》吧。郭富城、孫楊、華少、林志穎、範明、韓東君是主要嘉賓,年齡跨度、演藝屬性、文化差異、性格搭配、腦力體力協同等方面,組合在一起還挺“聚氣”的。
華少,在節目中演了一個與之前雷同的角色,看得出浙江衛視确實是娘家。主持功力不用說,這個擔當還是挺重要的。另外,其之前錄制大量美食節目留存的經驗,在《我們十七歲》中充分發揮了出來,曆史背景、文化解讀、美食技巧、民俗亮點等,說出來後能增加好感度。
郭富城
郭富城,從“天王”到“逗比”的變化,為節目拉了不少穩定觀衆。“原來郭富城是這樣一個人啊”,大概是不少觀衆看完節目後對他的新感受吧。
孫楊上過太多綜藝節目了,《真正男子漢2》其實沒有給《我們十七歲》加多少分。這檔節目中,他塑造了一個情商一般、愛吃、很耿直的形象,簡直就是本色出演。不過與郭富城組CP,還是蠻有愛的。
林志穎、郭富城
林志穎的孩子大了,他也要從《爸爸去哪兒》中的好爸爸形象往前走一步了。《我們十七歲》裡溫文爾雅、肯拼的一面,展現得還不錯。
範明貢獻的笑料挺多,輸了遊戲隻能吃白米飯。
至于範明,誰也想不到他是這樣的“滑仔”。作為全民知道的老牌明星,其受歡迎的程度還是體現在電視機前,因為網絡上的小年輕覺得他“太裝了”。
新人韓東君,光靠褲子開檔兩次,就令人印象深刻了,這也是韓國《跑男》常用的梗。
歐弟代班孫楊,融入這個團隊很困難。
除了這六位,節目裡還來了兩個新面孔。林志穎、孫楊因檔期問題缺席節目,所以才有了張亮、歐弟的代班。事實證明,《我們十七歲》原來的團隊還是很有默契的,就憑張亮、歐弟那副想徹底融入的勁頭,就知道原裝貨的品質可靠。
好不容易來了女嘉賓,這畫面也是沒沾啥光。後期舍不得錢?
整個節目的外來嘉賓少得可憐。于榮光、鄒兆龍這樣的生僻名字能與綜藝節目挂鈎,也是沒想到。至于華少苦苦期盼的女嘉賓,在第八期時終于來了。陳瑤、王妍之、海陸、周奇奇一大批三四線女明星其實也沒沾啥光,除了外部環境太原生态沒有給這些女神美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幾個老爺們玩得太嗨,把戲份全給搶沒了。
一個選擇遊戲,從頭玩到尾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出現了這樣的言論,“由于是XXX(冠名商)出錢,遊戲就成了吉不吉系列,一個交通吉不吉就玩了三遍,晚飯吉不吉,睡覺吉不吉,勝負差别對待。看完感覺節目要撲街,遊戲沒新意,後期制作也粗糙。”如果這個網友追看了十期節目,估計會氣得吐血:因為這個吉不吉系列,真的是從頭玩到尾。
整個節目的環節設置以“兩天一夜”為框架,按照旅行的進程往前走——讀嘉賓的願望、開始啟程、開車吉不吉、中飯吉不吉、晚飯吉不吉、睡覺吉不吉、早餐吉不吉、結束——節目内容概括起來,也就是這樣。
搞笑,是這幾個明星本身應該具備的元素。但是外出的環境是安逸的,為了制造沖突與困難,于是就有了節目組人為設置的吉不吉。在選擇題面前,就能看出輸赢、智慧、妥協、謙讓、感動等。
本來,節目組選取的環境變化就很快,外加拍攝成本及體量的考量,選擇用一個國外曆經無數次驗證的遊戲貫穿始終,反而還能把節目的“好玩”給烘托出來。低成本,好效果,也是條路。
要知道,選擇題猜輸赢是人類永恒的遊戲。
把幾個咖“虐”得很慘,堅持不放水
說了那麼多,最後聊一下節目組的幾個“堅持”吧。
每一期的大主題緊扣“我們十七歲”,以節目嘉賓的願望初衷(肯定是節目組預設)去拉線,根據主題設計的小環節很搞笑也很貼合年輕觀衆。見過很多反面案例,節目弄到一半就變了,有些與主觀衆群不符,有些跟主題不符,有些甚至為了廣告主而無底線妥協。跑得太遠,别忘記為什麼出發。
規則就是規則,“虐”就“虐”到底,堅持不放水。範明輸了遊戲,與女明星就隻能吃白飯,外加一碟青菜;林志穎輸了遊戲,隻能吃蟲配饅頭;歐弟玩遊戲把錢輸得隻剩幾塊錢了,郭富城把100塊錢丢地上想“救濟”,被節目組無情阻止……節目組的狠心很有必要,否則嘻嘻哈哈,明星的鬥志就沒了。如果明星每期都抱着“輸了也不會太差”的心理,那觀衆棄劇是遲早的事。
林志穎輸了遊戲,隻能吃饅頭。他在節目裡很賣力,還受過一次傷。
不過也有特例。有次夜裡降溫很快,隻有零下24度,節目組把在帳篷裡睡覺的郭富城、華少叫進了酒店,要不然真的會凍死人。不過出于不可抗因素做出的“變通”,觀衆還是能理解的。
零下24度,節目組把在帳篷裡睡覺的郭富城、華少叫進了酒店。
不好玩的鏡頭,幹脆都剪掉。節目中有個遊戲叫猜硬币的正反面。因為是室内遊戲,笑點、緊張感完全沒有。就連範明都不想看了,覺得“好無聊”。于是導演組把這趴全部咔嚓了。這也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面對複雜環境,節目組的遊戲庫還是要更豐富一些。
玩硬币遊戲,因為過于無聊隻能舍棄。
節目組該摳的時候摳,該大方的時候還是很大方。有一期節目中,節目組包了一輛從重慶前往武隆的綠皮火車,62名熱心觀衆與6個明星進行遊戲之旅。這場面這互動感,很震撼。一列火車被包下來,這工作量可不是一般大,做過節目的就知道其難度;别的節目都是害怕粉絲參與,怕劇透怕不好管理,這個節目反而主動引導與包容,思路很新。其實,固定環境搭上固定的人物,是可控的,沒有想象中那麼恐怖。
節目組包了一列火車,架勢很足。
明星真正演起來了。做真人秀最怕生瓜蛋子,傻愣愣的,完了還發微博罵。但《我們十七歲》裡的明星是真的在演,用一個細節來說明吧——某期在海島上玩遊戲,明星們下船就看到了節目組藏起來的物品,導演趕忙阻止。林志穎這時道出了真相:放回去,這是後面的遊戲,提前曝光的話,怕節目素材不夠。你挖坑我來跳,節目組與明星心照不宣。哈哈哈!真是笑死人。
不管咋說,節目缺點肯定是有的,但表現出來的強綜藝感,看起來還是蠻帶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