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決策探索雜志
文、圖/劉建民
畫牡丹
1947年秋,我出生在河南新鄭南邊的一個千年古寨,書香世家。這裡劉氏家族是江蘇省沛縣漢劉邦後裔,明清以來都是官宦人家,稱劉家大院。我從小在别人家堂屋見到過挂着任伯年、任薫、任熊他們畫的四扇條屏,劉庸寫的“靜裡天機”和書法對聯條幅,趙孟頫畫的四尺整張條幅是農夫赤着腳牽着馬,王铎寫的匾額,祖上清朝官員劉國良的墨竹四條屏,等等。風晴雨露,這些書畫作品,從我十歲見到開始,一直挂到六五年,我看了無數次。還見到别人家裝滿字畫的大箱子,鄭闆橋的竹子,吳昌碩的梅花等各類名家作品,還有很多古書。我十歲那年,看到劉氏家族的人畫的大折扇,有一米多寬,一把是荷花,一把是牡丹,是清代恽壽平風格演變的牡丹,花頭是用牡丹紅顔料,葉子是花青色,葉筋勾的很美,是沒骨花鳥畫畫法,清新淡雅,畫的太好了。在耳濡目染中,我幼小的心靈深受影響,就像刻印到腦子裡了,似乎天生與中國花鳥畫有緣,是命運之神的安排。我酷愛繪畫藝術,喜歡中國花鳥畫,特别愛畫牡丹,自此走上了畫牡丹之路。
畫家都想創作出與衆不同的牡丹,具有自己獨特的面貌與風格,但那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把中國曆代畫牡丹的中國繪畫史進行研究,多年來凡是我去過的地方,都要特别到新華書店看看,發現畫牡丹的書我都買,要掌握技法,臨名家作品,如恽壽平、任伯年,趙之謙、吳昌碩、陳半丁、張世簡、張大壯、張書旗、江寒汀、崔堷魯、王小古、陳世中、王道中、王慶升、江宏偉、梅若、方政和、王法、唐玉潤、安慶臻等,學習他們不同的技法與特點,取衆家之長。
我認為,畫牡丹就必須了解曆代和近現代不同畫家的格調和面貌特點,吸取前人精華,運用到創作中。要能敏銳地洞察代表藝術發展趨向的新的藝術觀念和新的藝術趣味,取長補短,尋求有新意的藝術語言,而不是靜止地表現純自然屬性,這樣創作的作品才會高明而不清高,通俗而不庸俗。
做人要虛心,畫畫要自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不會有獨特的風格。正氣之人落筆也有正氣,技巧好學,唯這股氣不好學,我認為“筆正者畫正、心正則畫正”。人品不高,落墨無法;人格方正畫品亦高。藝術是藝術家人格思想感情的反映,落筆須有剛正之骨,浩然正氣。輔以廣博之學養,高遠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氣骨,欠修養,雖特技巧思,偏才捷經,雖成新格而終非大家氣象。
牡丹成為中國繪畫史上衆多畫家描繪的對象而具有了人格的象征,承載了從古至今文人雅士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趣的一種藝術符号,傳達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面貌與韻味。
張大千曾說過,“作為一個繪畫專業者、要忠實與藝術”,不能妄圖名利,不應隻學“文人畫”,而要學“畫家之畫”,應努力提高牡丹畫的品位,創作出有時代特色的好作品。
劉建民作品
劉建民作品
賣"牡丹 "
我苦練十餘載,研究牡丹并已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與風格,本應該進一步創作出自己更滿意的作品。1998年,我的二孩從鄭州鐵六中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鐵六中把他的半身像照片放大一米多高裝框了挂在校門口,他是學校當年唯一考上高等美院的學生,學校也倍感榮光。
這本來是件大好事,可不知我此時已窮困潦倒,哪能拿得起學費供孩子上大學啊!苦大人不能苦孩子!我的大孩子出主意:去北京賣畫,掙錢供二孩上學。我不同意,覺得研究多年,付出這麼多努力而結果去走市場,心裡很是不平衡。可别無選擇,也隻有走賣畫這條路。轉念一想,也好,實戰一下,這樣也許會把功力和技巧練得更深厚。其實,投身于社會之中,滿足大衆需要,進入市場并不丢人。大孩子帶了我幾十張四尺鬥方的牡丹畫出發了,到北京書畫市場去看情況。
但是,看似車水馬龍、繁榮昌盛的書畫市場,絕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興旺發達”。
大孩幾乎跑遍了整個北京,很多書畫市場的畫店老闆都說收畫,可一聽說是牡丹畫就搖頭,不要。大孩說:我們的牡丹畫特别不一樣,看一下行嗎?可老闆們看都不願看,有的還冷言冷語。這樣的情況,給孩子當頭一棒,使孩子心灰意冷。信心百倍進北京,結果是到處碰壁,使人多麼的憂傷,難道就無路可走了嗎?這牡丹作品真的就沒人要了嗎?
不知到底怎麼了,“牡丹”這兩個字一出口,就非常使人反感,全國的牡丹畫都大同小異一個樣,都是一團團火紅一片。可以說,一直到現在,舉國上下也差不多一個樣,牡丹已被畫爛了,俗不可耐。官方美協、畫院辦展覽一說是牡丹畫就很反感,好像牡丹作品就登不了大雅之堂。怎麼能想到那麼雍容華貴的牡丹畫會落此可悲下場。我畢生精力投入研究畫牡丹,全北京那麼多書畫市場有數不完的畫店,竟然沒一個願意看看,真讓人又可氣又可笑。
蒼天不負有心人,是金子總會發光。有一天,孩子又遇上一個賣畫老闆,她原是賣鞋的根本不懂畫,看到賣畫生意好就改行賣畫。大孩求她把畫挂店裡試試,先不讓她付錢。她覺着自己不會有任何損失就同意了。可沒想到,真像演戲一樣,畫挂起來沒有十分鐘,就有兩個外地畫商進店,他們一眼就盯上了我畫的牡丹,就問多少錢一張,都知道當時牡丹畫4尺鬥方是5元一張,還不好賣。畫店老闆雖然不懂,但聽孩子說我的牡丹與别人的牡丹不一樣,就想蒙一下這兩個買畫的,随口說80元一張,誰知買畫人也不讨價還價,兩張都要。旁邊另一個人說你不能一個人都要,我們是同時進來的,他抓住畫不放,也非要一張不可。最後,倆人付了錢裝起畫離店而去。這下,店老闆懵了:一般的牡丹畫現在都鮮有人問,而這兩幅挂上一會兒就給賣了,還有點後悔要錢少了。她又叫孩子再給他五張,誰知這五張作品沒有半小時又賣了,她又打電話再要十張。結果,很快十張又賣完了。老闆很吃驚,賣那麼多畫還真沒這個牡丹賣的快。又打電話問大孩,說你帶了多少張?孩子說:三次給你了17張,總共帶了50張,現在還有33張,結果她一口咬定:全要了!接着又把我家的電話号碼記下來,打電話說:你畫的牡丹我包了,鬥方按50元,别給别人送了。
其後,我帶着孩子、兒媳,到北京租了一套房子,從此,開啟了進京的賣畫生涯。因需求量大,我一天到晚畫,有時趕不出來,畫到夜裡二點半的時候也有。從此,我的牡丹算是占領了北京一席之地,也練就了一手硬功。
有一次周日,我想出去轉轉,到中國美術館看看展覽,再看看琉璃廠榮寶齋周圍的書店、畫店。走進一家畫廊,擡頭一看,我畫的牡丹四尺鬥方帶框子精裝懸挂其中。我問店老闆:這牡丹多少錢?他對我說:這是一位中央美術學院的老教授畫的,他個子高高的,胡子長長的——我暗自好笑,他說你要想要給你便宜,你出一千五吧!乖乖,這可不是小數啊!當然,他不知道我就是畫家本人,我想我真是給别人下苦力的。就這樣,在北京連畫三年半。四尺鬥方半小時一張,四尺整張一小時一張,四尺宣紙我總共畫了六千多張。從量變到質變,因此,我把牡丹算是研究個夠,自認為獲益匪淺。
後來,我因患上了腰肌勞損,就返回家鄉了。從北京回來後,通過各種展覽和我畫牡丹、賣牡丹、種牡丹,新鄭人對我也增加了了解,在社會上也有了一定的影響。2001年,大家推選我為新鄭市美協主席,直到2019年秋。我感謝新鄭市文聯和書畫圈朋友們的厚愛和信任,我現在是新鄭市美協的名譽主席。
劉建民作品
種牡丹
我住的地方的西街有位老姑奶奶,是這裡劉氏家族清朝官員劉國良之女,官宦人家,年輕時是繡樓上的大姑娘,她就好像是戲劇中的人物角色“閨門旦”,琴棋書畫樣樣都通。1990年4月中旬,正是牡丹開放的季節,我去她家,當時老姑奶奶己八十多歲了,帶上老花鏡在看一本很厚的書,我很好奇,像她這樣年齡的經封建社會過來的人一般都是不識字的。春光明媚,滿院花香,整個院子裡栽滿了牡丹,令人賞心悅目,如癡如醉。我對牡丹深愛,有戀戀不舍之情,心想我的院裡如有此牡丹那該多好,可以朝夕相伴。我正呆呆的在那看着牡丹沉醉其中時,突然被她喊一聲我的名字,如夢方醒。她說等秋分節時把牡丹移到你家一部分,這樣花期到來時可觀察寫生,這對你會有很大幫助,我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睜大眼睛好奇地問:您說的是真的?這位老姑奶奶心胸寬闊,使我不知道說啥好了,真讓人感動。她給了我18棵牡丹,等到秋分時節我把牡丹移栽到了我家,我想這好像上天賜給我的,在幫我成就畫牡丹的初心:我一定要成功!
栽上牡丹後,又買了一本養花的書,學習牡丹生長規律和管理知識。栽牡丹這幾年,我辛勤管理。在第三年,在初放花期前肥水充足,谷雨前後牡丹已初放。那天,我早上起來到院裡觀賞牡丹,潮濕的露珠滋潤着含苞待放的牡丹,一棵“趙粉”很旺盛,葉子深綠色,葉片肥大,杆粗如幹面杖,花頭很大,因營養充足,粉紅色的花頭鮮豔無比,其中一朵含苞待放大的驚人,嫩梗1厘米粗,半小時後就開放了,花頭前臉直徑有28公分。我去過洛陽幾個牡丹園,如王城公園,植物園、國色牡丹園,國際牡丹園,等等,從沒見到這麼大的牡丹花頭,這是上天賜給我的,這不就是牡丹王嗎?一棵開了十幾朵,有主有次,端莊大氣,真是滿院花香,萬紫千紅,争芳鬥豔,有詩曰:
吾家院中牡丹叢,花開姿舞鬥春風。
國色魏紫呈新貴,姚黃昂首冠群芳。
十年面壁清貧舍,總領群芳富貴翩。
傾國紅豔露華濃,香韻絕塵含醉妝。
為了觀察牡丹的千姿百态,我每年都到洛陽、荷澤寫生、觀察、拍照。後來家裡種牡丹幾十年,牡丹在早期含苞待放,中期盛開,晚期凋謝。早上、中午、晚上,千變萬化,嬌美多姿,馨香傳情,風晴雨露,神韻天成,牡丹真是耐人尋味。
2004年,在洛陽國色牡丹園,我同周彥生一塊寫生,他說:都說畫牡丹太俗,其實她并不俗,并且很高貴,他說他很喜歡畫牡丹,我倆邊談邊寫生,談繪畫、談寫生方法與技巧,不謀而合,很是投機。
幾十年藝術生涯,在創作中我始終遵循着外師造化,貼近生活,貼近現實、樂于寫生,在廣闊的天地中尋覓詩意與靈感。山林樹木因經風冒雨,氣勢磅大,化為峥嵘牡丹的大度,湖裡的碧荷草叢在暴風雨過後,那摧殘的景象又雄渾博大,豐富多彩也可蘊涵為牡丹的大起大落之勢。一幅畫上可動靜平衡,而在塑造渾然和諧的整體。植物界中所有生命的成長和繁衍都充滿了神秘和勃勃生機,對嬌妍多姿、蓬勃絢麗的牡丹,深沉的愛,進而為詩為畫,才能使創作進入一個新的意境。我寫生習慣用八開素描紙,二十多年來完成的牡丹寫生稿有296張。寫生大多是晴天,4月中旬天氣溫度升高,頭頂太陽,滿臉是汗,有時汗珠把紙滴濕,但心情愉悅,一畫就是一整天。又到洛陽關林寫生,觀察千年的蒼松翠柏;到長葛東區寫生,拍照漢朝千年的古柏。雄渾、蒼辣、古拙、厚重,朝思慕想去追求,這些都化為我心中端莊大氣的牡丹。
一世牡丹情
潘天壽先生曾說:“牡丹好看不好畫”。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牡丹天生具有國色天香的“富貴相”,但較難畫出高格調的畫。因為牡丹花豔色彩豐富,處理不好極易甜俗,若以水墨表現難度更高。牡丹的生長規律較特别,必須熟練掌握,才可能在牡丹畫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面貌。
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畫最高境界是幽靜苦寒,可牡丹較特别,不能劃歸此類,那樣容易小氣窮氣。牡丹必須畫成大氣、帥氣的富貴氣,即色彩高雅,靜中有動,又風骨大度,清新雅麗。為畫牡丹,我苦練十餘載,患上了腰肌勞損,由于站的久了,雙腳竟把畫案前的水泥地磨出兩個凹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終于形成了一點自己與衆不同的面貌。
在我畫牡丹的成長曆程中,還應該感謝禹化興老師。他學術修養高,人品好,謙虛低調,平易近人,對人熱情,受人尊敬,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好老師。多年來,禹老師曾多次給我講理論知識,指點畫作,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和技巧、方法。
國畫家要有幾手看家本領,畫的品種不必多但務求精。運用技法,不必貪全,務必求新。寫意牡丹,不求形似,但求似與不似。“寫意”是中國花鳥畫創作思想中的重要特點,“意”是正确反映客觀的主觀。
1989年7月,我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獲優秀學員證,師從禹化興老師,後又受啟功、廖靜文、汪國新、周彥生、王成喜、闫文喜、劉平、薛鑄等名家點撥。著名的電影導演淩子風,1998年觀看我的作品後幽默地說:“牡丹由此出,唯有富貴氣”。我沒辜負禹老師的教誨,把老師的期待化為現實,真是一日為師,終身難忘。
我畢生的精力和情感,都将投入到藝術創造中了,但我全身是鐵又能打幾個釘?有不少牡丹畫愛好者,要求拜師學藝,我就收他們為弟子,把自己修來的藝術成果毫不保留地傳給他們。
我對弟子強調,不但要把手上功夫練出來,更要練畫外之功,做人要端正,一幅畫上能看出性格、修養、年齡、人品,要畫好牡丹就要像牡丹一樣,陽光燦爛,身正氣爽,踏踏實實做學問,畫作自然就會透出浩然正氣來。
愛牡丹,畫牡丹——初心永不忘!
劉建民簡介: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河南省人民書畫院副院長,河南省大河書畫院畫家,鄭州市書畫家協會顧問。
2010年至2019年,新鄭市美協主席。現為新鄭市美協名譽主席。
1995年,作品編入《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傳略輯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1997年,迎97香港回歸,參加由中國文聯主辦的中華書畫大賽,獲國畫二等獎。
2000年,傳略輯入《河南省書畫名家志》。
2001年,參加鄭州書畫家協會,世界和平書畫展國畫六十家赴美作品展,獲金橋獎。
2002年,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獲傑出獎,作品被日本華宮書畫院收藏。
2003年,參加澳大利亞國際文化交流展獲大獎,作品被澳大利亞國家文化部部長菲利普·雷铎收藏。曾接受河南電視台一套采訪,《河南日報》、《鄭州晚報》、《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百花》雜志、《許昌日報》、《新鄭報》、新鄭電視台、新鄭廣播電視台、新鄭文聯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曾受新鄭市委書記、市長、副市長等領導親自接見。
1998年為黃河遊覽區大廳畫十米長卷《牡丹圖》,禹化興、張海、李剛田、王澄等名家題詞落款。
作品展示:
劉建民作品
劉建民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